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传播的负效应与应对之策

2011-02-19 05:51朱美珍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负效应规范青少年

朱美珍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06)

网络语言传播的负效应与应对之策

朱美珍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06)

网络语言是基于网络环境及网民文化背景创造出来的词语或用法,其社会负效应包括对文字规范性产生冲击、对青少年教育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及让民众更多地关注社会负面事件等。面对网络语言的侵袭,我们应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文化素质培养、积极正确地引导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负效应;网络文化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上网用户日益增加,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人们在网上除了搜寻信息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互相聊天。在人际交流的过程中,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是基于网络环境及网民文化背景创造出来的词语或用法,在频繁的使用中被越来越多的网民所接受并约定俗成,形成了固定用法,有了明确的含义。网络语言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自身的鲜明特征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

一、网络语言的特征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人们在网上的表达比较随意,不像写文章时那样注意语法、逻辑关系,不追求规范,只追求表达清楚语义。网络语言除了传统的汉字和标点符号外,还包括拼音、数字、符号和英文等,目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类基本特征:

(一)现实世界语言的变异。现实世界已经包含这些语言,但网络世界对它们进行了变异。例如,英语谐音:用同音字母代表一个单词或字母组合乃至句子,如:酱紫=这样子,+u=加油等;汉语谐音:班主、版竹=版主,即聊天站、网页或论坛的管理人员,大虾=大侠的戏称,指网络高手等;数字谐音:886=拜拜了,9494=就是就是等。网虫们随机使用的但已被圈内公认的各种缩略词,有些是公认的缩写词汇、英语的缩略符号或用数字代替字母的缩合词,如:VIP=very important person、3X=Thanks等;大量运用表情符号,通过键盘输入模拟当事人情绪的符号,如;频繁使用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如:学习ing……网络高手经常运用双关、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对语言进行变异。

(二)网上独有的造字、造词。这些字、词产生于虚拟网络空间,主要流行于网上。大多利用的是已有的构词材料,经过“联想”加工,创造出新的意义。这些或是外来词,或是对现存汉字进行改动,或是重新构建词组。但由于频繁被使用及它的新颖性,所以已成为网上交流的特殊用语。如字,此字是将繁体“學”的上半部分改装,意为书中自有黄金屋;灌水即侃大山,原指在网上聊天,现常指发帖或回帖等。

二、网络语言传播的负效应

一种现象的产生往往会带来各种影响,不仅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网络语言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网络语言的社会负效应如下:

(一)对文字规范性产生了极大冲击,这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缺点。在我国,35岁及其以下的网民占82.5%,上网的多为年轻人,总追求新潮。网络用户中的年轻人大多也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研发”能力,能够把相同的信息表达出不同的内容。虽然我们在复制信息时有了极大的变异,但只要能被大家识别并且有了固定的言语社团,这种用法就可行,因此网络语言逐渐从网络渗透到现实世界。但因为网络中并不延续汉语的语言规范,用外文缩写、图形符号、数字谐音等代替文字来进行交流,造成表达上的牵强附会和理解上的一些障碍。另外,有部分网络语言污染了传统语言的词义、淡化了语法,一些糟粕性的东西影响了传统语言的严肃性,违背了语言交际的规范和礼貌原则。受网络语言的熏染,习惯成自然,对正规语言的应用能力势必会下降,长期使用网络语言将会丢失我国传统语言的美好意蕴。

(二)对青少年教育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首先,由于网络交流是匿名的,每个人都不再有顾忌,可以通过发帖、留言宣泄心中的不满和压抑。在学习工作之余,去掉所有身份的网民抛弃了现实生活中的含蓄和小心翼翼,在网络空间随心所欲、冷嘲热讽,如使用自由随意的语言,颠覆传统主流话语,宣泄现实生活中不敢表达的情感。那些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启齿的庸俗废话和五花八门的奇怪念头,还有些生僻词语,堂而皇之地被贴到了网上,甚至还有对他人或社会的仇视或不满。这些容易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其次,青少年喜欢追求新颖、时髦,不仅在网上接受、创造、传播网络语言,而且还将其应用于他们的作文、班级墙报中。长期使用网络语言严重影响青少年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观。第三,网上交流利用的是键盘,所有的文字均是敲出来的。坐在电脑前利用显示器和鼠标进行“读写”,汉字书写能力将会逐渐下降。

(三)让民众更多地关注社会负面事件。当这些新颖、传神的网络语言出现以后,又会促使它们背后的社会事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流传。如“俯卧撑”、“躲猫猫”等,这些网络语言出现的语境明显区别于普通语言,人们看到以后马上就想了解其来源,自然也就关注到其背后的社会事件,这是当前社会人们的普遍心理。但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网民在网上肆意言谈,非常自由。但在网上热炒的大多是社会负面事件,产生的网络语言也大多是对社会事件的尖锐的负面评价,而且评论中还包含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从社会层面看,不满也是一种容易传染的情绪,蔓延到社会上容易让民众怀疑一切,挑战公共价值,对民众造成不良影响。

三、应对网络语言侵袭的对策

网络语言在自身不断发展中同时向外渗透,这种渗透使网络语言从虚拟世界走向了现实世界,每个人都在面临着它的侵袭。为了应对网络语言的侵袭,我们应该做到:

(一)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对于网络语言,应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把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对于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应该妥善加以处理。政府应采取一些措施,如提倡说普通话、写规范汉字,必要时可以按一定时间周期来对规范标准进行调整。在网络语言的规范中,应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范围予以限制,实行多层标准,从而使网络语言规范工作变得具体可行:党政机关公文、媒体出版物、教育教学等刊物中,都要限制甚至禁止使用网络语言;官方大型网站的用语应该严谨,贴近标准的现代汉语要求;一些小型网站,允许使用约定俗成的一些网络语言;聊天室、留言版上的用语则可以适当放宽。同时应建立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充分利用专业的软硬件设备,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

(二)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文化素质培养。由于青少年缺乏语言的鉴别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尚不稳固,我们应该积极面对,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网络文化素质。既要充分肯定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要引导青少年作出合适的选择。要引导青少年在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不盲目和盲从,帮助他们明确许多网络语言只限于网络的独特语境,而在日常生活中提倡他们认真讲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对于书面语,应该严格禁止那些只为了追求简便而对传统词汇进行的随意缩写和谐音,更多地使用其所对应的传统词汇,不符合传统语法和表达习惯的句式应该不用。

(三)积极正确地引导网络语言。有些人对网络语言一直持否定态度,其实并不需要这样做。排斥网络语言只会造成与社会新生态脱节,不如去熟悉、了解,从而引导创造健康、富有民族特色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和任何一种语言一样,存在一些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语言现象,另外也有一些糟粕性的东西,如脏话及侮辱人的话语。我们要吸取那些有较强生命力的、摒弃那些低级趣味的不健康的语言,让时间对网络语言作出优胜劣汰的选择。引导网络语言,可采取隐形引导的原则,采用潜移默化的方法来影响;可通过媒体、有影响的人、学校等对网络语言的态度和舆论导向,依靠他们的“知名度”,来实现正确引导。另外,对社会负面事件的网络语言,可运用标题或导语直观表明立场与态度,配发评论、编后或解释性文字,总结并剖析社会负面事件的成因与本质等方法来实现正确引导。

H0-0

A

1009-1203(2011)01-0115-02

2010-12-01

朱美珍(1979-),女,山西忻州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信息网络教研部讲师。

责任编辑 原方

猜你喜欢
负效应规范青少年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青少年发明家
来稿规范
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负效应的解决对策
论网络传播中新闻道德的负效应缺失
《寂静的春天》科技生态伦理观解读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