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讲电影拍摄技巧,美国影视是不得不提的一个部分,每年美国都会生产出大量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其中,《最后三分钟》就是美国影视的典型范例,虽然其长度只有5分18秒,但无论是从影片立意还是制作水准,都不亚于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
中国影视业正在蓬勃发展,每年都有不错的作品出现,但还是稍显稚嫩。而摄像水平的高低是影视成功的一半,《最后三分钟》是如何通过技术的把握来体现其艺术性?我们可以从《最后三分钟》中学到什么?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最后三分钟》讲述的是一位孤独的老人在工作的时候突发疾病,在临终前回忆自己一生的短片,画面部分全长3分55秒。该短片是由美国好莱坞制作人员制作,导演为《终结者2018》的摄影指导SHANE HURLBERT利用佳能5D markII拍摄的,此短片的诞生在单反界和摄像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这部影片中,没有绚丽的特效,没有跌沓起伏的矛盾冲突,有的只是淡淡的音乐和波澜不惊的剧情。该短片利用特殊的视角来展现人的一生,唤起人们对于生命的尊重。在这部短片中,虽然拍摄器材为单反相机,但是画质却不亚于胶片机所拍出来的效果,因此这部短片对于摄像爱好者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对于一部好片来讲,前期拍摄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虽然现在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电影特效使用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仍然需要良好的前期拍摄作为铺垫。
3.1景深、景别的选择
通过调节景深的深浅可以改变画面的空间感和时间感,增加表现力,获得特定的艺术效果。一般来讲,小景深可以突出拍摄主体的艺术效果,大景深可以丰富画面的内容。其实质是藏虚露实的艺术手法,合理调整景深使画面虚实结合,通过虚实并存增强动感和美感, 更加突出画面的主体。同时,通过景深的调整控制使拍摄画面的纵向视觉距离与实际的距离发生变化, 使被拍摄的人与物或者物与物之间建立新的关系纵深距离, 在视觉效果上产生新的意义。
景别主要是指“摄影机同被摄对象间的距离的远近,而造成画面上形象的大小[1]。景别的运用要求创作者根据剧情的需要、人物的主次、观众的心理,处理好景别的大小远近。一般而言,景别基本上可以分为大特写、特写、近景、中景、全景以及远景。而景别运用的不同,往往会造成不同的艺术效果。中景等一般景别的镜头主要承担描写和叙述的作用;而远景、全景、近景和特写等主观色彩重的景别则主要发挥了表现心理内容及其它特殊效果的作用。
在《最后三分钟》中,能将主人公从小到大的各个阶段都完美地表现出来,依靠的是景别和景深的作用。
景别方面。例如短片在00:32到00:44之间,连续运用5个特写来展现老人遭受心脏病的痛苦之情。而在开篇00:05-00:32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全景、中景和近景的合理剪辑,简单明了的交代了故事的大致环境,避免了用一个长镜头交代事件环境背景的单调,也为接下来老人心脏病突发营造紧张的氛围埋下伏笔。
在2分4秒的战争场景中,随着主人公在地上爬行,景别由全景慢慢转变成近景,而在这个景别的变化中,随之配上演员的台词,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主人公对家乡的眷恋。
在景深方面,例如在00:48:到1:03,导演通过运用焦点的转移使景深产生了变化,并使得景别由特写转变成中景或者全景,突出了画面的空间感,增加了画面的张力;而在2:37开始的求婚场景,导演在演员背后安排了几盏旋转的灯,由于景别为近景,整个画面的景深较浅,加上灯和演员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因此,旋转灯虚化形成光斑,营造出一种浪漫温馨的环境,正好符合影片的情节设定。
从整部短片整体来看,在景别和景深方面,景别主要采用了中近景之类的小景别和浅景深,以达到更好地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心理变化的目的。
3.2 机位角度、运动的选择
“摄像机镜头与被摄物体水平之间形成的夹角即为镜头角度,形成的夹角不同,即有了平视镜头、俯拍镜头和仰视镜头。”[2]机位角度的不同,往往也会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平视镜头适于表现具有明显线条结构或有规则图案的物体,不致因透视而损害线条和图案的正常结构;仰拍角度适用某些竖立的物体和高大的建筑物,可以收到挺拔直立的效果,拍摄有人物活动的某些场景,能够获得朝气蓬勃的效果,但经常使用会产生不稳定的感觉;俯视镜头能使被摄物体的体积压缩,容易使观众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觉心理。
运动镜头是指“在拍摄过程中,变动机位、变动焦距或镜头光轴后拍摄的镜头”[3]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基本上可以分为推、拉、摇、移、跟、升、降镜头。随着镜头运动的不同组合,亦可以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朱尉、贺清在《运动镜头的功能和表现力》一文中提到,“运动镜头能够创造视觉空间立体感的幻觉,造成观众介入影片事件、冲突的视觉感;展示动作的场面与规模;突出表现剧情中的关键性戏剧元素;突出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创造特定的情绪与氛围;创造影片的节奏;造成两个戏剧元素间的有机联系;揭示和深化场面的内涵”[4]。相对于运动镜头,还有固定镜头。固定镜头是指摄像机在机位、光轴、焦距三不变的条件下拍摄的一段连续的影像画面。固定镜头不仅富有静态造型之美,而且表现静态对象,还可以强化动感。
在短片一开始,开场三个镜头分别为平视镜头、俯视镜头和仰视镜头从而交代了事件发生的空间关系;而在短片后半部分回忆的画面中,由于回忆画面主要是以第一视角来展示,因此,为了符合常规,回忆部分画面根据主人公的各个年龄的不同和参与事件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机位角度,或平视,或仰视,或俯视,从而使画面符合人文视角。
机位运动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一个镜头内,景别变化,场景更换,人物的表演和运动不通过剪辑,主要由连续不断的画面来体现,因此,机位运动所表达的空间转换、时间推移完全与现实相同,保持时间的真实延续,严守空间的统一,增强了画面的逼真性,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型[5]。在《最后三分钟》中的机位运动方面,短片根据情节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现实情节,以客观镜头表现,另一部分是回忆情节,采用主观镜头表现。在客观镜头画面,各个镜头都是固定镜头,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看待故事的发生。而在回忆部分画面,主要是通过主观镜头来展示画面。例如在3分19秒开始,主人公和父母在山上眺望的情节,一开始是一只手在草地上抚摸,然后镜头往上摇,由近景变为全景,父母在山上远眺。这个运动镜头很好地展示了画面的空间,得以让观众更好的去揣测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在整部短片中,运动镜头较多,同时,由于镜头的运动,机位的角度变化也比较大。通过不同的机位和镜头运动的搭配,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和时空感,以达到更好地体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的目的。
3.3 光线的控制
一部好的影片,布光一直是一项重要的部分,不同光线的运用,可以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氛围。李敏在《影视拍摄中的光线运用》的文章中就提到,“光线具有它特殊的功能:完成摄影画面曝光工作,实现影像确立;控制画面亮度水平和反差关系;决定场景气氛效果;突出、强调人物和景物的造型特点;为影片确定视觉基调;揭示被摄主体的形态、体积、轮廓、形状、大小等视觉特征;形成一定的明暗影调效果和关系;帮助画面构图;创造环境、显示环境特点和空间关系等场景特征;构成画面视觉造型风格”[6]。同时在该文章中还提到,用光分为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两大派。现实主义派倾向使用自然光,而表现主义倾向使用不同色温和位置的灯光来表达他们需要营造的氛围。
在《最后三分钟》中,根据情节的不同,通过光线的不同运用,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在与妻子的相关场景中,除了妻子离家的场景外,都是运用了暖色调的光线,在床上亲热的场景和求婚的场景中通过将光线反射在柔光布上达到散射光效果,在海边嬉戏的场景中运用的是自然光,拍摄时间在傍晚,这个时候的光线比较柔和,通过暖色调的光线场景,使得画面充满着温馨和暧昧,恰到好处的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甜美的爱情。
而在回忆主人公小时候的相关场景中,基本上都是运用了自然光,而且场景设置都是在阳光明媚的天气条件下拍摄,暗示主人公小时候愉快的童年生活。而在开篇的一组客观镜头中,为了表现老人痛苦的表情,使用了侧逆光,通过半剪影勾勒出老人的轮廓,仅仅从光线上就使观众感受到了老人的孤独与无助。
在这部短片中,光线还起到了另外的一个作用,即作为细节,将前后两个场景的镜头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2分28秒开始到2分45秒结束,在这17秒的时间里,剧情将场景从战场上转移到求婚场景,而衔接这两个场景的细节恰好是光线。在战场场景的机位,战友将手电筒射向主人公,此时画面恰好的虚化,而求婚的场景画面要求刚好是虚化的,梦幻的,从而很好地与求婚的场景衔接上。
总体而言,在《最后三分钟》的光线处理上,主要是根据剧情设定的环境需要的效果来进行布光,一方面对剧情环境氛围进行了创造,为整体短片想要表达的主题进行进一步的艺术创造,使观众能更好的融合到剧情之中;另一方面,在影片中,光线对于人物形象的构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最后三分钟》的前期拍摄中。从技术角度来看,主要通过各个细节的精心设置,包括景别、景深、机位、运动以及光线等等的运用保证画面与剧情的搭配。在短片中,景别主要使用的是中小景别,而景深根据景别的设定和光线的控制配之以浅景深,可以保证很好地突出主体,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影响画面的质量;多角度机位则可以很好地体现画面的时空性和空间性,防止短片由于过多的使用中小景而将短片的电影环境变得狭小;短片光线熟练在人工光和自然光之间熟练搭配,对人物形象的勾勒都通过反光板或者柔光布,使得光线更加柔和和细腻,更好地对人物形象进行了艺术性的创造,同时也更好的创造出剧情需要的环境氛围,从而更大程度上的为短片的艺术性进行服务。
[1]陈明,黄心渊.电影视听语言中的景别变化(上)[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6(9).
[2]陈明,黄心渊.电影视听语言中的景别变化(下)[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6(9).
[3]朱尉,贺清.运动镜头的功能和表现力[J].青年记者,2008(11).
[4]付庆军.以不变应万变—固定镜头拍摄[J].数字世界,2003(5).
[5]陈友南.景深的艺术效果分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8(4).
[6]李敏.影视拍摄中的光线运用[J].戏剧之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