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向高交游考略:师长前辈篇

2011-11-19 23:26陈炜舜
闽台文化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万历

陈炜舜

叶向高交游考略:师长前辈篇

陈炜舜

一、引言

叶向高,字进卿,号台山,福建福清人。嘉靖三十八年 (1559)生。父朝荣,以恩贡授九江府通判,转知养利州。叶向高于万历十一年 (1583)赴京会试,中南榜进士七十八名,殿试得二甲十二名,选庶吉士。十三年,馆选授翰林院编修。次年,父于任所逝世,返乡丁忧。二十二年(1594),北上补官,任南京国子监司业,历任国子监祭酒、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左春坊左庶子兼侍读、南京礼部右侍郎。三十五年 (1607),奉旨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朱赓、于慎行、李廷机等同值内阁。于慎行先卒,次年,阁中朱赓病逝,李廷机告病,一切政务尽委于向高。时神宗倦勤,国事日坏。向高只身任事,调和鼎鼐,独主内阁七年之久,于荒政多有裨补。四十二年 (1614)致仕,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天启元年 (1621),熹宗即位,二度入阁为首辅。熹宗童昏,党争炽烈,而后金崛起,屡扰边境。叶向高于清流多有庇护,为东林中人推为党魁。然一木难支,终于天启四年 (1624)再次请辞归里。天启七年 (1627)卒,享年六十九。思宗即位,赠太师,追谥文忠。[1]

就诗文观及创作而言,叶向高并不属于七子或公安派等具有影响力而较为世人瞩目的文学流派。然而,他始终属词臣的核心人物,其文风昭示着晚明台阁文学的典范。叶向高两入中枢,交游广阔,与不少操觚之士过从甚密。因此,本文并不拟就其交游情况作地毯式的考据,而是着眼于那些与其在文学、学术上发生关系的人物身上。本文所论述之人物共分为 “师长”、“前辈”、“同年及同僚”、“后进”及 “其它”五大类。每人先略述生平,复叙述其与叶向高之交游情况,并强调其与叶向高在文学、学术上的互动情况,以窥探明代后期台阁文坛之面貌。

二、师长

叶向高的文学好尚,与其在翰林院、国子监及内阁的长期浸淫有直接关系。叶氏师事多人,有故乡之学官赵参鲁、吴文华,会试主考余有丁、房师陈长祚,翰林院馆师陈经邦、周子义、沈鲤、王锡爵、王家屏,以及阁老申时行等。这些人物多为台阁前辈,长于制诰文字,崇尚舂容典雅的风格。叶向高诗文观及文风之形成,实有赖于这些师长的培养调教。

(一)余有丁

余有丁 (1527~1584),字丙仲,号同麓,鄞县人。嘉靖四十年 (1561)举顺天乡试,次年登进士第,授翰林院编修。隆庆初,充实录纂修官。万历元年 (1573),以右庶子领南京翰林院。二年 (1574),任国子监祭酒,多所建树。亲校重刊二十一史,流惠后世。六年 (1578),进吏部左侍郎;旋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拜少傅,晋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卒赠太保,谥文敏。[2]万历十一年,叶向高赴京会试,为第七十八名,大主考为余有丁,时任内阁大学士。

(二)陈长祚

陈长祚 (1545~1616),字培所,长乐古槐人。父陈瑞,官两广总督、兵部尚书。登隆庆辛未 (1571)进士,以泌阳县令晋兵部郎中。后以布政使备兵榆林卫,边塞安然。官至工部尚书。时熹宗二子相继夭折,上书请合葬二子,节费数万。后忤魏忠贤,愤而辞官,闭门读书,不问世事。祠乡贤。叶向高万历十一年会试,陈长祚为其房师,时任职方郎中。陈氏七十晋二寿辰,叶向高作寿序以贺之。[3]

(三)陈经邦

陈经邦 (1537~1615),字公望,号肃庵,莆田人。嘉靖四十四年 (156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官至礼部尚书兼学士。神宗为太子选任东宫讲读官。应制诗赋时获神宗嘉赏。万历十一年 (1583),升礼部尚书兼学士。十三年,与权臣论事不合,乞休回乡。家居三十年,神宗时遣人问候,然为当权所阻,终不得召。工于诗,人称其诗 “质而不浮,丽而有则”。有 《陈尚书疏议》、《东宫讲章》、《经筵讲章》、 《群玉山房诗集》。[4]叶向高万历十一年中进士,改庶吉士,八月开馆,馆师即为陈氏及周子义。叶向高称许陈氏 “词章华赡”,神宗“尝命公咏御前笔墨砚剑,立就词四阕”,“又应制赋 《大阅诗》、题 《御扇诗》、献《嘉禾赋》”,“圣驾临雍,赋皆称旨”。[5]陈氏去世后,叶向高为之作墓志铭。[6]

(四)周子义

周子义 (1529~1586),字以方,号儆庵,无锡人。嘉靖四十四年 (156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南京国子监祭酒、吏部左侍郎,掌詹事府。育士有方,精研经术及濂洛关闽之学。卒谥文恪。[7]著有 《国朝故实》二百卷,又曾校刊 《史记》、《梁书》、《新五代史》,有 《子汇》等传世。叶向高改庶吉士,周子义为其馆师。

(五)申时行

申时行 (1535~1614),字汝默,晚号休休居士,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 (1562)进士第一,授修撰。历左庶子、掌翰林院事。以文字受知张居正。万历中,累官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兼大学士,继张四维为首相,政务宽大,世称长者。然专承上意,不能建树。内阁疏请建储,首列时行名,时行方在告,又密疏否认。言官乃劾其巧避首事,排陷同官,求罢官。卒谥文定,加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等职。有 《书经讲义会编》、《召对录》、《群书纂粹》、《赐闲堂集》四十卷。叶向高改庶吉士,馆师周子义引荐其与申时行相识,故叶向高亦师事申氏。申时行六十及八十诞辰,叶向高皆为之作寿序。[8]申氏去世后,作墓志铭。[9]未几,申氏之子又以其文集来请序,叶氏遂作 《申文定公集序》,称许申氏之文云:“余尝拟公之文如沧溟巨浸,遇晴风暖日,波浪不惊,万顷合碧,观者心旷神怡,莫能窥其涯涘。又如天闲神骥,驰骤康庄,绝景超尘,一日千里,而不失安闲纾徐之度。自非国家昌明景运,超轶千古,其沉涵醇茂之气,更二百余年而未尽泄者,独钟于公,何以有此!而公在政地,孜孜以正文体、端士习为己任,屡典文衡,所取士一归于正,其功与永叔同。”[10]四库馆臣则云:“其相业无咎无誉,诗文亦如其为人。”[11]综而观之,申氏诗文之台阁风格,于叶向高之写作盖不无示范之作用。

(六)赵参鲁

赵参鲁 (1537~1609),字宗传,号心堂,一号目峰,鄞县人。隆庆五年 (1571)进士。选庶吉士,改户科给事中。万历初,忤太监冯保,谪高安典史。迁饶州推官,擢福建提学佥事,请急归。遭丧,服除,仍督学福建,历南京太常卿。十七年(1589),以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申严海禁,戮奸商通倭者。迁大理卿。召为刑部左侍郎,改兵部,旋改吏部。日本封贡议起,参鲁持不可。总督顾养谦不怿,争于朝,且言参鲁熟倭情,宜任。章下廷臣,参鲁复持前说,因着 《东封三议》,辨利害甚悉,其后封事卒不成。拜南京刑部尚书。诚意伯刘世延妄指星象,欲起兵勤王被劾,下吏参鲁当以死。后得免。累加太子太保。致仕。卒谥端简。赵参鲁曾任福建提学佥事、福建督学,叶向高于赵氏督学任内成举人。其后叶向高长期于南京任官,亦与赵氏南京刑部尚书之任相值。故叶氏云:“余为公门下士,知公为深……又同官留都八九年,朝夕周旋。”[12]又谓其 “文章德器,推重馆阁”。[13]赵氏奏绩、晋秩,叶向高曾撰 《大司寇心堂先生六年奏绩序》、[14]《大司寇心堂赵先生晋秩太子太保叙》。[15]又尝为赵氏先父之文稿作序。[16]赵氏去世,叶向高为之作墓志铭。[17]《苍霞诗草》卷一有 《送赵心堂先生九年考绩》,卷五有 《和大司寇赵心堂先生赠别来韵》,卷六有 《送赵心堂先生六年考绩》,卷七有 《奉和赵心堂先生祈雨斋居作用韵》、《奉和赵心堂先生招游清凉台用韵》、《和赵司寇题方正学先生祠四首》。

(七)吴文华

吴文华 (1520~1598),字子彬,号容所,一号小江,连江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万历三年(1575),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广西,讨平猺乱。请终养归。复起,历迁总督两广军务,巡抚广东。岑江贼李珍、江月照拒命久,文华悬重赏擒获。寻入为南京工部尚书,引疾去。仍起南京工部,力辞。卒谥襄惠。有 《济美堂集》八卷。[18]叶向高回忆道:”岁己卯 (万历七年,1579),闽部举士大司马吴襄惠公见贤书而喜指小子高曰:“是子当有尺寸,吾先为之征矣!”高成进士,读中秘书,公节制两粤,每贻书述前意。”[19]可知叶氏为诸生时,吴氏督学福建,故叶氏其后仍师事之。吴文华故世后,叶向高作 《容所吴公行状》,[20]谓 “岁癸酉比士,公职提调总校 《易》《礼》二经,所收士皆知名,录文尔雅,皆公笔也”。[21]又为其《济美堂集》作序,谓其 “娴于辞章,其所结撰,本经据史,纵横辨博,粹乎一出于正,有近代号称作者刿心刻意所不能及”。[22]可见吴文华诗文颇沿台阁旧体。

(八)沈鲤

沈鲤 (1531~1615),字仲化,号龙江,归德人。嘉靖四十四年 (1565)进士,改庶吉士,升讲官,历任吏部右侍郎、左侍郎。时首辅张居正病,朝官争相设坛祈祷,鲤独不往。万历十二年 (1584)拜礼部尚书。加少保。三十年 (1602)七月,入阁参与机务,誉满朝野,为首辅沈一贯所妒。三十四年 (1606),罢归。卒赠太子太师,谥文端。有 《亦玉堂稿》、《续稿》、 《文雅社约》、《南宫草》、《纶扉草》等。[23]叶向高论其与沈氏之交往云:“余在词林,与公甚踈然。公执政日,每对江夏郭宗伯称余,雅有同升之意。余入纶扉,公时自田间寄声勉以尽忠报国。”[24]沈氏八十诞辰,叶向高作 《沈龙翁八十寿序》;[25]去世后,又作《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谥□□龙江沈公神道碑》。[26]四库馆臣论 《亦玉堂稿》一书之名云:“推求其意,盖鲤尝为翰林掌院学士,归里之后,欲以廊庙、山林视为一致,若曰此亦玉堂云尔。”又云:“王士祯 《古夫于亭杂录》载其家有鲤正、续两集,三复其文,叹其经术湛深,议论正大。”[27]沈氏所作亦为典型台阁文风。观朱彝尊 《静志居诗话》论叶向高诗云“诗品在山林台阁之间”,[28]“台阁” 乃就“左相之洼尊”而言,“山林”实因 “东山之棋墅”。其言盖谓叶氏虽辞官归里,悠游山水,然吟咏山林的诗作仍具台阁雍容之气。这与沈鲤 “欲以廊庙、山林视为一致”之风可谓不谋而合。

(九)王锡爵

王锡爵 (1534~1614),字符驭,号荆石,太仓人。嘉靖四十一年 (1562),会试第一,殿试第二,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累迁至祭酒、侍讲学士、礼部右侍郎等职。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夺情、锡爵大力反对。十二年 (1584),拜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疏请 “禁谣谀、抑奔竞、戒虚浮、节侈靡、辟横议、简工作”六议,为帝所纳。二十一年 (1593)春,入阁为首辅。次年五月,连上八疏辞退。万历三十五年(1607),与于慎行、叶向高、李廷机并起为阁臣,加赠太子太保,遗官召之。锡爵再三辞退,帝不允。宅第赐额 “大学士第”。卒赠太保,谥文肃,赐葬,敕建专祠。有 《王文肃集》、《王文肃奏草》等。[29]叶向高称其 “所为文章,穷极变化,而又善开陈”。[30]王氏去世后,其孙以叶向高“为公门下士,又同官,请为碑以树于墓道”,叶氏遂作神道碑文。[31]

(十)王家屏

王家屏 (1535~1603),字忠伯,号对南,大同山阴人。隆庆二年 (1568)廷试第二,选庶吉士,授编修,预修 《世宗实录》。万历十二年 (1584),升礼部右侍郎,累官吏部左侍郎。好直谏,推诚秉公,百司事一无所扰。万历十九年 (1591),任内阁首辅,因立储事忤神宗。二十年 (1592)三月,连上八疏致仕。三十一年 (1603)卒。有 《王文端公集》、《复宿山房集》。[32]叶向高云:“余故以庶常受教于公。”[33]可知王家屏亦叶氏之馆师。王氏去世后,叶向高为其 《复宿山房集》作序,其言云:“公生平操修践履,甚类河汾,其于居敬穷理之实功固已积之有素,而其浩然刚大之气,为能动万乘,触逆鳞,当雷霆震撼之下,毫无挠折,固宜其发为文辞,蔼乎仁义,沛若江河,有如此也。”[34]

三、前辈

叶向高入阁前,任官多年,阅历丰富。官场的不少前辈,对叶向高皆有影响。如曾同亨长叶向高二十六岁,但二人却相交莫逆,“以文字为知己”。许孚远为知名道学家,长叶向高二十四岁,其 “陈事事核,闻道道章,宣情情畅”的文风甚为叶氏所推举。郑汝璧、耿定力为南京同僚,朱赓、于慎行为内阁同官,然就年齿而言,皆年长叶氏甚多。林烃为叶氏同乡前贤,于孔兼曾为叶父上司。孙继皋、余孟麟、萧良有年纪虽不甚长,但皆为台阁前辈。故本节逐一论述之。

(一)曾同亨

曾同亨 (1533~1607),字于野,号见台,吉水人。父存仁,云南布政使。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授刑部主事。改礼部,迁吏部文选主事。隆庆初,为文选郎中,荐用遗佚几尽。进太常少卿。万历初,起大理少卿。历顺天府尹,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因故得罪张居正,遂移疾归。居正卒,起南京太常卿。召为大理卿,迁工部右侍郎。督治寿宫,节浮费三十余万。由左侍郎进尚书。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起南京吏部尚书,辞不拜。久之,再起故官,累辞乃就职。税使所在虐民,同亨极谏。三十三年 (1605)大计京官,持正不挠。后引疾,诏加太子太保致仕。[35]“初入吏部,严嵩其乡人,尚书吴鹏则其父同年,无私谒。尝止宿署舍,弥月不归。雅与罗于常僚”,[36]“公生平宦游之知己无以过余”,[37]且云:“比余再入留曹,辄与公评骘艺林,论近代作者,无不吻合。而公于余遂于道义孚契之外,复以文字为知己。”[38]二人在南京定交,相知莫逆,且每有诗文唱和。万历三十一年 (1602),曾同亨七十诞辰,叶向高为作寿序,称其“偃然以道学自命,发为文章,舂容畅雅,如万石之钟,不作细响,而过自敛抑,不欲与文人学士争著作之场”。[39]三十二年(1603),曾同亨奏绩,叶向高作 《宫保大冢宰见台曾先生六年奏绩序》。[40]次年,曾同亨于南京吏部署左复修旧亭,叶向高额之曰 “余清”,且作记。[41]曾氏辞世,叶向高有祭文及墓志铭。[42]其子又请叶氏为其文集作序,允之,其序称云:“公之著作,虽无意于求工,乃其一种天然自有之趣发于胸中,而流于笔底,沛然洋溢,不可禁御。即声律偶俪之语,最易困人,而自公出之,亦若不甚构思而自合于度者。余尝观公之为人,含弘博大,茫无涯际,融和冲粹之气盎于面目,与之游者,如行九达之途,驰驱如意,不复以摧轮失足为虑。故其文词恬怡畅遂,亦绝类其人。彼轻浮浅溢,高自矜张者,宜其不能窥公之万一矣。”[43]可见曾氏之作,亦一本于台阁文风。另《苍霞诗草》卷一有 《太宰曾见台先生再考四篇》,卷四有 《斋居上太宰曾先生》,卷五有 《和太宰曾见台先生赠别用前韵》,卷六有 《陪曾见台先生集清凉寺》、《中元谒陵后邀曾太宰范司空耿中丞集灵谷寺用太宰韵》,卷七有 《寄曾太宰寄怀》。

(二)许孚远

许孚远 (1535~1604),字孟中,号敬庵,德清人。嘉靖四十一年 (1562)进士,授工部主事。隆庆初,为广东佥事,招降大盗,擒获倭寇。万历时,知建昌府,暇辄讲学。寻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奏请以僧田十六入官。又募兵垦海坛地八万三千有奇,筑城建营舍,聚兵以守。官终兵部左侍郎。卒年七十,谥恭简。有 《敬和堂集》八卷。许孚远于 《明儒学案》有传,置于卷四十一 “甘泉学案”之中。[44]而四库馆臣论曰:“孚远之学虽出于唐枢,然史称其 ‘笃信良知,而恶夫援良知以入佛者’。故与罗汝芳、杨起元、周汝登龂龂相争,在姚江末派之中,最为笃实。冯从吾、刘宗周、丁元荐传其所学,皆能有所树立。”[45]可见其学仍以阳明心学为本。许孚远在福建巡抚任内,叶向高尝作 《寿许敬庵先生序》云:“先生之学务反诸躬,即明即行,酌明儒之宽而袪其通,师宋儒之严而化其拘。”[46]其母舒氏八十诞辰,叶氏亦作寿序贺之。[47]又序其文集,称曰:“夫许先生固非有意于文者,今读其所论著,陈事事核,闻道道章,宣情情畅,其立格甚高而造语甚驯,绝无枝蔓剽窃之病。秦耶?汉耶?唐与宋耶?无所不合。盖粹然非明之文,而为许先生之文矣。”[48]许氏去世,叶向高有祭文及墓志铭。[49]

(三)林烃

林烃 (1540~1616),字贞耀,号仲山,闽县人。嘉靖四十一年 (1562)进士,授刑部主事,升员外郎。隆庆元年 (1567)改南京兵部郎中,次年转库部郎,署武选。旋出知建昌府,听断敏决。转知太平府。万历二年 (1574),丁母忧归,期满补苏州知府,升广西按察副使。万历八年(1580),兄林燫病逝,悲痛欲绝,请行归养。林居十六年,起补浙江金衢副使,转广东岭南参政,升南京太仆少卿,转正卿,复转大理,升为南京工部尚书。四十四年 (1616)卒。有 《覆瓿草》。叶向高云:“余于公为晚进,公引之于交游之末,以为臭味。谢政归来,犹得一从公于三山,乐饮旬日。”[50]叶氏尝为林氏诗集作序,谓其诗 “清冷超洒,水肌雪骨,不与里俗同调”。[51]万历三十二年 (1604),叶向高道经滁州,时林烃为南京太仆寺卿,遂于丰乐亭宴请叶氏。次年,林氏修饬醉翁、丰乐二亭,请叶向高为记。[52]林烃去世后,叶向高作有祭文及墓志铭。[53]《苍霞诗草》卷一有 《余三过滁阳拟游不果兹以考绩道此遇太卿林仲山先生招饮再日尽览丰乐醉翁琅琊诸胜喜而赋此》,卷二有 《送林太仆仲山南归》,卷七有 《过滁州赠太仆林仲山先生时自北移南》。

(四)朱赓

朱赓 (1535~1608),字少钦,山阴人。隆庆二年 (1568)进士。万历中,累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三十四年 (1605),沈一贯、沈鲤罢,赓独当国。时朝政日弛,中外解体,赓疏揭月数上,十不能一下。御史宋焘、给事中汪若霖讽切,赓遂力请帝更新庶政,于增阁臣、补大僚、充言路三事语尤切,神宗优诏答之而不行。赓以老,屡引疾,阁中空无人,乃用于慎行、李廷机、叶向高,而召王锡爵于家。三十六年冬卒于官。遗疏陈时政,语极悲切。赓先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进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及卒,赠太保,谥文懿。[54]有 《朱文懿公集》、 《朱文懿公奏议》。叶向高为 《朱文懿公奏议》作序云:“太保朱文懿公将乞归,裒其先后疏揭数百通以示余曰:‘吾非敢悬之国门也,将以存此一片苦心,为今日解嘲之资、他日盖棺之论耳。子同官也,言征而信,当为我序之。’余敬诺。而未几公殁。更两岁,公之孙中书君启元以所梓公之奏议来,而未有题其简端者。余自念于公有成言,不可以负,乃为之序。”[55]可见二人同官之日虽短,然交情甚厚。四库馆臣论朱赓之文集云:“其文则未能自成一家,其人盖本不以词章名也。”[56]然叶氏则评其奏议云:“间取公之疏揭读之,见其委曲详明,忠爱溢出,直而不激,婉而不谀,真有陆敬舆、苏子瞻遗风,则愈叹公之善于敷陈,欲取以为法。”[57]由此可知朱氏文风之一斑。

(五)于慎行

于慎行 (1545~1608),字无垢,一字可远,号谷山,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隆庆二年 (1568)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作,进修撰,充日讲官。忤张居正,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进左谕德,日讲如故。由侍讲学士擢礼部右侍郎,转左。改吏部,掌詹事府。寻迁礼部尚书。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十八年 (1600)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合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不为慑,帝益不悦,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慎行引罪乞休。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 (1615)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日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定。《明史》谓慎行学有原委,贯穿百家。神宗时,词馆中以慎行及冯琦文学为一时冠。[58]著有 《东阿县志》、《兖州府志》、《史摘漫录》、《读史漫录》、《谷山笔尘》、《谷城山馆文集》、《谷城山馆诗集》等。万历后期,叶向高在内阁,与于慎行同官,曾先后为其诗集及全集作序。其称于氏云:“先生韬盛美于清华,养贞白于涧谷,龙吟凤鸣,砉然成响。崇功盛德,诵而不忘规;华疏彩会,焕而不忘质;金戈铁骑,勇而不忘警;流连啸咏,乐而不忘返;赠答款曲,婉而不忘直。盖非但诗也,而经世之吁谟,格天之鸿烈,往往可概见焉。”[59]四库馆臣论于慎行道:“其诗典雅和平,自饶清韵,又不似竟陵、公安之学,务反前规,横开旁径,逞聪明而偭古法,其矫枉而不过直,抑尤难也。”[60]四库馆臣于明人少称许,而对于慎行标榜有加,可见叶向高之言并非溢美。于慎行去世,叶向高作有祭文及墓志铭。[61]《苍霞诗草》卷三有 《泗亭再逢于谷峰先生》、 《挽于谷峰先生五首》,卷四有 《奉寿大宗伯于谷峰先生六十》,卷六有 《过东阿大宗伯于谷峰先生招饮赋谢》,卷七有 《访谷峰先生奉次见赠韵》。于氏 《谷城山馆诗集》卷十五则有 《叶台山宗伯入贺过访夜集》、《叶台山宗伯舟次寄诗酬谢》等诗。

(六)郑汝璧

郑汝璧 (1546~1607),字邦章,号昆岩、愚公,缙云人。隆庆二年 (1568)进士。始授刑部江西司主事,累迁云南司郎中。张居正闻其才,迁任仪制司。在任因革除陋习,肃清积弊,排斥贿赂幸进之徒,裁抑逢迎索求者,遭人忌恨。后为太常寺少卿,出任福建右参议,一年后又调广东副使,分辖琼州,不满权贵,奏请辞归。居家十二年,又奉召任井陉兵备副使,迁赤城参政。地处边陲,外敌时有入侵劫掠,汝璧斩入侵之敌,严词相儆,边塞得宁。转调河南左参政,迁榆林中路按察使,翌年为山东右布政。未几,擢右佥都御史,代孙矿巡抚山东。时山东饥荒,谕告所属州县,互通有无,赈粮赈款,于市集地煮粥以济,赈救饥民六百三十余万。又募兵备战,防御倭寇。后仍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破三面来犯之敌。万历三十三年(1605),任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整军备,破犯敌,靖边防。三十五年 (1607),积劳成疾,请求辞归,殁于山东荆门驿途中。著有 《五经旁训》、《明功臣封爵考》、《皇明帝后纪略》、《同姓诸王表》、《明臣谥类钞》、《大明律例解》、《封司典故》、《延绥镇志》、《由庚堂诗文集》等。[62]叶向高为郑氏 《由庚堂集》作叙,记述二人之交游云:“余佐南秩宗,公自田间起为南奉常,俱称礼官,相与讲俎豆之事,泛滥于词章,雍容唱和,暇则取史书丹铅而甲乙之,互相印证,意气甚洽。”[63]又谓其作品 “意态纵横,神情要眇”。[64]

(七)李维桢

李维桢 (1547~1626),字本宁,京山人。隆庆二年 (1568)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万历时,《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博闻强记,与同馆许国齐名。出为陕西右参议,迁提学副使。浮沉外僚,几三十年。天启初,以布政使家居。会朝议登用耆旧,召为南京太仆卿,旋改太常,未赴。闻谏官有言,辞不就。时方修 《神宗实录》,给事中薛大中特疏荐之,未及用。四年(1624),太常卿董其昌复荐之,乃召为南京礼部右侍郎,甫三月进尚书。维桢缘史事起用,乃馆中诸臣惮其以前辈压己,不令入馆,但超迁其官。维桢亦以年衰,明年乞归,又明年卒于家。崇祯时,赠太子太保。性乐易阔达,文章弘肆,卓负重名垂四十年,然多率意应酬之作。[65]有 《大泌山房集》及 《史通评释》等。李维桢、郭正域为湖广同乡,故其与叶向高相识,实因郭氏。叶向高于万历间为首辅,曾请李维桢为其集作序,序云:“江夏郭文毅公数为余言今少师叶相公名世也,出其文示之。余为敛衽赞服。既十余年,坐守官无状,谪居寿春。未抵治所,会公以南少宰入贺诸涂,就茅屋相揖。公念余齿长,退然不当客坐。余益不自安,数语而别。自是公拜相,余或跧伏草土,或承乏边鄙,不复一字相闻。比余乞归,例当白阁部,始为状通公,才数百余言。丐公蚤放还山。公手荅甚勤,又以其集属余叙。”[66]可知二人交往之始末。李氏称叶向高之文云: “公之文本于理而无穿凿怪癖,无影响附会;命于意而无艰深回冗,无疑忌反复;畅于气而无虚憍佻宕,无碑若散缓;娴于辞而无刻画纤巧,无蹈袭浮蔓。其学博,不以鬪靡;其才高,不以炫奇。庄重典雅,温厚和平,明白畅快,周至委折。”[67]

(八)耿定力

耿定力 (1541~?),字叔台,又字子健,黄安人。隆庆五年 (1571)进士,任工部主事,出为成都知府。万历间,官至右佥都御史。与耿定向、耿定理兄弟合称“三耿”。官至兵部侍郎。辞官后居天台山讲学。卒赠尚书。耿定力六十诞辰时,叶向高作寿序云:“余不佞,自为诸生,则闻楚黄有耿天台、叔台两先生者,今之儒者也。其后通籍,获从两先生游,亲睹其行事。”[68]此外,耿氏以御史中丞佐南台,治兵江上满三考,叶向高有 《中丞叔台耿先生九年奏绩晋秩序》,其言谓己 “与先生交最深,最称莫逆,共事南中又最久”,又云:“余于先生,固弟子行也。先生引之交游之列而昵就焉。”[69]可知叶、耿定交,在留都共事之时。此外,叶氏尚赠有 《右司马叔台耿先生奏绩序》。[70]耿氏去世后十余年,叶向高又应其子之请,为作墓志铭。[71]《苍霞诗草》卷一有 《送耿叔台司马奏绩》,卷六有 《中元谒陵后邀曾太宰范司空耿中丞集灵谷寺用太宰韵》,卷七有 《同耿中丞游栖霞途次即事》、《寿大中丞耿公诞辰为元夕前一日用韵》。

(九)孙继皋

孙继皋 (1550~1610),字以德,号柏潭,无锡人。万历二年 (1574)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历任经筵讲官、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礼部转吏部侍郎等职。万历八年 (1582)充会试同考官,得士魏大中、顾宪成等。二十四年 (1598)忤旨致仕,晚岁讲学于东林书院。三十八年 (l610)卒,追赠为礼部尚书。有 《孙宗伯集》。[72]孙继皋去世,叶向高为之作墓志铭云:“余在词林,追随前辈先生,所最昵就者,无如柏谭孙公。”[73]又为其遗文作序云:“盖词林之文章至隆万间极盛,其才品气格各有所就,夫惟大雅,卓尔不群,则孙公谓矣……公之文种种,皆名言妙理,不为苟作,毋论其它。即 仁圣山陵攀送一疏,已足光日月而动鬼神,此非世间不可磨灭之文字乎!然则公之所以不愧科名,而能为词林重者,固自有在,彼与寻常修辞之士角短长工拙于篇章字句间,非公意矣。”[74]参四库馆臣论孙氏之文云:“当继皋之时,士习佻而文体亦弊,七子之风未艾,三袁之焰方新。或棘句钩章,或矜奇吊诡,操觚者出此入彼,大抵随波而靡。继皋诗文独雍容恬雅,有承平台阁之遗风,亦可谓不移于俗矣。”[75]可知叶氏所论,非过誉之语。《苍霞诗草》卷七有 《再过锡山孙柏潭先生游秦中丞诸园》、《寄少宰孙柏潭先生》。孙氏 《宗伯集》卷六则录有 《答叶阁老台山》一函。

(十)余孟麟

余孟麟,字伯祥,号幼峰。祁门人,著籍江宁。万历二年 (1574)进士第二,授编修,历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工书,有《幼峰学士集》、《雅游编》。[76]叶向高曾为《雅游编》作叙。[77]《苍霞诗草》卷四有 《余幼峰先生七十九举子奉贺》。

(十一)于孔兼

于孔兼 ((1538~1615),字符时,号景素,金坛人。万历八年 (1580)进士。授九江推官。入为礼部主事,再迁仪制郎中。万历十七年 (1589)正月,有诏并封三王。与员外郎陈泰来合疏争,未报。二十一年(1593),考功郎中赵南星坐京察削籍。孔兼、泰来各疏救。帝积前恨,谪孔兼安吉判官,泰来饶平典史。投牒归,家居二十年,杜门读书,矩矱整肃,乡人称之无间言。顾宪成罢归,于无锡修复东林书院,孔兼时至讲学。天启中,赠光禄寺少卿,谕祭其墓。有 《景素公自叙年谱》、 《菜根谭题词》、《江州余草》等。[78]叶向高为 《江州余草》作序云:“先大夫别驾江州,则于景素先生为李,甚相欢也。余时以孝廉羔稚其举子业以谒先生,先生大嗟赏,若以古文辞相期许者。”又自谓在南铨时, “先生适有事白门,相与为瓦官雨花之游”,于孔兼遂 “手一帙以示余,题曰 《江州余草》,使序焉”。于氏之文,叶向稿以为笺答、书记则 “骈俪而婉笃”,公移、牍版则“洞切而中窾会”,并提出 “观先生文者,固当以其气”。[79]《苍霞诗草》卷六有 《瓦官寺逢于景素有赠时曾太宰在坐》。

(十二)邹观光

邹观光,字孚如,云梦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为吏部郎,公平廉正,门无私谒。性孝友,父卒,庐墓三年。藏书数千卷于学舍,使士子就读;建尚行书院讲学,学者多从之。与吉安邹元标齐名,时称二邹先生,官至南京兵部郎中。擢太仆寺少卿,未上而卒。有 《孚如集》。[80]叶向高为邹氏文集作序云:“余初守史局,望先生于众中,已心仪之。去之二十年,而同官留都,先生乃昵而交,余因得尽读其文章,而相与上下议论,以自慰其生平私念。”又论其文章涵养道:“苏明允所称 ‘贾生有董生之经而不失之迂,有晁错之权而不失之诈’者,殆先生谓耶!……余观先生精神雅淡,意识渊澄,有忧时闵世之心,而无愤悁侘傺之态;有逖观远举之思,而无孤睽旷绝之迹。非贾生所敢望,无恠乎所就之不同矣!”[81]《苍霞诗草》卷一有 《答邹孚如光禄四篇》,卷六有 《赠邹孚如光禄》。

(十三)萧良有

萧良有 (1550~1603),字以占,号汉冲,汉阳人。生而颖异,有神童之誉。万历八年 (1580)进士第一,进修撰,领国子祭酒。在史局十五年,负公辅之望,自阁部卿寺以至台省,凡关国家大计,靡不咨询。给事叶继美劾良有侵六部权,遂再章乞归。长于制诰文字,有 《玉堂遗稿》。萧良有去世后,叶向高为之作墓志铭云:“余入词林后公三年,公弟蓄之。又与公为僚于国雍,甚相得也。”[82]又论其文章云:“公在史局十五年,凡珥笔橐经,造士抡才之士,无所不与。高文大册,多出其手。而公所自喜独擅者,则当制之文,典雅深身,上不失训词之体,而下亦厌于人心。”[83]

(十四)赵南星

赵南星 (1550~1627),字梦白,号侪鹤,高邑人。万历二年 (1574)进士。历任汝宁推官、户部主事、吏部考功、文选员外郎、考功郎中。二十一年 (1593)大计京官,因故遭斥为民。里居名益高,与邹元标、顾宪成,海内拟之 “三君”。光宗立,任右通政,进太常卿,历工部右侍郎、左都御史。天启时,忤魏忠贤,戍代州,卒于戍所。赠太子太保,谥忠毅。[84]编著有《学庸正说》、《毛诗类钞》、《增定二十一史韵》、《两汉书选》、《罗近溪先生语录钞》、《笑赞》、《上医本草》、《离骚经订注》、《嘉佑集选》、《味檗斋文集》、《赵忠毅公诗文全集》、《正心会选文》、《正心会房稿》、《开心集》、《时尚集》、《芳茹园乐府》等。叶向高虽非东林中人,然在首辅任内,居中调停,保护清流,与东林关系甚佳,为阉党目为东林党魁。其与赵南星亦颇有交谊。叶向高、赵南星皆为时文名家。叶氏著有 《叶相公时艺》,请赵南星作序,赵氏称其作“文而质,奇而正”。[85]而叶向高亦尝为赵南星的 《正心会全稿》作序,对当时八股的不正之风表现出关切。[86]

[1]参见叶氏自订年谱《蘧编》及《明史》本传。

[2][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据明刊本影印,1997年初版)卷十七,页138。

[3][明]叶向高:《奉贺培翁老师寿序》,《苍霞续草》卷七,页12a~14b。

[4]参宋若霖等纂、廖必琦等修:《莆田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十五年重印本影印,1968年初版),页456~457。

[5][明]叶向高:《明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赠太子少保肃庵陈公墓志铭》,同前注,卷十三,页46a~46b。

[6]同前注,页45a~50a。

[7]参[清]黄之隽等撰:《江南通志》(台北:华文书局据乾隆元年刊本影印,1967年初版),页2386。

[8][明]叶向高:《少师申瑶泉先生六十寿序》,《苍霞草》卷四,页6a~8a;《少师瑶泉先生八十蒙恩存问序》,《苍霞续草》卷六,页1a~4a。

[9][明]叶向高:《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赠太师谥文定申公墓志铭》,《苍霞续草》卷十三,页6a~24b。

[10][明]叶向高:《申文定公集序》,同前注,卷五,页53a~55a。

[11][清]永瑢主编:《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初版),页1602。

[12][明]叶向高:《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南京刑部尚书赠少保心堂赵公偕配一品夫人徐氏合葬墓志铭》,《苍霞草》卷十一,页4a~4b。

[13]同前注,页4b~5a。

[14][明]叶向高:《大司寇心堂先生六年奏绩序》,《苍霞草》卷四,页27a~30a。

[15][明]叶向高:《大司寇心堂赵先生晋秩太子太保叙》,同前注,卷九,页21a~23a。

[16][明]叶向高:《目峰赵先生文槀序》,同前注,卷六,页16a~17b。

[17][明]叶向高:《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南京刑部尚书赠少保心堂赵公偕配一品夫人徐氏合葬墓志铭》,《苍霞续草》卷十一,页4a~10b。

[18]国立“中央”图书馆:《明人传记数据索引》(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1965~1966年版),页237。

[19][明]叶向高:《济美堂集序》,《苍霞草》卷九,页15a。

[20][明]叶向高:《容所吴公行状》,同前注,卷十三,页5a~14b。

[21]同前注,页7a。

[22][明]叶向高:《济美堂集序》,《苍霞草》卷九,页15b~16a。

[23][清]张廷玉主编:《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5733~5737。参[清]孙灏等撰:《河南通志》;[清]阿思哈总裁:《河南续通志》(台北:华文书局据光绪八年刊本影印,1969年初版),页1337。

[24][明]叶向高:《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谥□□龙江沈公神道碑》,《苍霞续草》卷十四,页45a~45b。

[25][明]叶向高:《沈龙翁八十寿序》,同前注,卷六,页5a~7a。

[26][明]叶向高:《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谥□□龙江沈公神道碑》,同前注,卷十四,页45a~54b。

[27][清]永瑢主编:《四库全书总目》,页1510。

[28][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初版),页458。

[29][清]张廷玉主编:《明史》,页5751~5754。又[清]黄之隽等撰:《江南通志》,页2440。

[30][明]叶向高:《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肃荆石王公神道碑》,《苍霞续草》卷十四,页3a。

[31]同前注,页2b。

[32][清]张廷玉主编:《明史》,页5727~5731。

[33][明]叶向高:《复宿山房集序》,《苍霞续草》卷五,页12a。

[34]同前注,页11a~11b。

[35]参[清]赵之谦撰:《江西通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光绪七年刊本影印,1978年初版),页3225。

[36][明]叶向高:《祭曾见台先生文》,《苍霞草》卷十八,页73a。

[37][明]叶向高:《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南京吏部尚书赠少保见台曾公墓志铭》,同前注,卷十八,页58b。

[38][明]叶向高:《少保曾公集序》,《苍霞续草》卷四,页29b。

[39][明]叶向高:《奉别太宰曾见台先生兼贺诞辰序》,《苍霞草》卷六,页61a。

[40][明]叶向高:《宫保大冢宰见台曾先生六年奏绩序》,《苍霞草》卷十八,页40a~42b。

[41][明]叶向高:《余清亭记》,同前注,卷十一,页34a~36a。

[42][明]叶向高:《祭曾见台先生文》,同前注,卷十八,页73a~74a;《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南京吏部尚书赠少保见台曾公墓志铭》,同前注,卷十八,页58a-66a。

[43][明]叶向高:《少保曾公集序》,《苍霞续草》卷四,页29a-30a。

[44][明]黄宗羲:《明儒学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初版)。

[45][清]永瑢主编:《四库全书总目》,页1602。

[46][明]叶向高:《寿许敬庵先生序》,同前注,卷四,页2b。

[47][明]叶向高:《许母舒老夫人八十寿序》,《苍霞续草》卷六,页14a~16a。

[48][明]叶向高:《许敬庵先生文集序》,《苍霞草》卷五,页32a~32b。

[49][明]叶向高:《祭许敬庵先生文》,同前注,卷十八,页71a~72a;《嘉议大夫兵部左侍郎赠南京工部尚书许敬庵先生墓志铭》,同前注,卷十六,页7a~15a。

[50][明]叶向高:《资善大夫南京工部尚书仲山林公偕配陈淑人合葬墓志铭》,《苍霞续草》卷十三,页1a~1b。

[51][明]叶向高:《林仲山先生诗序》,《苍霞草》卷五,页51a。

[52][明叶向高:《重修醉翁丰乐亭记》,同前注,卷十一,页15a~16b。

[53][明]叶向高:《祭林仲山》,《苍霞续草》卷八,页31a~31b;《资善大夫南京工部尚书仲山林公偕配陈淑人合葬墓志铭》,同前书,卷十三,页1a~5b。

[54][清]张廷玉主编:《明史》,页5779~5781。

[55][明]叶向高:《朱文懿公奏议序》,《苍霞续草》卷五,页1a。

[56][清]永瑢主编:《四库全书总目》,页1609。

[57][明]叶向高:《朱文懿公奏议序》,《苍霞续草》卷五,页2a。

[58][清]张廷玉主编:《明史》,页5737~5739。参[清]孙葆田等纂、杨士骧等修:《山东通志》(台北︰华文书局据民国五年刊本影印,1969年初版),页4733。

[59][明]叶向高:《谷城山馆诗序》、《苍霞草》卷五,页37b。又:《谷城山馆全集序》见同书卷八,页37a~39b。

[60][清]永瑢主编:《四库全书总目》,页1512。

[61][明]叶向高:《祭于谷峰先生》,《苍霞续草》卷八,页25a~25b;《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于公墓志铭》,同书卷十,页17a~24b。

[62][清]令参狐亦岱等修、沈鹿鸣等纂:《缙云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据乾隆三十二刊本影印,1983年初版)。

[63][明]叶向高:《由庚堂集叙》,《苍霞草》卷七,页52a。

[64]同前注,页53b。

[65][清]张廷玉主编:《明史》,页7385~7386。

[66][明]利瓦伊桢:《叶少师集序》,《大泌山房集》(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据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三十九年刻本卷八十卷八十一卷九十一至卷九十三配钞本影印)卷十,页9b~10a。

[67]同前注,页10b。

[68][明]叶向高:《寿耿叔台先生六十序》,《苍霞草》卷七,页8b。

[69][明]叶向高:《中丞叔台耿先生九年奏绩晋秩序〉,同前注,卷七,页18b。

[70][明]叶向高:《右司马叔台耿先生奏绩序》,同前注,卷九,页24a~27b。

[71][明]叶向高:《明正议大夫资治尹南京兵部右侍郎赠南京户部尚书叔台耿公墓志铭》,《苍霞续草》卷九,页43a~51b。

[72][清]黄之隽等撰:《江南通志》,页2387。

[73][明]叶向高:《通议大夫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赠礼部尚书柏潭孙公墓志铭》,《苍霞续草》卷十,页38a。

[74][明]叶向高:〈孙宗伯集序〉,同前注,卷五,页26a~26b。

[75][清]永瑢主编:《四库全书总目》,页1512。

[76]国立“中央”图书馆:《明人传记数据索引》,页6。

[77][明]叶向高:《雅游编叙》,《苍霞草》卷七,页58a~59b。

[78][清]徐干学撰:《明史列传》(台北︰学生书局据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本影印,1970年初版)卷八十五,页16。

[79][明]叶向高:《江州余草序》,《苍霞草》卷五,页39b。

[80]参[清]杨承禧等纂、张仲炘等修:《湖北通志》(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清宣统三年修、民国十年增刊本影印,民国二十三年影印本),页3184。

[81][明]叶向高:《邹孚如先生集序》,同前注,卷七,页34a。

[82][明]叶向高:《国子监祭酒赠礼部侍郎汉冲萧公墓志铭》,《苍霞余草》卷十一,页1b。

[83]同前注,页2a。

[84][清]张廷玉主编:《明史》,页6297~6301。

[85][明]赵南星:《叶相公时艺序》,《味檗斋文集》(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1936)初版),页194。

[86][明]叶向高:《正心会全稿序》,《苍霞余草》卷六,页12a~12b。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助理教授)

责编:吴文文

猜你喜欢
万历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明万历贵阳李达夫妇墓志铭考释
晚明疫情与地方应对
明万历时期内操的演变
从《万历起居注》管窥明代帝王的书法教育
小议明万历《铜仁府志》人物志
晚明合肥文人黄道日新证
万历援朝之战时期明廷财政问题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胎体与青花发色特征研究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