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庆元
江苏宜兴 宜兴214221
紫砂壶的装饰—陶刻
万庆元
江苏宜兴 宜兴214221
陶刻艺术的提高,关键要有高深广博的艺术修养与文化熏陶,通过对自然生活深刻的观察,收集创作灵感,再把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自然浑融化合,作品才能达到“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紫砂;陶刻;艺术
自古以来,紫砂陶器皿一直扮演着生活用具的角色,现代器皿陶艺除了仍维持其传统功能外,更加扩展了它自身的艺术价值,成为纯粹的艺术创作活动,并发展成为具有广阔前景和艺术活力的一门独立的艺术形态。
陶刻是紫砂陶以及陶瓷中应用最广泛的装饰方法。最初是用来落款,在半干的坯体上,用竹刀、金属刀刻上款识,后演变为装饰。
陶刻就是在壶坏体上用钢刀或竹刀镌刻书画图案的一种技艺。明时大彬,清陈曼生、瞿子冶等书画篆刻名家均参与壶坏体上的陶刻装饰,形成融造型、诗名、书法、绘画、金石于一体的装饰作风。民国初年,宜兴书画名家邵云儒等师承徒习,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一种装饰手法,从竹刻、碑刻蜕变而来,但特别注重中国绘画的章法布局。
陶片上刻文字,在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邹平县丁公村一座4200年前的古遗址中发现了一件刻有至少11个字的文字陶片,一下子将中国书法史推进了近一千年,这种文字早于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一种文字。
紫砂壶中的文字陶刻装饰,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已趋成熟。陈曼生的参与使当时的紫砂一改过去的繁琐,变得造型简洁、明快、新颖、美观,线面结合较多,体现了设计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大面积的留白,显得干净利索,让诗、书、画尽情发挥,从而将诗、书、画、印集为一体,达到完美统一。所以曼生与诸名匠的合作也就成了“壶随字贵,字依壶传”,此举一直影响至今。
今天的陶刻艺术,题材已极为广泛,不但注重形式、内容、手法、陶刻技巧,以及陶刻家的文化素养,也已经注意到了“陶刻应该有它本身独立存在的表现形式,而不只是把书法、图案搬移到壶体之上”。
宜兴中国紫砂壶的装饰,由于其原料和制作方式的奇特性,陶刻必须在泥坯的制作中同时完成,同时也由于文人雅士和富贾商人的介入。自明清两代起,其装饰方式出现借鉴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瓷雕、竹雕、牙雕、木雕、石雕、青铜纹及碑刻等多种形式,并奥妙移植,融入中国紫砂壶艺的装饰之中,常见有:阴刻,阳刻,啄刻等,刻法有:单刀法、双刀法等。
紫砂陶刻形成优良的传统和强烈的艺术风格,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元人蔡司沾《霁园丛话》里就有“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的记载,由此说明早在元代紫砂器的初创时期,已在紫砂器上进行陶刻了。紫砂陶刻与坯体制作的造型设计是分不开的,陶刻的装饰作用远远超过了其装饰的本能。随着审美意识的提高和觉悟,逐步形成了书画陶刻和紫砂造型艺术浑为一体的风格,趋向厚重端庄。发展至今,更具时代风貌的陶刻艺术日臻完美,以立意新颖、章法错落表现的精品屡见不鲜,构成陶瓷行业中一门独特的工艺装饰风格。
陶刻艺术的提高,关键要有高深广博的艺术修养与文化熏陶,通过对自然生活深刻的观察,收集创作灵感,再把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自然浑融化合,作品才能达到“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紫砂艺术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刻艺术的价值在于将文化的哲学观、价值观、审美观和众多的文化形式与紫砂器自然而不可分割地结合,它的发展和提升有赖于紫砂艺人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厚积薄发,陶刻艺人的基本修养、意趣及格调品位是神韵的关键。
[1]《紫泥-王度宜陶珍藏册》 台湾奇园艺术中心1993年版
[2]《五色土》(紫砂名家报告文学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3]《中国茶壶大观》李治元台湾长春树书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