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知识迁移 提高学习能力

2011-11-16 03:21洪辉滨
新课程学习·中 2011年7期
关键词:学习迁移学习能力物理教学

洪辉滨

摘要:学习迁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中,为促进学习迁移的形成,可以通过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技能框架;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比较”和“类化”,落实三维目标来实现。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习迁移;学习能力

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很不适应,感到物理特别难学,因此对物理特别害怕,不少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努力,但成绩依然无法提高,从而对物理失去学习信心。其实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学习过程方法的问题:课堂上只知听讲,却不自主思考;课后只会死记硬背,却不消化理解;作业生搬硬套,却不善灵活应用;题海中苦苦挣扎,却不懂归纳总结。他们学不好物理的主要根源是忽视了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会主动学习。美国心理学家ML比格指出:“学习的效率,大半依靠学生们所学得知识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可见学习迁移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基本问题。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将先前已学得的经验(如概念、原理、技能、技巧、技术、态度、方法等)改变后选用于新情景,促进新知识的形成。

本文就从如何促进学习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建构知识、技能框架,形成迁移的基础

根据迁移规律,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牢固,就越容易实现知识的迁移,效果也越显著。因此,教学中,我们首先要重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稳固的知识、技能框架,使学生获得高度概括化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

建立科学稳固的知识框架是将相关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图表、图解)有机地组织起来,建立点、线、面为一体的知识体系,使知识形成网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熟悉、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增强授课的目的性,并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性,依照认知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程知识,帮助学生将各个知识点理解清楚,并作联系链接,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例如:在学习必修Ⅰ动力学时教师应抓住这样的教学主线索:先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然后介绍力的基本知识,最后介绍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以及分析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安排一个阶段性复习来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帮助学生由点及线到面构建动力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当学生形成这一知识体系后,进一步学习自由落体、抛体运动、圆周运动、卫星运动时便容易产生迁移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方法和技能的总结、比较、归类,并经常给学生创造以训练提高的机会。

二、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为迁移创设有利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迁移是指先前学过的经验对当前学习的影响,但是这种先前的经验是累积地获得的,它依照一定的层次组织,而且在组织上同新的学习任务有机地联系着的原有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在教学新知识时,要考虑怎样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体系使之发生迁移,形成新知识、新概念。在上新课之时,应先复习一下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知识,以便学生能从知识结构上了解新学知识在旧知识结构中的衍生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把新知识、新概念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使知识发生迁移;同时对学生先前所学的知识、概念作连接也能帮助学生建构有系统、组织的概念体系,在此基础上引出新知识。

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习迁移产生

教学概念时,我们可以根据问题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迁移的产生。比如,在讲解电场的概念时,为了判断某点电场的强弱,放入一个检验电荷,该点电场的强弱与检验电荷电量的大小无关,这一点学生很难接受。这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形象类比的物理情境,问:“同学们,外边有没有风?”“你们看到的是风吗?”同学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很快回答说:“不是,是树叶在摆动”。“对,树叶是用来检验有无风及风向的物体。风的大小与有无树叶及树叶的大小无关。”使学生尽快明确电荷是用来检验电场的,电场的强弱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与电荷的电量无关。通过类比通俗易懂,形象逼真,且切合实际的情境,这样就能真正突破教学难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多提供在不同情境下,概念运用的情况及不同点,以加强学生对概念、规律的变式应用,促进学生所学知识发生多向迁移,增强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通过“比较”和“类化”,促进学习迁移产生

史金纳的类比迁移理论主张用“类化”的原理产生学习迁移。因此在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教师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让学生掌握新知识。例如,在学习质点、点电荷、单摆这类概念时,就可以先举不同的例子进行比较,再进行类化,形成表象,进而总结抽象出这些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抽象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进一步类比这类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相互间还可产生思想方法的迁移。比如物理学中描述强弱、快慢程度的一类物理量,如密度、压强、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电势、电流强度等等,都是用比值法进行定义,我们通过适当比较、启发,就可使其思想方法发生迁移。比如在电场一章中,电场强度、电势等概念对学生来说很抽象,难以真正理解其物理意义和实质。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静电场和重力场的类比来突破难点:重力场和电场一样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在重力场中要受到重力G的作用,重力场的强度可以用物体所受重力G与质量m的比值g=G/m的大小来量度。分析可知:这种场的强度实质上是由场引起的对物体的作用(G)和物体的相关属性——质量(m)的比值来量度的,但这种场的强度是由场本身决定的,与所放入物体的质量m,其所受重力G均无关。类似的,电荷在电场中要受到电场力的作用F,电场对电荷的作用是电场力(F),电荷与这一作用相关属性是电荷量(q),电场的强度可以怎样来量度呢?教师先通过类比启发,再引导学生用试探电荷探索电场的性质,寻找电场强度、电势的定义方法。最后在电场的复习总结中,又可以从力和力的性质,功、能及能的性质的形象描述等诸方面就重力场和电场进行比较,找出共性,深刻地理解电场的性质。

五、通过落实三维目标,保证知识迁移的进行

从主体方面看,学习者要顺利实现迁移,还必须排除干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要热心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进行有准备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落实教学三维目标,努力使物理课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教学的启发性,提高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知识迁移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通过练习、实践,进行迁移的训练

学生学习知识目的在于应用,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也是一个学习迁移的过程。学习迁移过程中伴随着所学知识的应用,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是有区别的。“应用”是指把已有的知识用于解决作业中或实际生活中的课题;而“迁移”是指先前在一种情境下获得的某一类知识或技能对于新情境下另一类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知识应用和学习迁移的关系,探讨并根据具体情况利用迁移理论,指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练习与实践巩固知识是一种有效形式,但教学实践说明并非练习量越大,就越可能产生迁移,而是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性练习和解决实际课题的创造性练习,来进行迁移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总之,迁移是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重要规律,它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客观性、有效性和普遍性。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就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努力学习和提高迁移能力,才能符合新课改的精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科学地利用影响迁移的各种因素,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各种途径促进迁移的产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质量,我们的教育才有效果,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学习迁移学习能力物理教学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学习迁移理念在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英汉两种语言的学习迁移及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