田文利 李颖超
全球变暖中的国家伦理
田文利 李颖超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过去100年(1906-2005)全球气温上升了0.74℃(0.56℃~0.92℃);过去50年变暖的趋势是每10年升高0.13℃(0.10℃~0.16℃),几乎是过去100年来的两倍。总体而言,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两个: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致使全球气温升高。自然原因是全球变暖与地球公转和太阳黑子活动有关。其中人为原因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地球持续升温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如全球气温持续升高将会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许多海拔较低的国家将会被淹没,像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和马尔代夫将会从世界版图上消失。同时全球变暖将会导致飓风频率增加和极端天气的出现,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摧毁新奥尔良市的卡特里娜飓风不仅夺走了1000人的生命,还留下了大约花费235亿美元的善后议案。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政府和有识之士已开展多角度、多层面的行动。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共同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12月缔约国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这两份文件奠定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2007年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则为国际社会探讨2012年后的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安排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时间表。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做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这些世界性会议的召开及公约的签订表明人类在寻求全球变暖解决措施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然而,人类迄今为止始终无法就责任共担问题达成共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国家伦理的缺失。
简言之,国家伦理是指国家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实体所应当遵循的伦理规范。具体来说,国家伦理是国家作为一个主体对其全体国民及其他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伦理关怀。国家伦理包括两个维度,第一维度是作为对内享有主权的国家对其所属公民、组织的维度。国家伦理是国家与公民发生相互关系时,国家所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对自己本国的国民而言,国家应当具有保障自由、为人民服务、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等道德属性。第二维度是作为对外享有主权的国家对其他国家及其国民的维度。国家伦理是国家与国家及其公民发生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对于他国而言,国家之间应当具有和平共处、不以武力相威胁、彼此尊重主权、承担共同责任等道德属性。
我们说人类在应对全球变暖寻求国际共同解决措施时无法达成共识是国家伦理的缺失,是国际社会缺乏共同的道德规范,那么国家伦理又是如何运用在全球变暖过程当中的呢?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又该寻找什么样的解决措施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就业、情感及社会压力也呈现出日益增大的发展趋势[1]。这导致很多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心理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状况掌控的力度,同时运用一站式数据资源所建立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符合其发展和成长的心理援助网络,向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援助,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其次,人民生活失范,高耗能型生活方式成为普遍的追求。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高耗能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这主要表现为高耗能家用电器产品的使用及交通工具带来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例如,美国家庭中产生的绝大多数温室气体都是发电发热过程中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美国大多数家庭用户中所使用的传统白炽灯泡都非常耗能,它们所消耗的能量中,只有10%真正用在照明上,其余90%都通过散热浪费掉了。除此之外,在美国,几乎三分之一的二氧化碳是由汽车、卡车、飞机及其他各种交通工具排放出来的。这种高耗能的生活方式虽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在短时间内生活舒适安逸,但它加快了全球变暖的速度,从长远来说是害人害己的。导致高耗能型生活方式成为时尚的原因是人民生活缺乏道德规范的约束。如果有一套共同的道德规范,并把它认真贯彻到现实生活当中,人们就会自发自觉地去节能减排。
以此为背景,我们可以将国家伦理缺失与全球变暖的关系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没有共同的国家伦理,国家之间就不会有共同的认知。国家伦理的建构为各个国家提供了一套共同的道德规范。在相同的道德准则要求下,各个国家就易形成共同认知,共同承担责任,各自履行减排义务。相反如果没有相同道德规范做基础,各国家之间很难达成统一行动,实现节能减排。二是没有共同的国家伦理,就不可能存在控制排放的法律体系。由于国家伦理这一概念在建构时强调国家是实践道德的主体,国家的制度体系自然也就应当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这样就会使国家的整个法治体系有了坚实的伦理基础。同时由于国家伦理的概念包含了对内和对外两个维度,国家不仅对其全体国民负责,还对其他国家及整个国际社会负责,这一道德规范的确立有助于各个国家弥合分歧,凝聚共识,建立以国家伦理为基础的国际法律体系以约束各国的行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没有共同的国家伦理,就不可能有共同的国际间合作。国家伦理的建构不仅为国际法律体系提供了道德支撑,而且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一套更为直接、有效的行为规则体系。在这套共同的行为规则体系要求之下,各个国家间的交往就会更加正常化、文明化,从而改善了各个国家的关系,促进了国际和平。同时国家伦理的存在可以使国家行为服膺于普遍的、持久的、稳定的伦理确定性,这有助于各个国家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国际合作。
总体而言,在全球变暖过程中,国家伦理缺失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听说朱迪丝要结婚的消息后, 罗莎似乎也感受到了朱迪丝的幸福。她觉得日子“都浓缩为一个春天和一个夏天:这春夏属于每个呼吸在尘世上的女性”[2]136,尽管她不曾拥有一只花朵甚至一片树叶。她为了替朱迪丝准备嫁妆,甚至不惜从父亲的店铺里偷拿衣料,因为侄女的婚约也唤醒了她对爱的渴望。尽管她从未见过朱迪丝的未婚夫——邦,却对他产生了一种“替身式”的爱。连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对邦的爱其实是她想要拥有婚姻和家庭这样欲望的觉醒,是她对生活中一直被否认的种种身份的渴求。
构建智库图书馆需要大量的信息化资源作为基石。作为高校的智库人员,一定要高瞻远瞩,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创新性的理念看待问题,用多元化的视角、多样性的手段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应拘泥于现有的传统论调,而应用发展性、批判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图书馆的优势在于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利用数据检索,多渠道搜集科学、有效的信息资源,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解读、分析,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其背后隐藏的真实含义。拓宽高校智库人员的观念和视角,为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满足智库建设的发展需要。另外,图书馆还拥有一些机密文件,比如会议纪要、学术研究的手稿、政府的内部刊物等,这些都是智库研究的珍贵素材。
最后,国家行为失范,国际社会难以控制。由于国际秩序的无政府状态,导致了任何国家、任何个人都难以应对诸多的不确定性。当一个人没有确定的希望和把握时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这一点对于国家来说也不例外。国家间的报复、对外发起战争等通常是用来表达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的义愤和仇恨。大量研究环境退化和社会冲突之间关系的文献也曾指出,环境压力的扩展以及主权国家无力应付这些新问题,可能会导致暴力冲突。这使我们清楚地知道,全球变暖带来的压力以及国家间就责任共担无法达成共识将增加国家之间暴力冲突,甚至有爆发战争的可能性。由于缺少相同的道德根基,各个国家就会因缺乏道德规范的约束而任意妄为,导致国际社会秩序混乱,难以控制。
首先,经济发展失范,高耗能型企业大量存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类单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无止境地创建大量高耗能型企业。企业是现代经济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泉。在组织产品和服务生产与供应的同时,企业消耗大量能源,排放温室气体。大型高耗能企业的存在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加了国家财富,但它们所带来的污染也是前所未有的,不仅严重污染了环境,也危害了人类的生存发展。这种状况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共同的道德规范。企业缺少道德规范的约束,只顾盲目追求眼前经济利益,无休止地排放二氧化碳,致使全球气温持续升高。
由式(6)和式(7)可见,文献[3]定义的互调发射抑制比只与发射机的自身物理特性有关.当通过测量获取了互调发射抑制比参数后,可根据干扰信号功率和互调抑制比参数方便地预测出互调发射信号电平.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中国山西太原二氧化碳排放严重超标以及日本四日市大气污染致使近80万人患哮喘病等事件的发生不仅严重污染了环境,而且极大地危害了人们的健康。如果国际社会缺少相同的道德规范,各个国家的行为缺少道德规范的约束,就会使其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其他国家及整个国际社会的利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单纯地去追求经济利益,无休止地排放二氧化碳,致使全球变暖情况恶化。
以上只是环境污染事例中比较典型的事件,只是冰山一角。现在全球环境污染的状况要比我们想象的还严重。为了防止地球再度升温,为了人类的共有家园,我们应当迅速建构国家伦理,对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行为予以制止,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应对全球变暖,实现责任共担。
总体而言,我们主要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国际层面和国内层面。国际层面,首先要明确国家伦理对每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呼吁各个国家迅速达成共识,共同努力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遏制全球变暖的步伐,把环境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正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顾海良所言“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现阶段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建设和发展的主题”。其次,制定以国家伦理为基础的国际法律体系,约束国家行为,保障国际社会的稳定。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各个国家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方式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如减缓和适应就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途径。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减缓(Mitigation)特指通过人为干预,从源头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要想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长期增长,各国可以选择要么限制其温室气体排放,要么在温室气体排放后,通过植树造林把排放到大气的温室气体重新收起。在能源利用方面,主要办法是提高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燃烧效率,大力提倡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核能,开发工业和交通运输方面的新技术,从源头上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最后,联合国监督法律的执行,并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同时要求联合国相关机构积极配合,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针对具体国家、针对青年的气候宣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致力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同发展中国家一起,创立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在国内,我们首先要明确国家是一个伦理的主体,强调如何更好地去达成和遵循国家伦理需要发挥国家主体的重要作用。全球变暖问题不可能由单一国家解决,而是需要全球合作、依靠制度安排来解决。因此,作为国际政治的主要行为体,主权国家要肩负起各自的责任,共同努力达成一套共同的道德准则并将其运用到实践当中。其次,要加强国家的立法,制定相关制度来保护环境。同时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还可以避免巨大的经济损失。《斯特恩报告》认为,以每年全球GDP的1% 投资于低碳经济,可以避免将来5%-20%的经济损失。最后,国家还要积极推动新的法律法规的实施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国家还可以通过调整已制定的相关政策来实现减排的目标,如国家可以通过取消鼓励化石燃料生产和消费或者毁林的补贴和税收优惠,实现减排。国家还可以将财政收入多一些用于环境问题,如为节能产品和设备投资提供税收减免。国外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税收减免比同样效果的能源价格变动更能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设备。
栏目主持:纪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