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农村何以认识中国

2011-08-15 00:42王石川
中国工人 2011年2期
关键词:梁庄梁鸿柱子

不了解农村何以认识中国

梁鸿的《中国在梁庄》获得《人民文学》年度非虚构作品奖。该杂志主编李敬泽评价道:“不曾认识梁庄,我们或许就不曾认识农村,不曾认识农村,何以认识中国?”

我们有太多的乡村记忆,但在苍白的现实面前逐渐远去,而《中国在梁庄》所展示的图景,像一个破败而孤独的拼盘,一下子击中了我们的灵魂。

比如,“留守儿童”频频出事:五奶奶的大儿子在青岛打工,将11岁的孩子托付给她。可是一天,她在屋里做饭时,孙子淹死了。从此,这个老人就从儿子的家中搬出来,住到河边一个茅草屋中,一住就是5年。还有一个老人照看4个孙子,一年夏天他们全部在河里淹死了,最后老人服毒自杀。

再比如:柱子16岁就出去打工。10多年后他生病回到老家。他的病很奇怪,经常会吐血。最后几个月,很多器官功能衰竭,轻轻一咳,血就喷出来。刚开始,家里的兄弟姐妹还积极凑钱给他治疗,积蓄花得差不多了,他们又为钱生出不少矛盾。没挨到柱子死,大家就各自回到自己打工的城市。

留守儿童,打工,以及乡村教育……哪一个不是残酷的真实?哪一个不触目惊心?笔者每年回老家一两次,所见所感与梁鸿书中的描写几无二致,某些方面甚至更残酷。日前,有论者谈到他老家的“癌症一代”——不少青壮劳力,一个个因癌症而离去,以至于村里人都感觉到这已成为一个魔咒,像一个巨大的阴影覆盖在他们心中。同样令人揪心而默然,久久难以平静。

仅仅有一部“梁庄”还不够,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中,数以万计的村庄消失了,被改变的村庄更是无法尽数。与其说变的是农村,不如说改变了人心,农民或身不由己被洪流裹挟,或主动走进历史的大潮中,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挣扎的,乡村都已经面目全非,不少人一再感叹“我的故乡在沦陷”正是此理。

然而,一方面是农民命运的大颠簸、乡村被宏大叙事冲击;另一方面,真实的农村不被关注,或者被有意无意遮蔽了,其中不少学者失语了。梁鸿说,我们自诩为人文知识分子,如果对这一巨大的颓败、伤痛和矛盾状态不关心或不了解的话,真的是非常不合格的。

我们应该关注农村,关注被改变命运的农民。

【王石川《中国青年报》2011-01-06】

猜你喜欢
梁庄梁鸿柱子
城里有朋友
希腊遗址
我为什么要再写“梁庄”
《梁庄十年》:立足大地,见证时代的变迁
不因人热
观察:长廊和柱子
梁鸿,走不出的梁庄
不因人热
梁鸿尚节
故园归去却无家:评梁鸿的梁庄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