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 惠 伟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浙江 宁波 315211)
传统丝绸与民间女红中的虎文化研究
茅 惠 伟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浙江 宁波 315211)
虎文化的影响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传统丝绸和民间女红更是关系亲密。从4类蕴含不同文化意义的“女红虎”进行阐述,通过文献结合实物,就其发展、功能和特征做了梳理与探讨,认为虎文化的多样性,从最初的图腾意识发展到深入民间的驱灾纳福的民俗信仰,吉祥祈福的观念是其世代相传的主要原因。重新认识女红虎的文化和艺术价值需要为人们所重视。
女红虎;图腾崇拜;驱灾纳福;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常以龙虎并举,成语中的“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等,都是社会意识中龙虎文化融合的反映[1]。然而现在大家习惯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忽略了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但凡用心观察,就会发现虎文化的影响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虎的形象和纹饰广泛出现在各类艺术品中。代表中国传统艺术的丝织物及代表“劳动者艺术”的民间女红作品中,虎文化更是频频可见。本文将传统丝绸与民间女红中的虎纹、虎形统称为“女红虎”(因为丝织亦归于女红),拟从4类蕴含不同文化意义的“女红虎”进行阐述,结合文献资料与实物,试图就其发展、功能和特征做一梳理与探讨,以期获得更多关注。
丝绸不仅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同时也与华夏文化息息相关,这其中就包括虎文化。
东汉应邵在《风俗通义·祀典·桃梗苇茭画虎》中写道:“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2]。”正是因为虎的强大和威猛,人们对其产生畏惧,认为人与动物都是有灵魂的,特别是像虎这样有特殊本领的动物,令人羡慕不已。故希望通过对虎的崇拜,使自己与神灵、勇气、力量等因素更好地结合起来[3]。在早期,虎的文化意义就是图腾崇拜。
1984年发掘的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龙凤虎纹绣织物就证明了一点(图1):主宰整个画面的是凤,她有着夸张绚丽的花冠,一足后蹬,作腾跃状,另一足前伸,力擒下方一龙之颈。凤的一翅击中上部一龙之腰,另一翅击中前方一虎之腰。这是一幅绝妙的龙、凤、虎会战图[4]。有学者推断这件织物上龙凤虎的意义,认为凤是楚国的图腾,而龙、虎在此之所以遭到贬斥,是因为吴、越曾经是楚人的劲敌,且吴、越都以龙为图腾;而楚的西南邻居巴人以虎为图腾,与楚时好时坏,也成了贬斥对象[5]。明白了龙虎凤代表的意义,也就了解了楚人喜凤厌龙贱虎的原因。这种关系自然就体现在代表高级丝织品的刺绣图案的设计上了。
图1 战国龙凤虎纹绣Fig.1 Embroidery with dragon and phoenix pattern, Warring States Period
古代,因为虎的强大和威猛被奉为图腾,帝王将相更是利用虎的震慑力来凸显自己的社会地位。正如《说文解字》曰:“虎,山兽之君[6]。”人们塑虎为器的最初目的就是借虎的威仪将王权与神权结合,以此象征政治权力,虎符就是最好的典范。虎纹作为王权和地位的象征在丝织物上的突出反映体现在帝王冠冕服上所用的十二章纹,有宗彝一章,其中即绣有虎纹,象征威武[7]。汉式织锦上的虎纹频频可见,应该也与虎纹所代表的权力地位有关。最具代表性的一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其特殊的图案和铭文使它成为国宝级的文物。织锦的图案自右边起依次有鸟、独角兽和虎,并伴有铭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此外,还有一块清代飞虎纹缂丝(图2),它以织物形式直观地表现出“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的强大气势。
图2 清代飞虎纹缂丝Fig.2 Kesi with fl ying tiger pattern, Qing Dynasty
当龙纹成为帝王专用的纹样后,虎纹开始在武将服饰中历代沿用。《唐会要》卷三十《舆服下》记载:“左右武卫,饰以对虎[9]。”《宋史》卷一百四十八《志第一百一·仪卫六》:“其绣衣文……兵部尚书以虎[10]。”明代规定虎纹为三品武官的补服纹样,清康熙时改用于四品(图3)[4]442,552。无论是帝王专享的十二章纹中的虎纹,还是后来代表武官品级的虎纹,都是地位和神威的象征,也都产生过威赫的历史作用和社会作用。虎的这种威望在后世的台湾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中化作了黄虎旗,人们以黄虎旗助威,寓意所向无敌[11]。
图3 清代虎纹刺绣补子Fig.3 Rank patch with tiger pattern, Qing Dynasty
有种说法:“龙显于天,虎隐于地”。“龙上天”,即龙成了最高等级帝王阶层的专享吉祥纹样,固然高贵,却趋向僵化;“虎落地”,却在民间化身千万,成为无数人心目中的吉祥物和保护神。当虎文化的载体从传统高档丝织物向民间随处可见的虎头帽、布老虎等转移时,这样的民间虎自然成为了人们信赖的吉祥虎。
享受虎神保护最多的莫过于中国孩子。千百年来,老虎造型经无数母亲的巧手制作成虎头帽、虎围嘴、虎肚兜、虎头鞋等,将孩子从头到脚用“老虎”保护起来。如此的中国娃娃,怎么能不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呢[12]?
帽子是一生之冠首。让孩子头上有虎神的庇佑及保护,平平安安地长大,是母亲的心愿。如这顶山西省忻州市的小儿虎头帽(图4),帽圈上绣有“福”“禄”两字,头顶上盖着一只虎,帽尾则是“寿”字,还加了一只象征“幸福”的蝙蝠,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意和深深的祝福都浓缩在这顶虎头帽中。而这件小儿围嘴(图5),巧妙地设计成一个趴着的虎形,憨态可掬。至于虎头鞋,在中国民间,从北到南,都有孩子生下来第一双鞋要穿虎头鞋的习俗。双脚是立足之本,人们认为穿一双有眼睛的鞋一辈子聪明,勇敢,“不走瞎道儿”。当然最主要的是鞋头要做成虎头形,虎鼻直垂,虎眼大睁,虎口大开,虎耳耸起,虎须怒张,额头绣一大“王”字,表现出十足的虎威,而又虎虎可爱[13]。
图4 山西忻州小儿虎头帽Fig.4 Baby hat with tiger head from Xinzhou, Shanxi province
图5 清代虎形刺绣围嘴Fig.5 Embroidered bib with tiger shape, Qing Dynasty
避邪护佑的虎在端午节更是集中展示了它与传统女红的密切关系。老虎在端午节也有了特殊的称谓,叫做“艾虎”。目前所知,艾虎纹样最早出现在明代织物上,定陵就出土有艾虎五毒纹的刺绣。明代宫中规定端午前后宫眷内臣要着五毒艾虎补子蟒衣,即饰有衔艾之虎和五种毒物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的衣服,用艾虎来克这五种毒物,保护众生百灵健康成长[14]。在民间,艾虎的形象遍布到各式艾虎香包、艾虎肚兜、虎头挂片等。正如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所记载:“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庐、樱桃、桑葚之类,以丝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15]。”出自闺阁巧手的虎镇五毒肚兜,常将五毒的形象拟人化,头部及上身以五位身着彩衣的女子代替,下半部仍是毒虫形象,这种“人面虫身”的手法,充满想象又大胆奇特。老虎追逐五毒的纹样,是中国吉祥文化的一项创意,也符合现代数学逻辑中“负负得正”的观念[4]452。湖南湘潭有一首民歌,或许最能表达人们端午爱虎的愿望:“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老虎,五毒化灰尘,妖邪归地府。”
虎崇拜的多样性,从最初的图腾意识逐渐发展到深入民间的驱灾纳福、避邪压煞的民俗信仰。虎成为了普通中国百姓追求健康幸福生活、祈祷生命美满的吉祥物。
在民间女红作品中,可以发现诸多虎与鱼或者虎与鼠、甚至虎与瓜、虎与石榴的组合,这些看似无关的组合,实则是生命的象征。无论是鱼、鼠还是瓜(图6)或者石榴,都具多籽的寓意,其中有祈求多子多孙,生命繁衍不息的美好心愿。如湖南的鱼虎小儿围嘴,前面绣虎,后面绣鱼,鱼虎交合。山西临汾更是有双鱼虎头鞋,虎的眼睛由双鱼组成,将两性交合、子孙绵延之意含蓄表达。还有一类蝉虎围嘴,正是应用了蝉从幼虫蜕化成蝉、蝉又生卵、卵再变成幼虫、生命连续不绝的意义来象征人类的生命蝉联不绝。在象征生命的女红虎中,有一类双头虎枕或者双头布虎。从直观上来看,这是为了工艺上的对称、美观,又因两头较高,孩子翻身时不会将头滑落至枕下,比较安全。其实双头虎蕴含了示两性交合的秘密,寓意生命的兴旺与延续[11]53。
除了上述较常见的“生命虎”外,曾有工艺美术专家在福建惠安发现造型新颖的虎头帽,其上的纹样很不寻常:虎眼、虎鼻和虎额上的“王”字非常突出,虎腮上绣着一条条虎斑条纹。帽子的两侧各以相同的纹样绣出一只虎,身躯是鱼形,尾部长出很大的树,树叶很少,直贯帽顶,树上开出四朵硕大的花朵,并由很多小花苞隐现于树枝间;虎头的两侧和上端有五只飞鸟;虎的下边是很多小鱼构成的纹带(图7)[11]52。专家推测:鱼和树皆有生命繁衍的寓意,花朵则象征新生命的诞生。而虎则是被奉为山君和大地的母亲,地上的万物都是神虎——大地的母亲所滋育而成的。虎代表的生命的意义就在这顶小小的虎头帽上被含蓄完美地体现出来了。
图7 福建惠安虎头帽线描图Fig.7 Line drawing of baby hat with tiger head pattern from Huian, Fujian province
女红虎的制作多是女子所为,绝大多数人可能连真的老虎都未曾见过,但正是这些未接触过老虎、也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美术熏陶的民间女子,创作出了体现着丰富想象力和无穷创造力的女红虎。放眼每只老虎,都能感受到独特的艺术感和生命感,这不得不认为是惊人的文化奇迹。
女红作品中虎的形象随着其代表的文化蕴意不同而变化,在此分为具象的虎与抽象的虎。
象征图腾崇拜与帝王神威的女红虎,几乎均是写实的虎的形象。虎斑条纹清晰可见,虎口大张,四肢矫健,威武异常,将其神圣性与独尊性完美诠释。
后期的民间虎,更多的是抽象的虎。丹纳曾说过:“艺术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主要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艺术家为此特别删节那些掩盖特征的东西,挑出那些表明特征的东西[16]。”虽然创作女红虎的只是普通妇女,但她们却对手中的老虎造型大胆取舍,还加以变形和装饰化处理,甚至将不同对象进行超现实的组合,让人惊叹!抽象的女红虎无论怎样变化,虎的头部总是被突出表示,虎鼻、虎眼、虎口,尤其是大大的“王”字。虎的造型还根据需要进行变化,如供儿童玩耍的布老虎,以头大、眼大、嘴大、尾巴大的造型来突出民间虎的憨态。而端午时节的艾虎,脸上有五毒图案,胡须用艾叶来表示(图8)。除了单头的虎,还经常出现双头虎、四头虎、子母虎等。至于虎与其他对象的组合,更是多样化。如人虎连身(图9)、虎头鱼尾、虎头鼠尾、虎头鹿角、虎头羊角等。还有虎与传统吉祥文字的结合,如图4所示。这些女红虎,或站、或趴、或卧、或翘首,姿态各异,非常生动。
图8 陕西千阳布老虎Fig.8 Cloth tiger from Qianyang, Shanxi province
图9 陕西洛川老虎娃娃Fig.9 Tiger toy from Luochuan, Shanxi province
单看虎的造型,似乎还不能深刻领略虎文化在传统女红中的奥秘。如果说造型的取舍是常见的艺术表达形式,那么妇女手中的老虎怎么就长出了双头甚至多头呢?有的明明是虎头虎身却无端长出鱼尾、鼠尾,甚至是人虎连身?有些小小的针扎下部绣着虎头,上面的套又绣花果小人。这些看似奇怪的造型,究竟是基于何种文化因素,又蕴含着怎样的艺术特征?笔者认为上述女红虎的造型处处透漏出浪漫主义的特征:虎形大胆想象,肆意夸张,同时借助花、蝶、鱼、鼠等来借物抒情,隐喻表达两性相爱、共育生命,避邪祈福的情怀。民间妇女们用一针一线代替语言或文字,来倾吐内心的情思,表达对异性的倾慕,对孩子的关爱及对生命的憧憬和热爱。这种隐和藏的手法,把本来可以一语道破的事,覆上道道迷障,使局外人不易真解其意。这一切,制作者心知肚明,对方也心照不宣[11]55。这不正是别样的浪漫吗?
制作女红虎的工艺各不相同,但几乎包含了所有常见的女红工艺,如纺织、刺绣、蜡染、缂丝、拼缝、贴布等,同时还兼用立体填充、彩绘、挖补等手法。无论应用何种工艺,无一例外都是手的创作。这也是女红虎工艺特征的本源。因为手总是与心相连,所以手工艺作业中会发生奇迹。因为那不是单纯的手在劳动,背后有心的控制,使手制造物品,给予劳动的快乐,使人遵守道德,这才是赋予物品美之性质的因素。所以,手工艺作业也可以说成是心之作业[17]。正是用心的制作,结合多样化的工艺,使得女红虎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充满神韵,既有实用性,也有艺术感。
虎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其在传统女红中的应用不是某一地区独有,亦不是某一人独创。女红虎的创作几乎是全民性的,而且没有任何人的指令,完全是自觉自愿的创作活动。这样的创作,必然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吉祥祈福的观念就是它世代相传的主要原因。虎早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百姓追求安和、健康、幸福的心理反映。每一位女红虎的创作者均会在制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想象、情感和审美意识,使这些虎的作品带上鲜明的个性。出自普通中国妇女之手的虎,是健壮的、隐喻的,具有民间独有的质朴的美。这种美是自由的、世俗的,同时也是富有生气和人情味的。正是基于此,女红虎的文化被认为是未受现代西方文化干扰的最纯粹的民族文化。所以在民间艺术即将消亡和不断变异的今天,重新认识其文化价值,并且重振虎文化的历史地位需要为人们所重视。因为文化创造力根植于深厚的文化传统,这样丰厚的基础应该继承,然后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1]张定亚.简明中外民俗词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19.
[2]应邵.风俗通义校注[M].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368.
[3]孙占礼.虎典[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序.
[4]赵丰.中国丝绸通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79.
[5]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78-179.
[6]苏宝荣.说文解字今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186.
[7]茅惠伟,赵丰.丝绸史话[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9.
[8]赵丰,于志勇.沙漠王子遗宝[M].香港:艺纱堂/服饰出版社,2000:62.
[9]王溥.唐会要:上下[M].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582.
[10]脱脱.宋史(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2325.
[11]曹振峰.虎文化——论述篇[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上海故事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9:24.
[12]曹振峰.虎文化——两千虎图[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上海故事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9:序.
[13]汪玢玲.中国虎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7:183.
[14]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189.
[15]潘荣陛,富察敦崇.帝京岁时记胜 燕京岁时记[M].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63.
[16]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65.
[17]柳宗悦.日本手工艺[M].张鲁,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前言三.
Study on the tiger culture in the traditional silk and folk needlecraft
MAO Hui-wei
(Library of Zhejiang Textile and Fashion College, Ningbo 315211, China)
The influences of tiger culture are all over the daily life, especially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traditional silk and folk needlecraf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ocuments and many traditional needlecrafts, this article illuminated the development, function and features of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tigers made by needlecraft,then got the conclusion that tiger culture has developed from totem worship to folk belief, the content of folk belief is hold back disaster and keep luck, it's also the main reason why the tigers made by traditional needlecraft can pass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t is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aware the culture and art worth of folk tiger made by traditional needlecraft.
Tiger made by traditional needlecraft; Totem worship; Hold back disaster and keep luck; National culture
TS941.12;K876.9
B
1001-7003(2011)08-0045-05
2011-04-12;
2011-06-01
茅惠伟(1981― ),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传统纺织工艺与艺术文化的挖掘与再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