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传统类一等奖论“中国白·陈仁海”文化现象(一)

2011-03-17 15:07陈师宪赖荣伟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1年1期
关键词:何氏德化白瓷

陈师宪 赖荣伟

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 德化 362500

引言

从陶器产生到瓷器成熟,古老的中华民族一直处于世界陶瓷文化发展潮流的前沿,并成为名副其实的“瓷的国度”或“瓷的母国”——中华民族无愧于这个伟大称号,是因为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建立了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其中,被世人誉为“中国白”的德化白瓷,可谓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笔宝贵文化财富。它不仅是陶瓷材料工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且是制瓷工艺水平发展的历史成果凝聚,尤其还是文化现象及其表达的最佳契合。

一、“中国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工艺上的继承与文化内涵上的不断丰富

瓷器自东汉(25—220年)产生以来,陶瓷先民们一直在为瓷器的材料工艺与制作工艺做着不懈的努力,几经迂回和徘徊,记录着先民们征服自然与改造自身的欢乐与苦涩。陶瓷先民们在开发与利用陶瓷材料为自身文化生活服务的过程中,首先是开发了青瓷,随后又富有创造性的发现,发明与利用了白瓷。从魏晋时期的越窑青瓷到隋唐时期的白瓷定位,以及唐代“南青北白”陶瓷生产格局的形成,陶瓷先民们经过了历史的跨越,终于实现了陶瓷材料工艺历史性的巨大跨越——减少了陶瓷材料中铁元素的含量,并使之适合白瓷的呈色范围——唐代邢窑白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中国白瓷的正式产生。

然而,人类在征服自然的道路上所建立的里程碑,又被自身的不断奋斗及其成果所替代。北宋时期,定窑白瓷代表了白瓷发展的新的里程碑。不论陶瓷材料工艺,还是制瓷的工艺技术,以及瓷器的造型装饰与围绕瓷器应用的文化等,都远远超出了盛唐的水准。尽管宋代被誉为“瓷的时代”,可是,陶瓷发展与创新的脚步并不因为这个伟大时代而止步。

明代,中国陶瓷生产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众多官窑体系为迎合皇家实用与审美需要在原有材料和制作工艺基础上精雕细琢与潜心描绘的时候,地出东南一隅的德化却异军突起。

德化地处福建省南部的内陆山区,山环水绕,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而且是富藏瓷土矿的地区之一。这为德化成为制瓷胜地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其次,福建原本就是陶瓷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之地,原始社会新时期时代的昙石山文化遗址,与北宋时期的建窑,都曾在中国陶瓷文化发展史上建立过丰碑。这为陶瓷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人文资源;再次,德化地区全县境内的可耕地面积狭小,在小农经济社会靠田地吃饭的时代,这种自然与人文所形成的供给与摄取关系的矛盾,必须由人自身加以解决。于是,富有文化创造的德化先民们首先利用了这种优良的自然条件。从宋代制瓷形成规模以来,经过数百年的不断发展,到了明代,德化陶瓷生产进入高度发展的新时期。

此时,德化陶瓷工人与瓷艺匠人充分利用了德化优良的陶瓷材料,并将它转化成时代文化的物质载体。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含铁量已达到白瓷标准极低要求的材料和当时佛教文化的紧密结合,书写了德化白瓷体现人文主义精神表达的新的里程碑。历史上,白瓷的洁白度和瓷土中铁元素的含量紧密相关,德化地区的瓷土矿物罕见的少有铁元素含量,它成为人工不能企及的造化之美。陶瓷材料工艺发展与创新,历史地落在了德化白瓷上,这不仅是造化之美,也是德化人智慧之美的最好体现。“螃蟹原本就在自然界中存在,但是,莫过于发现它并将它作为美食吃到肚子里的人,才是智者和慧者。”德化陶瓷先民就是发现并利用天然材料的智者和慧者。然而,仅仅将陶瓷材料烧成白瓷,就断言他们智慧如何是不能实现陶瓷文化历史跨越的。众所周知的是,明代中国思想文化及其表达发展到新高度,佛教文化的世俗化并与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家和道家文化合流。因此,佛教文化为中国广大群众所接受,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实在。在此,闽南地区成为佛教文化传播的中心地区之一。

德化陶瓷先民们利用优质的原材料与精湛的技术,符合了佛教文化传播与世俗化的历史潮流,将白瓷材料作为表达佛教与展现佛教文化审美的物质载体。在此过程中,德化陶瓷文化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瓷塑巨匠,诸如何朝宗、何朝春、张寿山、林朝景、陈伟、林孝宗、徐友义等皆为其生活时代的瓷塑魁首,尤以何朝宗为最。

何朝宗的主要陶瓷文化活动处于德化白瓷生产成熟与佛教美术繁荣的时代,加之本人在造型艺术和国学上的深厚功底,这为何朝宗成为一代瓷塑宗师奠定坚实基础。何氏本人在陶瓷雕塑上的贡献是从中国传统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吸取了技法及文化精髓,滋养了陶瓷雕塑技艺,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瓷塑艺术风格,堪称“何氏瓷塑艺术”。在“何氏族瓷塑艺术”中,既能领略到魏晋气派,又能品尝到大唐雄风。何氏这种“师古而不泥古”的创作风格,正是文化继承与发展中的自我“扬弃”。何氏在长期的佛教艺术创作实践中,取古人之所长而去之所短,并创造性地总结出瓷塑八法,即“捏、塑、雕、镂、贴、接、推、修”八法。在佛教艺术的创作风格上,何氏达到了艺术创作的自我完善,形成自己的独特瓷塑风格,他将古板的佛教人物形象塑造成有血有肉的世俗凡人,特别注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审美中“传神写意”精神的表达;在造型特征中将内部所渗透出的精神气质与外表形象紧密结合起来,并付诸以线的虚实、转折、韵律、节奏与疏密变化,在块面处理上,何氏仍然匠心独具,颇有创造——他吸收了传统石雕粗犷概括与木雕精雕细琢相结合的方法,来塑造适合陶瓷材质的艺术形象,体积饱满、衣饰飘逸、造型生动,展现佛教普渡众生的精神,正因为如此,何氏开创性的塑造了属于自己风格的艺术形象——一种既符合陶瓷材质与制作工艺,又展现佛教精神和人物风貌的佛教世俗化艺术形象;一种反映时代潮流与人物性格及精神风貌的瓷塑艺术形象。何氏的瓷塑艺术形象因为选材适中、工艺精湛、格调高雅、肃穆大方,以及与当时文化主流合拍而彪名青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何氏开创性地奠定了德化乃至中国瓷塑的历史丰碑,并成为后人师法的模表。

然而,星转斗移,世事多变。在目前形势下,德化陶瓷发展到了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现代文化的多元性与主导文化激烈的竞争性,“中国白”在传统陶瓷文化发展中所铸就的丰碑受到了现代文化的严峻挑战,同时,也适逢极好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契机。

二、“中国白·陈仁海”文化现象——适应当代陶瓷文化发展需要,并具有时代文化特征与体现时代人文精神的文化表达

中国陶瓷文化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逐渐被推向了世界文化竞争潮流的浪尖。这不论是传统陶瓷文化,还是现代陶瓷文化都面临着世界文化多元性的挑战和冲击。首先,在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舞台上,各民族竞相依据自身的文化内容及其特色占据一席之地,并力争主导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这种文化发展态势,在大范围内存在,在小范围内依然效应显著,大到国与国之间,小到地区与地区之间,或在到集团与集团之间,都有这种文化主导的欲望与具体行动。谁在文化竞争中取得主导地位,谁就提前拿到成功的胜券。其次,陶瓷文化原本就是多种文化不断凝聚的产物,长期以来一直带有多元性特征,因此,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是促使陶瓷文化向多元性发展的必然途径,历史上,在中华民族境内的地域性陶瓷文化曾经产生过“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精彩历史画卷。这无疑对中华民族陶瓷文化发展是一次空前的挑战尝试;再次,陶瓷文化发展的原动力或者说内核,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产物,是在技术支撑与推动下陶瓷材料不断创新的产物,是不断科学合理利用陶瓷材料的化学物理性能进行生产与应用的文化,因而,谁掌握了发现、发明与利用陶瓷材料及其工艺的科学技术,谁就在陶瓷文化发展中具有主导性话语权;从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的历史上考察,每一次陶瓷文化的变革,无不归根于陶瓷材料的发明、利用,以及与时代文化紧密结合。也可以这样说,一种陶瓷材料的发明与利用,无不同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相结合。在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在陶瓷文化发展中具有优先权。诚如一位世纪伟人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后,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与互动产生了文化的另一显著特征,就是集团性文化的发展与成熟,成为文化竞争的主要手段,一个集团所具备文化综合实力是该集团在文化竞争中制胜的法宝。正因为如此,中国陶瓷文化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向到外向,都受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

因此,在文化发展,尤其是陶瓷文化发展上,人们必须做到未雨绸缪。具体地讲,就是从文化的范畴上进行广泛的思考,为文化重新定义,从文化构成的综合因素上考虑文化的发展与开发。

文化是人类进行征服自然与改造自身获得物质和非物质成果的过程及其结果的综合体,既包括现象也富含本质。世界文化学者从不同的视觉,并站在不同的人文领域对文化进行过无以累计探讨,并得出相关结论。美国文化学者拉夫尔林顿曾经将开汽车等世俗行为定为文化,并认为文化没有高雅粗俗贵贱之分。由此可见,文化具有相当普遍性与异常广泛的意义。在陶瓷文化中,最为本质的东西是追求陶瓷文化的使用价值或实用价值,但是,对于围绕陶瓷进行不同文化活动的人来说,其陶瓷文化价值也存在很大差异。无论怎样,对于陶瓷生产者而言,他的本质就是追求陶瓷的经济价值,一定经济价值必须与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相结合,这就是说,陶瓷生产者在生产陶瓷经济价值的同时,也生产了该陶瓷的社会文化价值,但是,这并不能抹煞陶瓷生产者对本质东西的追求。由此可见,任何文化现象,不管多么丰富复杂,都不能从根本上掩盖其本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将经济建设重新确立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中心。不论历史教训还是当今现实,任何个人、集团以任何形式的文化较量大都是经济实力的较量。正因为如此,陶瓷文化的竞争是以经济实力为本,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综合文化实力的较量。历史上小农经济社会初步奠定了德化窑陶瓷生产与经营的理念以及运行模式,同时也确立了人们普遍具有的陶瓷文化竞争意识。例如,明代,德化窑陶瓷生产所确立的陶瓷文化历史地位,就是因为在中外陶瓷文化交流中,率先利用技术将陶瓷生产发展到白瓷空前未有的高度。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正当德化陶瓷生产面临发展与挑战的时候,人们由衷地回想起了“中国白”的继承、发展与广大问题。

面对继承与发展共生,挑战与契机并存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德化陶瓷产区,不同陶瓷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于文化本质趋同的情况下,竞相提出并实践“中国白”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及思路。其中,作为一种陶瓷文化现象,“中国白·陈仁海”正步履蹒跚地走在这条跌宕起伏的道路上。

“中国白·陈仁海”在德化现有陶瓷文化基础上,相继提出了“中国白”继承与发展的思路,并实践着从事陶瓷文化传承的具体工作,继之,以“陈仁海”人名为商标注册的“中国白·陈仁海”品牌应运而生。几年下来,“中国白·陈仁海”一直从事“中国白”的继承与发展并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

具体地讲,第一,“中国白·陈仁海”首先突破了“中国白”材料工艺原有的文化内涵,将“中国白”单一的材质与相关技法转变成由多种陶瓷材料与相关技法综合并用的操作,进而从事富有创造性的陶瓷文化产品生产。例如,在“中国白红釉瓷中国红”,“粉彩冰裂结晶山水中国白”,以及“五彩青花描金红釉中国白”等新工艺品种。这种突破中国白单色表现的举措与成果,显然是陶瓷材料综合利用与表现技法相互渗透并穿插使用的结果。它基本适合了现代文化犬牙交错的大文化背景之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白·陈仁海”的工艺创新是陶瓷生产工艺的综合应用,是陶瓷文化产品的具体表达与工艺技术的直接展现。

(待续)

猜你喜欢
何氏德化白瓷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德化窑白釉雕鹤鹿老人像
德化昆坂村:穷山沟变身红色旅游胜地
王兴虎陶瓷艺术作品选
何氏“十全大补粥”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野餐记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