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某高校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感知程度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分析

2011-11-14 06:25朱洁义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心理卫生被调查者心理咨询

朱洁义

(滁州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安徽滁州239000)

湖北某高校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感知程度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分析

朱洁义

(滁州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安徽滁州239000)

为考察大学生心理服务需求是否会受到其对心理卫生知识感知程度的影响,借助自编的《心理卫生知识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对湖北某高校8个院系8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整群抽样调查。文章介绍了调查过程、方法与结论。

大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感知;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据南京工业大学对本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仅28.2%的学生想过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但从未去过;55.4%的学生从未想过心理咨询,有16.45%的学生甚至不知道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在哪里。[1]造成大学生主动求助意识淡薄、不愿意进行心理咨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学校相关部门的宣传工作不到位之外,学生自身对心理卫生知识的感知程度低,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度不高是两个主要原因。心理卫生知识感知程度指个体对心理卫生知识的认识与了解水平。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个体当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想要达到的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的缺乏状态。[2]为考察大学生心理服务需求是否会受到其对心理卫生知识感知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实证调查研究的方法,了解湖北某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感知程度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基本情况,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考察。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湖北某高校8个院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800份问卷,获得有效问卷611份,有效率为 76.38%。其中男生 385名(63.01%),女生 226 名(36.99%);本科生 448名(73.32%),研究生 163 名(26.68%);文科生152 名(24.88%),理工科学生459 名(75.12%)。

(二)方法 采用自编的《心理卫生知识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该量表共由27个题项组成。问卷内容主要涉及被调查者的人口学信息、对心理疾病及其危害的感知以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三个方面,每个题项均设有2~6个备选答案。在对调查数据的而初步处理的基础上,使用克伦巴赫α系数(Cronbach’s Alpha)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α系数为0.65,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调查过程中,除必要的指导语外,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对问卷内容不作任何解释,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问卷即可。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在EXCEL2003和SPSS16.0上完成。

二、结果分析

(一)心理卫生知识的感知程度 心理卫生知识的感知程度指个体对心理卫生知识的认识与了解水平,为了了解在校学生对心理卫生知识的感知程度,本次调查就心理卫生知识的获取路径,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遇到心理问题的应对方式以及对积累精神疾病的认识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

1.心理卫生知识的获取路径与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由图1可知,在心理卫生知识的获取路径方面,该校学生中,31.81%的学生主要是通过书报和杂志类刊物获取心理卫生知识,39.22%的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来获取有关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只有5.77%的学生是通过学校和社区的宣传获得心理卫生知识的(如图1所示)。当问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时,95.75%的学生认为保持心理健康是正常学习生活的重要条件;仅4.25%的学生觉得保持心理健康意义不大,见图2。

图1 心理卫生知识的获取路径

图2 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对几类精神疾病的认知 就被调查者对精神疾病的印象、精神疾病是否可以治愈、药物依赖、以及求治意愿等方面进行初步调查,结果发现:(1)绝大部分在校学生都认为精神疾病既对患者自身的学习工作有影响,还会对社会和他人造成负面影响,有18.03%的被调查者甚至认为精神病人应该被关起来。(2)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24.08%的被调查者支持心理治疗,65.23%的被调查者则认为应该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治疗;(3)当问及用药物治疗各种精神疾病是否会存在药物依赖时,48.74%的学生对此持肯定态度,43.72%的学生表示不清楚,仅7.54%的学生坚持认为不会产生药物依赖。(4)89.45%的学生认为心理压力过大会导致个体产生焦虑、抑郁或者网瘾等不良症状。(5)针对网瘾问题,7.97%的学生认为网瘾必须借助专业治疗才能完全治愈,30.24%的学生认为不通过专业治疗也可以完全治愈,47.97%的学生认为可以部分治愈,13.82%的学生对此持不清晰态度。(6)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求治意愿问题,被调查者中,23.25%的人认为抑郁症患者不会主动寻求治疗,58.97%的学生认为部分患者可能会存在求治意向,4.62%的学生认为当个体出现抑郁症状时其求治意向会很强烈(见表1)。

3.心理问题的应对方式 当被调查者个人自身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困惑时,37.98%的学生选择通过向亲友诉说的方式来缓解症状,11.29%的学生会考虑上医院愿做身体检查;有23.17%的人对此采取消极应对的态度,面对自身所遇到的种种心理困惑和不良心理症状,他们往往置之不理,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就会慢慢的调整好;所有被调查者中,仅仅19.50%的学生会选择向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寻求帮助(如图3所示)。

4.对学校心理健康生服务的了解程度与途径就心理健康服务的了解程度与途径,对该校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20.47%的学生对该校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有比较深的了解,18.7%的学生对此表示漠不关心。在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获取途径方面,网络搜索是最主要的途径(43.33%)。除此之外,电话询问(12.35%)、到医院询问(12.35%)、通过亲友打听(12.10%)也是比较常见的途径(如图4所示)。

表1 被调查者对几类精神疾病的认知

图3 对心理问题的应对方式

图4 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了解程度与途径

(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个体当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想要达到的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的缺乏状态。本次调查从在校学生希望获得的心理健康服务类型,最愿意接受的心理服务方式和场所以及未寻求过心理健康服务的原因三个方面着手,以了解在校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情况。

1.在校学生最希望获得的心理健康服务 对于“您最希望学校心理健康服务部门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务”,调查显示,被调查者最希望得到的心理健康服务依次为:人际关系调节(17.27%),学业、职业规划(16.61%),健康咨询(14.39%),人格发展咨询(12.65%),情感、婚姻咨询(10.07%),工作问题(9.29%)、心理疾病治疗(8.27%),危机干预(5.34%),与父母及家庭的矛盾纾解(2.52%)(见表2)。

表2 在校生最能接受的心理健康服务方式

2.在校学生最愿意接受的心理健康服务方式或场所 对于“您最愿意接受的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或场所”,调查结果表明,当遇到心理困惑时,除了找朋友述说进行纾解外,被调查者最愿意接受的服务方式或场所还有学校心理咨询中心(17.44%)、网上咨询或治(15.19%)、读报纸杂志得到启示(14.96%)、专科医院心理咨询(11.25%)、电话咨询(9.54%)、校外心理咨询机构(3.94%)(见表3)。

表3 在校生最希望获得的心理服务类型

3.从未寻求过心理卫生服务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94.60%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从未主动寻求过心理卫生服务。本次调查对于未寻求过心理健康服务的原因进行了深层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被调查者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因素主要有6个,即:无心理问题(33.33%)、对心理服务不了解(21.81%)、不知道寻求哪个服务机构(10.97%)、怕 泄 露 秘 密 (9.05%)、太 忙(8.23%)、心理服务机构不能解决问题(7.96%)(见表4)。

表4 在校生最希望获得的心理服务类型

三、讨论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表明,该校大学生对心理卫生知识总体感知程度较高,95.75%的学生认为保持心理健康对于自己学习生活很重要,但是对本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却知之甚少;在对几类精神疾病的认知方面,被调查者存在一些认知偏差,对部分心理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当遇到心理问题时,23.17%的学生采取消极应对的态度,仅19.50%的学生主动寻求心理服务。这可能与学生对学校的心理服务机构和心理服务的性质、原则等不够了解、不信任有关。该校是一所重点理工科大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对各种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相对乏力;同时,该校学生中理工科大学生占大多数,由于所学专业性质所趋,他们往往过度关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验室实践,对于心理卫生知识缺乏必要的感知和兴趣。这些可能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感知程度的重要原因。

学生对心理卫生服务的了解途径以网络搜索和电话咨询居多。他们最希望学校心理服务机构能够给他们提供在人际交往,学业、职业生涯规划,人格发展,情感问题等多方面的咨询和服务。这一结论与罗鸣春的研究结果几乎无二。[2]而在选择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方面,大多数学生将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作为最佳选择,除此之外,电话咨询、网上咨询也备受学生青睐。这可能跟学生的经济条件和常用的交流媒介有关。一方面,校外专门的心理服务机构以及专科医院的心理咨询服务往往收费较高,而校内的心理卫生服务机构往往是免费向在校生开放;另一方面,现在大学生所掌握的交流媒介也日益丰富、便捷,相比传统的预约咨询模式,电话咨询和网上咨询显得更加便捷高效,部分学生因为觉得去心理咨询中心会被同学们视作“有问题”而不敢主动去寻求心理服务,在这一点上,电话咨询和网上咨询恰恰可以弥补传统预约咨询模式的不足。

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心理服务的需求状况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显著相关。[3]这一结论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部分验证。然而,何心展,陈传锋等人的研究表明,虽然不少人认为心理健康与咨询工作者当前继续开展的工作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卫生服务”,但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正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需求,提出自己需要心理健康服务或咨询。[4]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不能局限于咨询室内的“一对一”的服务模式,而是要用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多元化的服务来帮助学生。基于此,本文认为,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服务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工作,心理咨询与服务方式日趋多元化,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的主要趋势。

[1]刘大卫,金其强,宋晓华.南京高校心理咨询室为何“门可罗雀”[N].新华日报,2006-08-04(03).

[2]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心理学院,2010.

[3]李晶.某医学院大学生需求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3,(01).

[4]何心展,陈传锋,沈斌表.不同阶层心理健康观念及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02).

G444

A

1003-8078(2011)04-0141-04

2011-04-24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4.46

朱洁义(1984-),男,安徽太湖人,滁州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教师,心理学硕士。

责任编辑 袁小鹏

猜你喜欢
心理卫生被调查者心理咨询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角色认知与心理卫生对护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影响研究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考研大学生心理卫生的特征研究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
英国皇家海军心理卫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