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亚芳
宜兴均陶工艺厂 宜兴214221
复古,在继承中创新
——设计紫砂壶的心得
董亚芳
宜兴均陶工艺厂 宜兴214221
众所周知,紫砂壶艺较之石器、玉器、青铜器等古老艺术,也就是个“晚辈”。作为后起之秀,紫砂的优势在于吸收中国传统艺术精华
复古;紫砂;继承;创新
美国有个学者叫希尔斯,他有一段论传统的名言:“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过去所创造的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构成的表意象征,它使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我想这句话应用到紫砂壶的发展上来,同样适用,唯有继承,才能发展。“宜兴之壶,从来好尚古朴。”明朝徐友泉擅长仿制青铜器物入壶,传世之作有仿古三足壶、仿古虎壶。作品型制古拙,保持了青铜器凝重的美感。随后的陈仲美步其后尘,所制三瓣形壶、圆角方壶,紫泥中调砂,加强了青铜器粗犷的质感。
区别于明朝匠人对商周时期盉鼎题材的挖掘,清朝艺人以平日寻常之物入壶,更加简洁质朴贴近生活。华凤翔制汉方壶、韵石作秦权壶,铜砣铁权,挪用无痕,艺用相宜。程寿珍将书案上的铜洗信手拈来,化作扁鼓壶,令人耳目一新。而以砖瓦入壶,如朱坚款的砖四方壶、杨彭年的半瓦当壶,设计新颖,加上题诗铭刻,切茶切水切壶型,借物抒怀,境界深远。
器物入壶是运用借鉴法的艺术创作。有三种形式:代用式照搬借鉴对象,直接把椎瓶作壶型,不合壶理也不实用,摆设而已,如何心舟的搏浪椎壶和天津博物馆所藏的鸣远款天鸡壶,艺术价值远远大于实用价值;取用式摘取借鉴对象某部分,移作壶钮、壶流、壶把,好的画龙点睛,差的驴唇不对马嘴;借用式提炼借鉴对象的形意,达到艺理统一。曼生壶的设计,在云蝠方壶的风箱造型上乃臻妙境。在借鉴中要注意艺用兼顾,既要保持借用因素固有特征,又要协调相融,使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
已故大家高海庚集古玉器精华创作集玉壶。巧借玉琮内圈改做壶身外廓,壶摘作汲水小龙,壶流作喷水龙头,俯仰间动感十足。1982年红学泰斗冯其庸得此壶,惊喜之余深入考证,大加赞赏。
当代陶艺大师李昌鸿常取镜、钟、鬲、卣等古器入壶。竹简壶就是受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兵法竹简启发创作的。圆盖方身,竹简围筒。气势恢弘,底蕴丰厚。198 4年3月参加在德国举办的莱比锡国际博览会,捧得金奖。
正是借鉴法具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能工巧匠纷纷一试身手。徐达明依马镫创作马镫壶、葛陶中据油灯创作夜知己壶,以丰富的表现形式深化了紫砂壶艺的精神内涵。
紫砂艺术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是民族瑰宝。传统靠什么来继承呢?大多数认为要靠创新来继承,要靠发展来继承,今天的传统在昨天是创新,那么今天的创新到明天也成了传统,一代一代的紫砂人不断创新不断地把传统这个接力棒一代一代往下传,也就是一代又一代的继承传统,如果我们不去创新,那么,这个艺术就将枯萎。
紫砂的技艺是反映紫砂语言的基本功,继承的同时应更多的向文化方向发展。后辈紫砂人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多方面与文化艺术界的名人、书画家合作,提高紫砂的文化含量,提高紫砂的文化品位。
传统是民族艺术的根脉,创新是传统艺术的生命,两者相辅相成,构成并促成传统的发展,这就是紫砂壶艺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1]《中国工艺美术大词典》吴山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2]《简明陶瓷词典》汪庆正主编上海辞典出版社1989年版
[3]《中华文物鉴赏》罗宗真、秦浩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