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时代的预示——浅析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2011-11-20 16:06林别嘉
艺苑 2011年4期
关键词:小调协奏曲乐章

文/林别嘉

“乐圣”贝多芬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贝多芬的创作通过感性的宣泄实现理性的阐述,通过内容的描绘加深形式的变幻。他的音乐是力与美的高度融合,其精神内涵与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演绎出非凡的魅力。他作品中那些“奔跑的重音”,如旋风般扑面而来,描述着理想中的鲜明形象,更使每个听众领受着这种摄人心魄的旋律并为之震撼。贝多芬的创作涉及各种曲式、各种乐器、各种体裁,他不但在表达能力上完成了一个个巨大的突破,也为作曲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扩充了奏鸣曲式结构,将主题、过渡、副主题紧凑地连接在一起,借助更加自由地转调,打破了过去各乐章之间以及主题与副主题之间调性关系的陈规,使调性色彩更加丰富……而贝多芬的协奏曲也同他所创作的其他各种音乐体裁和形式一样,通过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揭示着宏伟深刻的主题。《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正是这样一部独具个性、继往开来的作品。

一、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历程

尽管还存在争议,但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仍可大致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他早期创作的器乐作品基本上是海顿、莫扎特式的风格,仅在这些作品的某些片段中偶尔流露出贝多芬特有的深情旋律。从1800年起,贝多芬力求将自己的创作与追求的崇高理想联系起来,他的作品开始逐渐摆脱海顿、莫扎特的影响。1802年可以看作是贝多芬中期创作的开始,《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等多部经典作品都诞生于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面对命运的磨难与沉重的艺术理想时,贝多芬始终以英雄的气概和澎湃的激情昭示自己勇敢的选择,因此他的创作中期通常被称为“英雄时代”。1800年-1802年是贝多芬在思想上和创作上逐渐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段时期,贝多芬的创作开始与浮华艳丽的宫廷气息格格不入,逐渐形成一种暴风骤雨般、富于戏剧性的艺术特质。

二、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的风格特点及其评价

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广阔、形象宏伟、对比鲜明且感情深邃,带有他人所无法比拟的独创精神,这一特色也在其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被充分表现。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五首钢琴协奏曲。第一、二号协奏曲继承了莫扎特与海顿的创作传统,其艺术表现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平衡的美感。第三号协奏曲中开始出现带有贝多芬个性烙印的那种戏剧性冲突,钢琴演奏富于激情。第四号协奏曲增加了阴柔与阳刚的对比,给予钢琴充分的个性发挥,乐队合奏充满动力。第五号协奏曲则借助乐队效果烘托下的华彩乐段,使整部作品满怀高涨情绪与英雄气概。

贝多芬的后三首钢琴协奏曲,毅然摆脱了维也纳乐派的程式化传统,创造出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贝多芬为了在音乐中体现出英雄的形象、宏伟的情怀、尖锐的矛盾和戏剧性的冲突,改变了程式化传统中惯用的陈旧规则,赋予协奏曲这种体裁一些全新的特征——不再单纯以协奏曲所特有的表演技巧为前提,而是通过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的对话,并且往往是通过两个对比性形象的相互抗争,使钢琴与乐队时常处于竞奏状态,力求从多个层面揭露基本乐思所蕴含的中心思想。由于使独奏乐器与乐队保持着一种极为复杂并相互作用的协奏关系,协奏曲也更加交响化,乐队更富有动力,乃至乐队中的个别乐器也更加个性化。钢琴不仅更积极参与交响的发展,还时常自行促成这样的发展。独奏乐器大量增加的技巧性片段,使音乐更添光彩、典雅和魅力,而同时这种技巧性的发挥又总能服从于乐曲内在思想的需要,最终融合成为艺术形象的有机因素。贝多芬对协奏曲的独创性改造,使协奏曲这一体裁长足发展,并为舒曼、李斯特和勃拉姆斯的浪漫主义协奏曲奠定了基础。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作品充分展示了他大胆创新的乐思,不愧为其艺术的精髓。

三、《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与意义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患有耳聋症状,至1801年,病情日趋严重,以至无法治疗。对音乐家而言,听觉比跳动的脉搏更为重要。听觉的不断恶化,给贝多芬以致命的打击,使他感到绝望,感到极端孤独,甚至想到自杀。1802年10月6日和10月10日,他在维也纳近郊的小镇海利根斯塔特写了两封遗嘱给两个弟弟,这就是著名的《海利根斯塔特遗嘱》。遗嘱中写道:“只有我的艺术才使我免于走上绝路。”正如一些评论家所指出的:与其说这两封遗嘱是他遭遇危机时的产物,不如说它们是他战胜危机的宣言。崇高的责任感使他重整旗鼓,并绝然地开始了与命运的抗争。对于人类的精神处境和艺术理想的不懈追求,使贝多芬的伟岸人格通过音符释放出无尽的回响,也鼓舞着一代一代的后继者。《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就完成于1802年《海利根斯塔特遗嘱》撰写时,贝多芬与命运奋勇抗争的历程正是他个性所追求的那种戏剧性冲突的基本原型。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诞生于贝多芬“英雄时代”来临前的过渡时期,它的出现不仅促进了钢琴技术上的创新,还推动了协奏曲这一体裁新含义的发展。它所表达的坚毅、荣耀、严峻的步调与命令式的音调,鲜明的对比与辉煌的宣誓,都堪称贝多芬向成熟时期过渡的标志。《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为贝多芬创作道路上“英雄时代”的到来,做出了关键性的预示,无疑是其日后“英雄之路”的重要基石。

四、《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曲式特色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为贝多芬最早展示其独创性、发挥其创作潜力的奠基之作,同他以前的作品相比,此曲的管弦乐部分已初具交响乐韵味,主奏钢琴也充分发挥出乐器本身独特的风格,这两者的融合浑然天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气势恢宏的协奏曲。在这首作品中,贝多芬在以往钢琴协奏曲里的柔弱荡然无存,全曲如同年轻力壮的勇士,洋溢着粗犷的男性作风。这首琴协奏曲,不仅标志着贝多芬的作曲手法日益精深,更预示着贝多芬的交响曲世界孕育希望。《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灿烂的快板、C小调、2/2拍子。通过C小调这一富有悲剧色彩的调式,增添紧张感,烘托出乐曲所要表现的生死相搏般的戏剧矛盾。音调的运用最能体现一个作曲家的功底和风格,贝多芬有着典型的“C小调情结”,这从他早期的几首钢琴奏鸣曲中可见一斑,如《C小调幻想曲——奏鸣曲》(KV475,KV457)、《悲怆奏鸣曲》及成熟时期的《第五交响曲》都运用了C小调。所以,C小调被誉为贝多芬表现狂热情绪的经典调性。整个乐章在结构上采用协奏风格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由弦乐、木管部分奏出,而后才向全体管弦乐合奏发展,呈示出英雄般的军号合奏式回响,甚至具有严峻肃穆的形貌,然后是一段雄浑深吟的诉说。

第二主题相较第一主题,表现出柔和、宽广的特质,由第一小提琴与单簧管演奏。主奏钢琴随后出现,以C小调上行音阶作为开始,形成一种命令式的音调大摇大摆地进入,与管弦乐互相展开对话式的发展,显得威风堂堂。

接着开始了一段由乐队应和着的美丽华彩乐章,重复着之前乐队的主题,乐队也跟着继续重复。每一样乐器几乎都在钢琴的带动下,将主题呈示了一遍。钢琴在第一乐章后期的独奏非常精彩,随着铿锵有力的大八度琶音和音阶,乐队再次缓缓融入,高山流水一气呵成,完美地收场。这个乐章足以确定整部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二乐章是最缓板、E大调、3/8拍子,结构上采用三段体形式。乐章主题首先由钢琴静静地呈示,如祈祷般繁复,深沉的情绪回荡其间。这个乐章钢琴声部的发展有着十分宽广的规模,作曲家在这里运用了声乐艺术中从朗诵到花腔的各种手法,创造出激情澎湃的音乐,有人形容说是“编织出了动人的花环”,更有醇厚的和弦来加强乐曲的气氛。

第三乐章是快板、C小调、2/4拍子,结构上采用回旋曲式,节奏非常轻快。这是贝多芬青年时期形成的惯用手法,乐章主题首先由主奏钢琴呈现,给人以疾步攀登山坡般的急促感觉,显得生气盎然,继而由双簧管反复并发展。短暂的休止后,随之进入第二插部,已不像前一部分那么跳跃,一波三折,以机智多变的方式不断地反复创新。第三插部迅速进入,乐队奏出一个有趣的钢琴独奏暗示。结尾的钢琴非常急促,把已经听到过的一些主题作了进一步处理,作为终结部的基础,光辉灿烂地收场。

综上所述,《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协奏曲创作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将协奏曲的艺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还标志着贝多芬创作道路上已经冲破传统形式的枷锁。它是贝多芬由创作早期向“英雄时代”过渡时期的典型作品,预示着一个激情澎湃的“英雄时代”即将来临。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孙国忠.走进贝多芬[J].音乐爱好者,2004(6).

[3]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

[4]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5]罗传开.欧洲古典名典欣赏[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小调协奏曲乐章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春日协奏曲
Colorful you
愿你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小调[六首]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