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2011-11-16 02:48:46樊艳丽王卫红康永征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高校学生媒介

樊艳丽,王卫红,康永征

(1.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太原030024;2.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06)

加强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樊艳丽1,王卫红2,康永征1

(1.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太原030024;2.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06)

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与普及,网络媒介素养已成为当代高校学生必备的素养。如何引导学生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借助媒介工作和生活等,成为高校教育中必须面对的课题。为此,开设网络媒介素养课程、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开展有关网络媒介知识方面的活动以及建立校园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专业网站等,是提高我国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有效途径。

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网络媒介素养来源于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英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提高受众理解和判断网络信息的能力及有效地创造和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让受众在网络社会中能通过合法和合乎伦理的方式高效率地获取信息、辨别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等。网络媒介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受众正确理解网络传媒及其信息,建设性地使用网络传媒资源,逐步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媒介解读和批评能力,能够在多元的媒介环境中,合理地利用网络媒介完善自我,参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1〕

一、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

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开展好高校网络媒介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工作的一个重点问题。2009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显示:“20岁~29岁网络用户占31.5%,其中学生占33.2%,大专以上用户占31.0%”。〔2〕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已成为网络消费的主体。然而,广大学生通过网络接受丰富的信息,开阔了视野,在他们学习先进知识的同时,面对这样一种功能优越、影响强大而又发展非常迅速的网络传播媒体,普遍缺乏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缺乏科学和合理的应对网络媒介的能力,由此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四方面:其一,大学生网络应用能力不高,上网目的不明确,对网络功能利用不够。有关资料显示,有34%的大学生上网主要用于聊天,用于玩游戏者占28%,主要用于查资料者占30%,其他占8%。其二,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特质的认知能力较弱。有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对网络中不良信息认识不足,预防更不足。4%的大学生居然不知道网络中存在着不良信息,69.7%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中存在的不良信息“不太会”或“绝对不会”对自己产生不好的影响。其三,大学生网络接触行为自我管理能力较差。56%的大学生表示“上网时间超过自己预计的时间”。其四,大学生利用网络培养自己的能力较弱。有59%的大学生最常登录的网站类别是娱乐类,有51%的大学生认为“上网不能直接促进专业学习,但能增强综合素质”。

近年来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不少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出现了认知模糊、情感淡漠、诚信丧失等道德缺失现象,有研究表明,“在大学校园里,通过网络窃取他人邮件、机密情报,破坏他人的数据,使用他人的信息及资源或攫取他人隐私的事件时有发生”。〔3〕另外,“对于‘黑客问题’,有31.2%的高校学生认为这是‘网络发展中的正常现象’,24.1%的大学生‘很崇拜他们高超的技能’,仅有39%的人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行为”。〔4〕

由此可见,网络化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显然,这不是自发状态下的媒介素养所能应对的。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系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网络媒介素养,已成为高校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加强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如何正确认识网络媒介、如何合理选择和接触网络、如何正确理解和鉴别网络信息、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是高校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要加强网络知识教育。网络媒介不同于传统媒体,其传播方式也有很大不同,高校学生如果不能掌握网络媒介的基本运作常识,就只能成为网络的被动使用者,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而网络知识涉及传播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因此,高校学生要充分运用和驾驭网络媒体,就必须了解和掌握与网络有关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方面的知识。

(二)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社会虽然是一个“虚拟”社会,但它的行为主体仍然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发生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它仍然是一个有道德规范的场所。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道德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正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网络道德是网络活动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而网络道德的内容体系涵括网络交往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网络礼仪教育、网络诚信教育、网络精神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等。目前,我国有关网络传播管理的法规也正在进一步完善。因此,有关网络管理的政策法规也应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按照网络传播管理的规则使用网络。

(三)要加强网络意识教育。网络意识是指能够主动认识并接触网络,能主动地利用网络学习的情感意识。高校学生有了网络意识才能自觉实现网络知识到网络能力的运用过程,让网络意识促进网络能力的形成。网络意识不仅是网络知识与网络能力之间的中介,而且还是网络知识到网络能力转化中必不可少的动力源泉。

(四)要加强网络能力教育。网络能力是网络媒介素养最终在实践中的体现与检验,是高校学生运用网络知识与技术以及自身的智力来分析和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能力的体现,也是有效地把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关键。网络能力即:网络基础能力、网络信息的批判能力、网络资源学习能力和创造、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

1.网络基础能力主要包括网络信息搜集能力和网络交流能力。高校要教育学生学会应用网络进行信息搜集能力,使他们能够使用浏览器等网络工具进行信息资源搜索,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并将网络资源下载、复制、编辑、保存等以供使用。网络交流能力主要是通过网络提高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获取更多的网络信息和资源,并能够增进与同学的情感以及进行健康、安全的网络交友、网络交往等。

2.网络信息的批判能力。网络是一个丰富的信息海洋,它的博大精深包容了各种信息及多元文化,同时也造成了泥沙俱下的情况,会把大量的未经“把关人”严格筛选、辨别、评价的信息置于受众面前,诸如一些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带有不良政治图谋的反动信息等。要让高校学生学会如何理性地辨别信息,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不至于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无所适从、迷失自我,而是对网络媒介发布的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同时,要提高学生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

3.网络资源学习能力。网络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要教育高校学生善于利用网络媒介发展自己,如深入学习、开发和利用网络媒介的信息资源来增长知识阅历;利用网络媒介良好的沟通平台来构建自己的学习网络;运用网络信息改善自己的生活,提高自我,完善自我。高校学生如果能够利用和驾驭好网络信息,也就意味着他们在网络社会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

4.创造、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在网络中,创造和传播自己的信息并进行相互交流是最重要的网络媒介素养之一。“在对网络资源进行加工处理的基础上,创生出新的资源并将这些新资源发布在网络上;辨别和区分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学习利用这些资源表达自己的声音和参与事务;创建自己的媒介如博客空间等传播大学生的声音,参与社会事务管理”。〔5〕高校学生具有了创造、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后进行实践,不仅可以影响传媒、优化传媒环境,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公共舆论监督。

三、高校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开设网络媒介素养课程和各种讲座。“在大学教育中导入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6〕在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充分利用本院校新闻传播专业院系或者对此有一定研究的师资力量,对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开设选修或者必修课程,课程模式可根据学校自身情况来决定。如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次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网络传媒素养教育课程,其课程设置为四个单元:一是网络传媒素养的内涵、作用及其与个人的关系,二是当代受众对大众传媒应有的认识,三是大众传媒信息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关系,四是大众传媒的变革与发展趋势。高校要定期邀请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新闻人物等走进校园举办各种讲座。通过专业人士的报告讲座,让学生分析各类网络信息的制作过程及其传播方式,让高校学生了解网络信息是如何制作和传递的,帮助他们深入了解网络信息特点的同时还可以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他们得到来自媒体的第一手信息资料,了解身边的媒体状况,增加对网络媒介的感性认识。

(二)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高校要与新闻网站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平台。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将校园媒介环境和大众传媒作为广大学生接触和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阵地和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网络媒介实践活动的主体。充分利用校园网站等媒介让学生参与新闻的制作,或组织学生到本地的新闻网站参观考察,了解网络新闻的生产流程、管理体制等,从而消除大学生对网络传媒的神秘感。

(三)创办社团,举办普及网络媒介素养知识方面的活动。在当代大学校园中,社团的地位越来越被重视。社团所开展的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变化多样,在社团举办网络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可以吸引学生参加,从而形成其接受网络媒介素质教育的自觉意识。2007年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为主的二十多名志愿者成立了“媒介素养教育行动小组”,此活动在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高校借鉴。另外,要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进行分析研究,这种活动不仅有助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而且在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对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发展本身也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关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活动。大学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只有让其亲自参与才能使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达到应有的效果,如在高校学生中开展网络知识竞赛、网上讨论和网络辩论问题、个人网页的交流与评比、网络征文、网络创意、个人网站及网络软件设计等网络素质与网络能力的竞赛活动,提高大学生运用网络的综合能力。

(四)建立校园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专业网站。通过网络对大学生开设新课程,从而使他们在使用网络媒介时不断提高批判能力,是一种有益的尝试。2004年10月1日,上海复旦大学开通了中国内地首个媒介素养教育专业网站。该网站包括媒介素养研究、媒介素养调查、媒介素养实践、媒介素养动态、媒介素养资料等栏目,以丰富的资料、快速的更新,提供了扎实而全面的服务。因此,各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借鉴这种做法,除了设置各个板块外,还可以就学生关心的网络事件进行在线解答。

〔1〕蓝兴锦.试论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J〕.韶关学院学报,2006(11).

〔2〕徐曼,王宏志.高校网络思想道德课程建设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0(5).

〔3〕曾黎.“自律”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着力点〔J〕.教育探索,2007(5).

〔4〕曾秋菊.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基于郑州六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5).

〔5〕周芬芳.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郑州市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23.

〔6〕刘献春.河南省城镇中小学教师网络素养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5:12.

〔7〕韩福翠.论大学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1).

〔8〕赵璇.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4).

G42

A

1009-1203(2011)01-0112-03

2010-12-22

太原科技大学青年基金课题项目“当代大学生敬畏信仰的缺失与重建研究”(2010007)。

樊艳丽(1978-),女,山西新绛人,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系教师。 王卫红(1975-),男,山西保德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助理研究员。 康永征(1979-),男,山西文水人,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系讲师。

责任编辑 李英姿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高校学生媒介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网络媒介批评发展概述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我国报业经营的网络媒介拓展策略
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39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论赵本山的网络媒介形象——以新浪网为例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