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印章的文化突破
——运用陶瓷艺术表现《二十四孝》题材

2011-11-16 02:09谭玉伟高岩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1年1期
关键词:二十四孝孝顺父母印章

谭玉伟 高岩

山东淄博 255033

陶瓷印章的文化突破
——运用陶瓷艺术表现《二十四孝》题材

谭玉伟 高岩

山东淄博 255033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它是中国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故事,有些故事虽然具有神话传说色彩,但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孝敬父母,尊敬长者方面做得很不够。孝顺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一个人要首先孝顺父母、长辈。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何谈爱国、爱家?更何谈振兴中华民族?

用陶瓷表现《二十四孝》的艺术作品,大都是以较为具象的手段创作作品。而将篆刻艺术融入陶瓷载体进行艺术创作,却鲜有人所为。究其因在于篆刻艺术的独立性所决定。

2009年底,有朋友与我联系,要搞一个以《二十四孝》为题材的书画联展,让我创作《二十四孝》诗文书法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慢慢产生了用篆刻来表现这一题材的念头。经过再三琢磨酝酿、反复构思设计,一个成熟的计划浮现了出来——用陶瓷印的形式表现这一题材。要用篆刻形式进行创作,难度不在印面。如果只用篆刻形式来创作这一题材,丰富性就会减弱,容易流于单一的篆刻艺术作为表现手段。基于我多年来,对陶瓷印章的探索与创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对驾驭有着广阔艺术创作空间的陶瓷印章充满着信心,并有着无限的创作冲动。

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第一位的。用什么样的形式就会具有什么样的艺术内蕴和包容度。陶瓷的特性,首先是可塑可雕,它在多方面优长于其他材料,比如石质印材等,确定以陶瓷来创作就是考虑到这一点。它能将这一题材的内容转化成雕塑形象作为印纽,把《二十四孝》的故事情节以雕塑形式再现出来,从而成为整个艺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表现传统的民间题材,需要传统民间的雕塑艺术手段。印章通体三个立面施以深浮雕,选取故事情节中最具典型的瞬间,将其立体化表现。在釉色的装饰上也考虑到古朴的色彩,民间的陶瓷用品简单而又质朴的用釉,给了我重要的启示,淳厚的釉色与《二十四孝》故事相得益彰,予人以亲切和温情。

陶瓷与印章的关系,自古至今似漆如胶,陶与印是相伴而从,相合而生的。历史在延续的过程当中,陶与印的自然源缘关系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消解,夏殷商周时期,乃至以后的制陶和青铜器的制造更使其走向成熟和完美。虽说后世选择了青铜或者更加希贵的材料,比如:金、银、铜、玉等作为制作材料。而极少把出身低微的陶瓷当作主要材料加以应用,甚至在瓷器具备了中华民族象征意义的时期也是如此。但从它作为“天人合一”的具有深刻内蕴的材料意义上来看,未得到人们的青睐和人文关怀,而成为印章材料运用的一个盲点,不能不说是印章历史上的一大缺憾。

印章的功能从信用凭证、图腾标记迅速上升到了权力地位、身份等级象征的高度,有了这种身价的象征意义,其应用材料的贵重就可想而知了。因而作为较为普遍的陶瓷不被重视也是情理之中。

陶瓷作为印章材料,不应局限于单枚的篆刻创作,应赋予它更大的使命,陶瓷具备这种巨大潜质,它完全可以把大文化收容聚合,这里是考验艺术家全面修养和展示胸怀的广阔舞台。

《二十四孝》组印的创作,给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这一题材对陶瓷的适应性,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比如前面谈到的深浮雕,以及三面浮雕背面的浅刻诗文,在整体上关注了大文化的有机融合。

总的来看,对这一题材的创作,完成了将陶瓷、雕塑、篆刻、文学以及设计的整体结合,从大文化角度来说是完美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先生,在观看了我的陶瓷印组合系列作品后,给予高度评价并欣然赠言:“你选择陶艺创作的路很好、很正,立足本土、传统、时代、个性全面发展,特别坚信向民间陶瓷文化学习吸取,定会成功。”

猜你喜欢
二十四孝孝顺父母印章
我们有印章咯
孝顺父母
孝顺父母
孝顺父母
孝顺父母的正确打开方式
日本“防狼印章”半小时售罄
墙头上的《二十四孝》
印章
二十四孝 图文联(五)
二十四孝 图文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