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树东
底层社会的生态恶化是近年来整个社会生态趋向恶化最明显的征兆。像二○○七年山西省黑砖窑奴工事件,二○一○年初全国多地虐杀幼儿园学生事件等,都表明了当下中国底层社会正日益突破道德底线,匮乏的生存资源和狭窄的生存空间正日益扭曲着底层人民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底层人民在市场化大潮中成为最受损害的一员,他们尚没有觉醒意识,也没有组织意识,在备受压抑的窘境中心灵日益粗暴,彼此为了一点利益就可以互相厮杀,生存竞争的原始性和残酷性表露无遗。一旦底层社会不可抑制地沦陷,中国社会就会陷入灭顶之灾。因此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与生活,就是当今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吴海中的中篇小说《李桥往事》就通过中国北方农村的一个家庭被偶然的灾难击溃的过程展示了底层人民生存的脆弱性,呼唤着人们对底层人民的关注和理解,为其诊断病症,若可能的话再为其开出药方。
《李桥往事》中,男主人公玉书生活在吉林梨树一个名叫李桥的农村,是个农村小学教师,因为酷爱读书,见闻广博,很受学生欢迎,在乡村是个有口皆碑的好老师。原本他的生活也是安之若素的,妻子相貌姣好,善于持家,有一对儿女,生活甜美幸福。但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一次天降暴雨,河水暴涨,回娘家的妻子因担心家中事情,带着儿子匆匆冒险返家,不幸和儿子一块被洪水夺去生命。玉书承受不了如此可怕的打击,遂不再当老师,一个人关闭在家中,足不出户,女儿娟子也不得不到小城去当妓女。幸好得到丧夫的邻居婶子的照顾,玉书才能够再疯疯傻傻生活三年,后来他干脆住到了邻居婶子家中。邻居婶子不忍心看到玉书长此疯傻下去,决定请会跳大神的胡大姐来给他跳大神治病。玉书却自恃受的是唯物主义教育,不屑于跳大神的胡大姐。最终玉书投河自尽,邻居婶子受到刺激后也像玉书一样得了疯病。
人事无常,旦夕祸福。在不可避免的生命灾难面前,人到底该何去何从?是勇敢地直面,在精神上超越它,展示出生命的张扬之美;还是默然忍受,展示出生命的坚忍之美;抑或是在灾难面前冰消瓦解,任生命像易碎的瓷器一样脆弱,徒留他人一番心痛?相对而言,受西方文化精神影响的西方文学,更喜欢展示生命在苦难面前的不屈和超越,就像西方悲剧一样。而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中国文学,更多的是,要么展示忍受苦难的韧性,要么展示生命的脆弱。像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就充分地展示了主人公福贵默然忍受的坚忍精神。余华曾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而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展示的是祥子在现实的不断打击下渐次沦落,直至最终堕落为行尸走肉的过程。吴海中的《李桥往事》通过主人公玉书的生命历程展示了一个人是如何被偶然的灾难彻底吞噬的恐怖过程。
笔者感兴趣的是,像玉书这样的底层人物的生命为何如此脆弱?为何他们在灾难面前没有一点抵抗能力?为何他们的精神能力没有发展出来?如果联系到诸多相类似的现实问题,例如许多莘莘学子可能因为一次考试不顺利就愤然轻生,许多农民工可能因为一次工资未及时得偿就铤而走险,还有许多年轻人因为一时失恋就杀人或自杀等等,那么就不会以为这是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问题了,其中自有生死攸关的大事存焉。当前大部分中国人的神经都非常脆弱,心灵狭隘,气度逼仄,早已丧失了祖先们承受生命苦难的韧性与生命的宽宏大度。
因此,面对《李桥往事》展示的事件和人物,笔者没有任何欣赏之意,有的只是同情和悲悯,只是感慨和叹息。
首先是男主人公玉书。这个曾经颇受欢迎的乡村小学教师,他也是底层中国人之一员,与他们一样总是把自己的生命依托在家庭之中,依托在妻子儿女之中;若与大部分中国农民稍有不同之处,那也只在于他喜欢读书,知道许多历史故事。但是读书,对于玉书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从小说情节之中可知,玉书读的书无非是一些粗浅的历史故事书,这些故事书让他能够对一些农民讲古,曾经让邻居叔以为他是一个有大学问的人,后来也曾经吸引过邻居婶子和她的儿子板牙。其实,玉书关于读书的观念,还是非常陈旧而死板的,例如他曾经劝板牙读书,说什么不上学可不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千盅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看来,玉书对读书的想法还停留在封建专制社会的鄙俗阶段。他喜欢读书,能够对农民讲古,与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种写法,没有任何实质的差别。也就是说,玉书不知道读书,尤其是读历史等人文科学的书,根本乃在于启发人的思想,促使他们能够反思自己流俗的人生观念,培育人生智慧,从而超越现实世界的束缚。
中国古代社会中的读书人通过科举制度把自己捆绑在国家统治机构中,大部分读书人只想着如何考取功名或光宗耀祖,或治国平天下。因此,读书对于他们而言,往往是敲门砖,只具有工具性价值,像鲁迅在《孔乙己》中所展示的那样,孔乙己和丁举人之间的本质差别并不在于他们的知识水准和读书人身份,而在于到底是谁拥有功名、钱财和权势。常人真正尊重的并不是知识和读书人,而是知识、读书能够换来的功名、钱财和权势。如果知识和读书不能换来功名、钱财和权势,就像孔乙己那样,就只有受嘲笑的份儿。到了当今中国,教育主要关注的就是国家意识形态宣传和为了迎合现代文明发展的工具主义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培养的只是服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适合现代化的工具式人物。教育不倾向于启发人的独立思考,更不倾向于培养人的生命智慧。因此像玉书这样的读书人,其实既不能理解自己的生命意义,也不能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境况。当灾难蓦然袭来时,他的生命就像瓷器一样轰然裂解。
作为读书人的玉书是个失败者,他的失败也就是当前中国意识形态化和工具主义的教育的失败。这种教育彻底摧毁了人成长为人的可能性,尤其表现于总是尽可能地教育人执著于外物,而这种执著恰恰是悲剧的根源。小说写到玉书在妻子和儿子死后,曾经不分白天黑夜像鬼哭狼嚎般地号叫,长达近半年,让人听来惨不忍闻,随后就是近三年的闭户不出。从一个方面,这无疑暗示出了玉书对妻子和儿子的拳拳深情,但若换一个角度来看,恰恰显示出玉书这个生命的无知和脆弱。常人的生命最可怕的就是总是依赖外在的东西,也就是执著于外物。当一个人过于执著于外在的钱财,因丧失钱财而一时自绝时,也许我们会嘲笑他的愚昧。但是当一个人像玉书那样为妻子和儿子的死去而悲痛欲绝乃至发疯发痴时,我们也许就感到震惊乃至尊敬。但其实,这都是起源于常人的执著外物。只要常人执著于外物,常人的生命就不可能自由,常人的生命就必然是脆弱的。像庄子妻死鼓盆而歌,总被常人嗤之以鼻,认为是无情,殊不知庄子的无情才是天地之大情,才是人之真情啊。
玉书置身的世界就是无神论的世界,就是唯物主义的世界,就是信仰彻底消失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工具主义教育、以及世俗化浪潮构筑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物质丰富,但是精神极度匮乏。像小说所写的那样,乡村农民在农闲时节只知经常聚在一块喝酒打牌。对于越来越多的广大底层农民而言,除了发家致富、创家立业之外,就是喝酒打牌,赌博玩乐,此外没有什么更高的精神追求。这种生活若不遭遇死亡,也许还能够有点吸引力。但是人毕竟是人,死亡终究是无法绕过去的,对自己的死亡的意识也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当亲人的死亡或者自己的死亡在所难免时,这种唯物主义的世俗化生活就显得根基不稳,魅力顿失了。
中国古代社会自有一套抵御死亡的文化系统,其中关键的就是血缘伦理亲情和民间宗教信仰。儒家特别强调血缘伦理亲情,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信念,表达的无非是利用血缘的延续来征服死亡的意愿而已。当然,血缘伦理亲情毕竟不可能万能,于是佛教、道教乃至萨满教等民间宗教绵绵不绝地渗透在大众生活中,提升其精神,安慰必死之人。可是当今中国,计划生育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可能从子孙血脉的延续中获得死亡焦虑的缓解;而唯物主义教育也使得民间宗教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丧失了安慰人心的功效。于是当世俗化生活遭遇死亡的逼迫时,常人就陷入前所未有的巨大焦虑中。因此,像玉书这样的自恃为受过唯物主义教育的人,在会跳大神的胡大姐面前,还自以为高人一等,最终拒绝胡大姐的解救而投河自尽。玉书曾对胡大姐说,现在是二○○七年,现在是科学社会,是信息社会,是知识爆炸的年代,你怎么还整封建迷信?这就是所谓唯物主义者的看法。殊不知,科学、信息、知识只是关于人的外在生存的,而真正的信仰才是直指人的内在生命的,两者所指不一,不容混淆。可以说,没有信仰,常人就无法战胜死亡;没有信仰,世俗化的生命就必然脆弱不堪。
相对于玉书的生命的脆弱而言,邻居婶子的生命还是具有一定韧性的。在丈夫死后,她带着儿子板牙,还要照顾瘫痪的、不省人事的年迈的公公,苦苦地支撑着全家;当玉书遭遇变故后,她又尽其所能地照顾了他近三年。这都显示出了底层女性生命特有的韧性。邻居婶子知道爱读书的玉书一无所用,但就觉得照顾他是自己的责任,照看一个整天读书的男人让她感觉很好。这倒很像张贤亮的小说《绿化树》中马缨花对章永 的感觉,读来让人觉得温暖,让读者对人性的亮色增添了一点信心。哲人有言,人的最大需要就是被需要。可以说,邻居婶子在照顾疯傻的玉书时体验到的就是被需要的感觉。但是,对于没有信仰的生命而言,所有的韧性都是有限度的。当玉书最终投河自尽时,邻居婶子也以发疯告终。这也显示出了死亡对于世俗化生活中的人威胁何其大也!死亡就像一个黑洞,先是吞噬了善良的玉书,接着又吞噬了邻居婶子。
在死亡带来生命的灾难面前,所有唯物主义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和工具主义教育都显得极其肤浅和可笑,唯有真正的信仰之光才能带来生命真正的超越与韧性。当真正的信仰之光照进现实时,李桥的往事才能真正成为供人闲谈的往事,否则它就会不断成为当今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