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国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摒弃让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允许他们提出一些新问题、新看法,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因此,教师要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促使其学习动机的形成,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萌芽。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前,我让每个学生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对,以及几个平行四边形,进行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看能不能通过拼、摆、移、剪,组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寻找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的用一对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的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有的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方法,转化为长方形。我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及动手操作实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动脑探索,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研究、创造,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二、参与建构过程,形成创新思维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同时,新理念强调“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素材”。因此,教师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为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相信“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等式与方程”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叫方程以及等式与方程的关系,而是先出示了一组问题,让学生用数学式子表示它们的数量关系,得到这样一组式子:90×5=450、x+10=100、90<450、36÷y=2、x<100、b-56=60、x+20>100、2y=36。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把这组式子进行分类,让学生在以是否含有相等关系作为分类标准的过程中,感知等式的本质。教师再引导学生把这些等式进行第二次分类,从而归纳出方程的两个要素,并进一步明确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这样,学生面对新的数学概念时,不再是被教师直接告知,而是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这样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数学本质,而且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将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促使学生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来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教学数学综合实践知识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种科普书,购买100本以内时,每本5元钱;购买101到200本时,每本4.5元;购买200本以上,每本4元钱。小华有320元钱,小明有480元钱,两人怎样购买才最划算? ”面对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现实问题,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亲身去实践,并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得到创造性性的解决。显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对他们进行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
总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释放,其创新能力才能得以逐步培养。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