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域下师范院校女红教育的实践探索
——以传统文化与拼布艺术课程为例

2019-07-30 02:16
中国轻工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女红师范院校传统

罗 瑞

(宁夏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固原756000)

工业革命带来了机器大生产,传统的手工作品被工厂标准化产品所替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女红文化也不再像古代那样在女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其文化功能的发挥日渐衰弱。2004年我国开始启动 “实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旨在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我国民族民间文化,2017年1月国务院下发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这些政策表明,高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应该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其教育功能,促进文化传承。女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古代女子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女红体现着中国女性慈爱、温厚、贞贤的道德品格。师范院校女生比例较高,纳入女红教育,有利于对学生道德品格的培养,也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以宁夏师范学院开设的传统文化与拼布艺术课程为例,开展师范院校女红教育实践探索具有现实必要性。

一、女红概述

“女红”,亦作“女工”“女事”。《淮南子·齐俗训》:“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汉书·哀帝纪》:“齐三服官,诸官织绮绣,难成,害女红之物,皆止,无作输。”颜师古注引如淳曰:“红亦工也。”《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女红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因此,女红,泛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由此可见,“女红”在中国文化中存在已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史发展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女红从种类上讲,主要包括纺织、浆染、缝纫、刺绣、拼布、剪花、编织等。从内涵上看,则是中国女性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女性道德品格的体现。如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所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里通过一针一线的女红将中国女性慈母的慈爱、贤惠、温厚等道德品格体现得淋漓尽致。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汉声编辑室出版的《中国女红——母亲的艺术》则更是中国女红文化魅力的呈现。

女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国女性的独特魅力,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表征符号,本应代代相传,经久不息。可是,近代以来,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制作,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已经不再掌握女红基本技能,不识顶针、针扎、线篓为何物,更谈不上会浆染、刺绣、拼布……这样发展下去,作为展现女性文化独特魅力的女红必然会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而我们所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民族财富。师范院校培养的主要是中小学教师,对传承中国女红文化具有很明显的普及作用,同时,师范院校女生人数多,积极开展女红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二、师范院校女红教育实践探索

以宁夏师范学院为例,2018年,学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模块中增设了传统文化与拼布艺术课程,为学生提供女红教学,并对师范院校开展女红教育的实践进行了探索。

1.培养目标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8版)》中,传统文化与拼布艺术属于课程模块中的通识教育课程,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均可选择修读,其目的是通过女红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和创新素养,促进文化传承。

2.学时与学分

传统文化与拼布艺术课程,每周开设2学时,共17周34学时,修读完成取得1学分。其中理论课时10学时,实践课时24学时。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方面,主要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点,了解中国女红文化的丰富内涵,树立文化自信。能力目标方面,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缝纫针法,会缝制简单的端午香包和生活拼布作品,以促进中国女红的传承与发展。素养目标方面,主要是通过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创新素养。

4.教学内容

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理论教学部分与实践教学部分。理论教学部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点、中国女红文化的内涵与现代传承、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意义。这部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理论讲授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女红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实践教学部分包括端午香包的制作、生活拼布DIY、口金包制作。这部分主要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在学会制作女红布艺作品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女红学习兴趣,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和创新素养。

5.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采用传统讲授法以教师讲授为主,侧重对知识的梳理和重难点内容的阐述。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采用示范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教师首先将自己的手工作品的制作过程进行分解,拍摄成图片配以文字说明做成教学PPT(如图1),基本针法和刺绣部分则需提前将制作过程录制为教学视频。课堂上,授课教师借助PPT或视频进行分步骤讲解,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则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随时进行随堂指导,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教学内容。

图1 拼布教学:苏姑娘钥匙包

6.课程考核

传统文化与拼布艺术课程考核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传统文化和女红文化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缝纫针法,能够独立完成课程作业。因此,除考虑学生的到课率和课堂表现外,主要以学生完成的作品为主进行考核,采取“平时表现(30%)+作品(70%)”进行考核。对于能够独立自主创作作品的学生则在评定成绩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加分,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三、师范院校女红教育的实践反思

1.转变教育理念,使女红教育得到重视

女红在古代是女子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女子做女红,对于贫穷家庭而言不仅可以补贴家用,增加家庭收入,也是对女性贤惠、温厚、善良、聪慧等女性修养的养成教育。古代女子在穿针引线中,体现着母爱,展现着妻贤。在一针一线的慢生活中,培养着坚毅、持久之力。在女红作品的馈赠中,编制着人情之网。现代生活模式的转变,快餐文化充斥着女性生活,女红的传承面临危机。师范院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对人的培养教育,古代女子所具备的贤惠、温厚、善良、聪慧等优良品质也是当今教育的内容,而女红教育通过体验学习,潜移默化地促进对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此外,师范院校承担女红教育本身在教育环境、教育设备、教育资源等方面具有社会女红教育无法替代的优势,因此,学校管理者应转变教育理念,积极将女红教育纳入教育体系,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方式开设,让更多的学生拥有选择学习的机会,帮助女红实现传承,同时有利于对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

2.加大设施投入,为女红教学提供保障

女红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女子在穿针引线中完成女红作品,每一个女红作品均体现着中国文化“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意蕴。女红教学也需在穿针引线中实现教育目标,作为女红教学基本用具的针线、顶针、水消笔、熨斗、辅棉、布衬、剪刀等不可或缺,当然如缝纫机、锁边机等缝纫机器也是必不可少的。师范院校开设女红教育,需加大教学设施的配置,最好是建立专业的工作坊,配套齐全的女红教学用具。教师在工作坊中从事教学,可以避免教学用具的搬移,也可以在工作坊中展示女红作品,引起学生视觉上的兴趣,完备的女红教学设施建设是女红教学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3.安排女红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女红教学中授课教师主要以示范教学为主,因此,女红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女红知识,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女红技能,才能保障女红教学的开展。目前,绝大部分师范院校的教师队伍中缺少女红师资,这是制约女红教育开展的最主要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通过两种方式解决。一种是“引进来”,即招聘具有女红技能的新教师,或聘请当地具备女红技能的民间艺人进行教学;一种是“走出去”,即在已有的教师队伍中选出爱好女红的教师,让她们通过专业培训学习,掌握女红技能,进而从事女红教学。从事女红教学的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女红技能才能更好的做好学校女红教育工作。

4.丰富女红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女红内容丰富,纺织、浆染、缝纫、刺绣、拼布、剪花、编织等都属于女红范畴,高校开展女红教育,受师资、课时等限制,不可能将其全部囊括,但是在有限的课时内也应当尽可能充分的丰富教学内容,多元化纳入女红种类,让学生多掌握几种女红技能。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有针对性地结合教育目标,如端午香包模块一般不应缺少,因为端午香包不仅是女红作品,本身还蕴含着中国传统节日元素,通过教学,学生不仅能掌握女红技能,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会注入自己的力量。教学时应根据学生情况,由简入繁,从简单入手,让学生在体验快乐中喜欢上女红。如端午香包模块教学中,和风粽子就需放在迷你老鼠的教学前,这样当堂完成的和风粽子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继而对于较难的迷你老鼠就不会产生畏难情绪。设计好女红教学内容,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女红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结束语

女红教育走进师范院校,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需要。师范院校开展女红教育,不仅要转变教育理念,还应该加大教学设施投入、丰富教育内容、建设师资力量,并通过实践反思不断地调整改进,让女红教学真正的融入学校教育体系,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学习喜爱女红,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树立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女红师范院校传统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论女红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危机与应对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探索
红楼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