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 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我国于1999年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小学美术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必修课,但当前中小学美术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教育体制不完善、机械化的技能训练等,这都阻碍了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良好的美术启蒙教育,不仅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培养美术人才、将我们民族的传统艺术发扬光大也有着较大的影响。
美术,是一门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的学科。在美术教育中,应该更重视学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内在潜能,应引导学生,启发他们不受约束地、真实地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在作品中,而不是一味地按照固定的套路学习,要注重对学生自由创作能力的开发。人们常说“孩子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我们该如何将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通过美术教育得到更好的延伸与发展,这是当今美术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美术教育对儿童智力的开发、美感的培养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关于美术教育的方式,中西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下,我们从美术教育的目的、课程安排、硬件措施、课堂条件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美术教育的目的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推出了“DBAE”全面综合性美术教育,它是美国教育家艾斯纳和格瑞提出的“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理念(Discipline-Bassed Art Education)。它对美术教育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研究,认为美术教育内容包括美术创作、美学、美术评论和美术史,提出了美术要向多元化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己设计教学的内容,教师制定一个相同的题材,而表现手法则由学生自由发挥,因此,可以从学生的作品中看到许多材料元素的结合和非凡的想象力,例如从他们的作品中可看出,除了传统绘画,还有电脑绘画和材料合成,绘画形式感也十分强烈。可见,美国美术教育从小就培养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挖掘他们对于美术学习的潜质。
而这些在中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是很少见的。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国中小学美术多为一些传统绘画的学习,很少能看见学生自己的小创作,更别提有电脑绘画和材料合成的运用。我们的美术教育偏向于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机械化的训练,这样就使学生成为了艺术的“奴隶”。许多富有艺术灵性的孩子在机械化的强化训练中慢慢地失去了原有的天性,因为这约束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导致他们对美术失去兴趣。
2.课程的安排
按照资料分析,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美术课一周安排大致为2-4小时,而中国则为一周1-2个小时。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中高考的压力,美术课似乎沦为了一种调节正课疲惫的一类课程,学生在极大的考试压力下,已没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进行自己喜爱的美术创作;又或者是,迫于考艺术类学校,他们只进行专业类比如素描、水粉等的机械化的专业训练。相比较之下,国外的中小学生有许多课余时间,对于他们来说,美术并不是一门课程,而是每时每刻都在经历、享受、宣泄自我情感的一种媒介。
3.从美术教材的角度进行分析
我们首先以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美术教学内容为例,其中有一个学习内容为用彩色铅笔或粉笔进行绘画(儿童遇到的人和物),其学习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这样一个女巫”的教学,教师首先朗读或讲述,接着用一个布袋木偶进行表演;儿童自己设想各种女巫,如天气女巫,并描绘出她们的外表;尔后儿童绘画;最后共同观看完成的图画。除以上内容外,还有设想舞台的景象、用管状颜料印花、用水彩色绘画、填色画等教学内容。日本低年级的美术教学内容包括:造型性的游戏、绘画立体(泥塑、纸模型等)表现、制作使用物品和观赏作品。其教科书很少介绍作画和制作的必要知识,而是以学生们的作业再配上简短生动的文字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想象、创造。课题有:《画相扑》、《买果汁》、《到了花之国》等等。
我国的美术教学内容以低年级的教材为例:如其中有《快乐的人》一课,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各个结构以及利用软铁丝制作一个带动作的人型;《图形拼摆》一课,让学生自行操作,拼出各种喜欢的图形;《字的创意设计》一课,不但让学生了解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还让他们进行字的创意设计等等。
从课堂教材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设立上看,我国的教材也充分体现出了重点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目的。在各中小学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小朋友的想象力让人惊讶,但翻开课本一看,原来他们所想出来的例子大都为书本上已有的。这种现象的确令人深思。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似乎在一味地追求所谓公开课的效果,学生与教师之间活跃的互动,表演的成分居多,这从根本上约束了学生的自我想象空间。
4.从教学条件上分析
德国、美国等国,由于经济发达,其美术教育也有着许多方面的支持。例如,对于博物馆的开放问题,他们允许学生直接进入博物馆参观大师的作品,并允许教师在那里现场授课,让学生以最直观的方式目睹、体会大师的作品。
在我国,各地博物馆的发展水平都有所差距,也不允许教师在博物馆内直接授课。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较多城市中,中小学美术课堂都已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教科书也都采用彩色印刷,声色俱全,这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国外的儿童美术教育是以多角度多方面开发儿童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教育,我国的美术教育虽然在开发少儿创造力、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也有一定的成效,但因为我国少儿美术教育的起步较晚、教育体制不够完善以及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等方面的因素,还存在些许的不足,还具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美国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应该对个体在许多生活情境下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评价,因此他描述了涵盖人类经验范围的9种智力,包括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等九种。他认为每一种智力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系统,每种智力在不同的社会中的价值不尽相同,其中,美术应属于视觉—空间智力的范畴。从“多元智力理论”中可得知,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某种特殊的天分,较早的发掘出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天赋,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这更加凸显出早期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美术教育的弊端日益凸显。例如,很多少儿美术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与方法仍然停留在原先注重技能,而忽视创造力开发与培养的阶段。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少儿美术教育师资力量缺乏。许多美术教师自身对美术也缺乏较深层次的研究。其次,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还不够完善,重技能、轻审美创造的倾向普遍存在。传统美术教育一开始就离不开形体、构图、透视等专业技能的传授,这样,一开始就让儿童对美术的兴趣被枯燥的绘画专业术语挡在了美术天地的大门外。再次,由于教育体制的缺陷以及升学的压力,许多家长只追求与孩子语数英等主课的培养,并不赞同孩子在美术音乐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
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当今少儿美术教育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与完善:
1.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爱因斯坦更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激发想象力首先应从培养兴趣开始,要培养少儿对于美术的兴趣,并不一定要依靠传授过多的技巧,可通过一些图片、语言的引导,激发学生最感性的想法,进行大胆的创作。不要过多的给学生限制,从而抑制了儿童自身所具有的创造力。要进一步改善教科书内容的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应该更趋向于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不是一味地模仿,让学生在脑海中存在过多的条条框框。应该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发挥想象,感受美,并与生活中的事物产生联系,以便更好地体验美。
2.加大对于少儿美术教育的支持力度,开拓少儿的视野;借鉴国外少儿美术教学的理念,结合我国具体实际的教育现状来提高少儿美术教育的水平。例如,一些博物场馆的开放;举办一些实践性的活动、比赛;不要仅限于用水彩笔、剪贴画等形式,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可以想象到的方法形式、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
3.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让教师更加专注于对于少儿美术教育的研究和开发。笔者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而不是灌输,应该刺激潜藏在每一个幼小心灵中的天生的冲动,即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从而更好地使少儿美术学习水平得以提高。
[1]彭海威.美国“DBAE”多元化艺术教育[EB/OL].123的博客.http://blog.luohuedu.net/blog/164479.aspx.
[2]夏红专,龚明斌.中外小学美术教育管窥[J].外国教育资料,1995(3).
[3]连榕,李宏英.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