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东坡遗址及北宋东坡时期黄州城风貌考论
——在地图上找到黄州宋城及东坡遗址

2011-11-14 06:25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宋城青砖黄州

周 刚

(黄州东坡研究学会,湖北 黄冈438000)

黄州东坡遗址及北宋东坡时期黄州城风貌考论
——在地图上找到黄州宋城及东坡遗址

周 刚

(黄州东坡研究学会,湖北 黄冈438000)

苏轼贬官黄州,其居所遗址至今纷争不已。黄州东坡文化研究会通过海外学术机构获得了数份地图,一份是台湾“中央研究院”馆藏的民国8年测绘、民国31年印刷的黄冈县5万分之一等高线图,一份是台湾“中央研究院”提供,台湾军方上世纪60年代,由U2侦察机拍摄的航拍图,一份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于昭和十年(1936)制版印刷的日本军用地图,并依据地图选点进行试发掘,挖出了旧城墙砖,据此,主张黄州宋城的主体部分在邻近长江及遗爱湖湿地的青砖湖社区,东坡遗址中的东坡雪堂、定惠院以及临皋亭也都在这块区域内。

东坡文化研究;东坡遗址;黄州宋城

宋朝黄州城遗址,以及苏轼在贬居黄州期间主要的生活场所至今没有一个定论。没有定论,是因为年代久远,资料匮乏。历史上的黄州城有宋城、明城两个城址,明城并非完全建基于宋城旧址上,现在的黄州老城区大致与明城重合,而宋城则湮没难寻了。所有认证都不过是基于零星的文献材料的推定。不同学者对于史料的不同解读,推断出不同的结论。笔者持论宋城遗址“青砖湖说”,亦即,黄州宋城的主体部分在邻近长江及遗爱湖湿地的青砖湖社区,东坡遗址中的东坡雪堂、定惠院以及临皋亭也都在这块区域内。黄州东坡文化研究会通过海外学术机构获得了数份地图,并依据地图选点进行试发掘,挖出了旧城墙砖。新的材料支持这一观点。另外,本文还试图在论证上独辟蹊径,跳出有关史料的争论,从更直观的人口、经济、地理情况去分析,还原北宋黄州城基本风貌,从而充实相关的论说。

一、东坡遗址的确定不仅是还原历史真相,同时也是传承和开发东坡文化的基础性工作

(一)确定东坡遗址是文化传承和开发的基础 黄州是苏轼文学创作的巅峰之地,东坡文化的催生之地,在文化传承和开发上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同时也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2010年,黄冈市召开东坡国际论坛。日本学者内山精也有一段充满激情的发言。他说:都知道“东坡”这个空间曾经存在于黄州,而且“东坡”对于苏轼的人生以及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访问黄州时候,哪里都没有看到遗址的明确标明,这是很寂寞的现实。

遗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特定文化的发源、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化发源所处的地理环境一直是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遗址如此重要,又加之年代久远,史料记载、传说的空白、错讹、矛盾等等多方面复杂的原因,造成遗址确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遗址之争往往成为学术研究聚讼纷纭的话题。过去发生在湖北的文武赤壁之争、湖北襄樊与河南南阳的孔明躬耕地之争,近期发生在河南的曹操大墓之争都是典型例证。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积极转型,带来旅游经济蓬勃发展,遗址之争中还掺杂着经济利益的诉求。遗址的准确定位,不仅是个学术问题,而且已经成为旅游规划和相关产业开发的基础性工作。

(二)关于黄州宋城城址及东坡遗址的纷争关于黄州宋城城址及东坡遗址研究,主要成果均出自黄冈市。研究者中的代表人物是饶学刚、何学善、张龙飞、王琳祥等学者专家。他们各自根据文史资料推断的今址见下表。

宋城主城区 东坡及雪堂 临皋亭 定惠院饶学刚以明城为主体,大于明城范围明城外,今体育路到贾家街一线何学善 青砖湖一带黄冈日报印刷厂宿舍以南青 砖湖 薅儿咀青 砖湖 定花园张龙飞 明城南二里 十三坡,市商业局一带黄冈中学老校区市自来水公司院内王琳祥 以明城范围为主体青云街与考棚街之间黄冈中学老校区

其中,何学善、张龙飞的推断最为详细具体,也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两方观点都已公开发表,并且在互联网上形成了不同的搜索结果。

以上学者对于东坡遗址的论定的依据,仅仅来源于对史料的解读,由于史料本身存在一些问题,继而遗址的定位就相去甚远。有一个典型的例证:明《弘治黄州府志》卷四记载有“雪堂在府城内东南数百步”一句。有的学者据此认定,雪堂在明城内,且在州衙东南;有的学者认为,府治不作州衙解释,应该是在,明城内的东南;而有的学者则认为,“雪堂在府城内东南数百步”这句话本身就是个病句,“府城内”与“东南”本身就是相悖概念,文中的“内”字应为笔误,雪堂应该在府城外东南数百步。诸如此类,导致关于东坡的遗址争论不断。

二、新证据表明,宋城的主体应该在明城以外

(一)最新证据表明黄州有宋城 在要找东坡遗址,就必须先找到宋城,因为,苏轼贬官黄州,肯定是住在城内,而不是城外。

有专家认为,黄州宋朝无城,或只有简陋城池,今日残存的明城即是宋城的主体。而另一说主张,宋朝的黄州城南界在明城以南2里,即今日青砖湖一带。

笔者认为黄州宋城主城区在青砖湖这个论点更可信。理由如下:

一是明弘治以后各代府志均记载,宋城在明城南二里,也就是今天的青砖湖社区一带。

二是青砖湖发现南宋防江军城砖以及城垣遗址。城垣遗址显然是黄州明城建成以前的。信史记载,南北朝以前黄州城位于今禹王一带,唐五代治所在今新洲邾城一带(唐末杨吴时期,有一段时间禹王城和邾城分立),而明朝故城遗址今天仍在,因此,青砖湖城垣只能属于宋元两朝,没有其他的可能。苏轼来到黄州的首个寓所——定惠院正位于青砖湖社区内,这显然不是巧合。

三是黄州城位于青砖湖一带更符合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青砖湖一带的地形地貌也更符合当时的人口分布及人居需要。东坡研究会通过海外学术机构,获得了数张极为珍贵的地图。2011年5月,黄州东坡研究会与黄州区博物馆在疑似宋城垣遗址地段选点进行试发掘,获得连续的城砖基础面,出土了大量的城砖、陶制品、铭文等;当地居民在过去的建房过程中挖出的大量北宋钱币也在这次调查活动中首次展示,宋城遗址为青砖湖的实证又有了新的发现。

(二)北宋黄州城基本风貌 北宋的黄州城是个什么样子呢?根据史料,宋朝黄州城基本社会形态和经济状况可以确定以下几点:1、北宋苏轼贬居黄州时期,黄州城只是淮南西路一个下等的州城,偏僻,交通不发达,没有形成商品集散地;2、经济以农业为主,渔业为辅,以小农自然经济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手工业及其他产业不发达;3、城防简单,没有大量的长期驻军。4、人口稀少。当时的黄州下辖今天的黄州、团风、新洲、红安、麻城、黄陂六县区全部,以及孝感市大悟县及河南新县部分,面积超过1.1万平方公里。北宋的一次户籍调查记载,黄州户8万6953,口13万5916。由此计算,北宋黄州人口密度,平均1平方公里大约8户人家,12名男性成年劳动力。([元]脱脱:《宋史·地理志》)

古代农业时代,人口密度受农田限制。鉴于当时的黄州一没有形成商品集散地,二没有大量常驻军队,黄州的居民构成,除少量的政府机构人员外,主要是农民,并无其他更多的流动人口,据此可大致推算黄州居民数量。

2005年,黄冈市730万人,面积1.4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500人/平方公里;市区26.65平方公里,人口不过30万,人口密度约1.2万人/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密度是全市平均值21倍。[1]我们大胆做一个推测,以上争论双方的宋城地域,都不过1平方公里左右,即便按照现在的城市化水平,城区人口密度是平均人口密度的20倍,北宋黄州城不过160户人家,北宋时期黄州所处南部地区平均5-6人/户,城区人口也不过在800-960人之间,成年男性劳动力在160-320人之间。[2]显然,当时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达不到现在的水平,如果这个参数值设定为5,那么北宋黄州城常住大约有户数约40,人口200-240人,成年男性劳动力40-80人之间。这应该是理论上的最大值。

人口是生产力的重要指标,它决定了生产方式及生产能力。推断出北宋黄州城人口数,也就可以据此判断出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人们对于住所的选择要件,也就是说,彼时宋城的功能,是决定宋城位置的重要因素。

北宋黄州城不具有商贸、军事功能,只是府衙的所在。据此,可以认定,黄州宋城不可能在明城范围内,宋城在北宋前后初建,([宋]张耒:《柯山文集》)并没有大规模的建城,只是依山就势形成了一个“西以大江为固,东临大湖”的半封闭结构。城中主要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渔户,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城中农民利用长江洪水的周期性泛滥,进行季节性耕作。这在当时小农经济劳动力分散,耕作粗放的生产力条件下,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比苏轼稍后在黄州为官的张耒记述:黄州城,虽然叫城,但并没有城廓、外墙,随着山势,建有土墙,有些地方还是用荆棘灌木为隔断,民居很少,主要是池塘、稻田,农民耕作渔猎其间。这里所描述的宋朝黄州城的风貌,估计也就是今天一个稍大的村落而已。今日的青砖湖一带的地理形貌特点符合以上描述。到南宋时期,与金元的作战,黄州成为前线,始建有更完整的砖墙以抵御入侵。明城建在丘陵地带的高处,更重要的作用是作为军事据点和行政中心,其地形地貌不符合张耒的记载。([宋]王禹偁:《竹楼记》)

三、新发现地图为临皋亭和东坡雪堂定位

(一)依据台湾馆藏地图和航拍图上地形及长江水线找到临水的临皋亭 黄州东坡研究会通过海外学术机构,获得了两份地图。一份是台湾“中央研究院”馆藏的民国八年测绘、民国三十一年印刷的黄冈县5万分之一等高线图(“台湾馆藏地图”)。一份是台湾“中央研究院”提供,台湾军方上世纪60年代,由U2侦察机拍摄的航拍图(“航拍图”)。其中,台湾军方1962年U2侦察机对大陆的航拍图是首次在大陆亮相。

这两份地图具有高度的可信度,因此对于定位黄州宋城遗址及东坡遗迹具有极大的意义。①图像所反映的更接近1000年前黄州城的原貌。因为黄州城地形地貌发生巨大改变,主要是近40年来的城市化影响,尽管此前也进行过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没有大幅度改变黄州城的基本面貌;②由于是军用图,它对黄州城地形、标高有着精确的测定,使我们可以通过标高来确定长江、遗爱湖等水线的位置。

黄州位于长江边,宋城和明城的整个区域都是位于在今日长江以东,西湖(今日遗爱湖)以北,赤壁矶、龙王山以南,黄冈日报社以西。

现在的黄州与宋城地形地貌以及发生巨大改变。最大的变化,源自长江大堤的修建。大堤修建带来较大影响的,涉及赤壁、护城河、青砖湖以南的湿地以及遗爱湖的形状。

北宋黄州城因山势而成,但是现在城区地表已经完全被建筑覆盖,从今天的航拍和卫星图上已经无法看清地形高低和山势走向。通过上文所提到的两张图,我们则可以恢复黄州城区在古代的基本地形地貌。

宋朝黄州城距今虽有1000年,但至少有两个位置是没有发生变化的。一个是赤壁,一个是安国寺。

在长江大洪水期,安国寺是淹过水的。根据地图,安国寺基的标高是海拔96米。根据这个标高,我们确定洪水期黄州城的形状。大洪水期,长江水线从今天的赤壁公园,一路南下,沿着沙街口、清源门一线到黄高老校区,再到青云塔然后东拐至省二机(文峰宝邸)。临皋亭是固定建筑,其应该在大洪水的水位线以上。宋朝的黄州城是没有长江大堤的,那个时期,今天青砖湖以南地区是长江水域,而遗爱湖乃至白潭湖在长江洪水期会和长江连为一体,枯水期就形成湿地,是湖泊和沼泽地的联合体。

等高线显示,龙王山的标高是152米,赤壁的标高是137米,明城一带的平均标高是海拔110米以上,主要是岗地,没有形成大面积农田的条件。明城选择在这一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地势较高,无惧长江洪水。

找到宋城、找到了长江水线,那么长江边上三面临水的临皋亭,其可能的范围就大大缩小了。所谓临皋,就是靠水的高地。苏轼记载,此处“乱山环合水浸门”、“白云左绕、清江右洄”,临皋亭地处一个三面环水的高冈上。陆游有记载:“夜泊临皋亭,晚移舟竹园步。盖临皋亭多风涛,不可夜泊也。”这说明,临皋亭还存在着一个码头。根据这两张图进行分析,临皋亭争议的两个地点,薅儿咀和黄冈中学(老校区),薅儿咀标高104米,黄冈中学老校区高处是98米,均在大洪水水线上,但薅儿咀是突出部,三面环水,而黄冈中学则是在水线东向一侧,而且,薅儿咀还是正是长江通往遗爱湖的水道,是个天然的码头。薅儿咀的地形地貌比黄冈中学地段更符合史料的记录。

关于宋城的北界,没有详细记载和确证,也就留下了一个悬案。根据资料分析,当时州城西北界的标志应该是北宋王禹偁修建的竹楼和月波楼。竹楼及月波楼址在今胜利街以北。据王禹偁《竹楼记》,月波楼和竹楼位置属于延伸出宋城主城外的子城,那么宋城北城垣应该在胜利街和八一路之间的高地一线上。

(二)日本军用地图标注的黄泥坂地名为东坡和雪堂确定方位 东坡遗址,最为核心的应该是东坡和雪堂,雪堂建在东坡地上。东坡是苏轼得号“东坡”的由来,甚至可以说是东坡文化的催生地,其重要性高于赤壁。前文所述何学善在《光明日报》上发文,推断东坡及雪堂在今青砖湖东北侧和黄冈日报社印刷厂宿舍东线,而临皋亭在青砖湖南部的薅儿咀。何学善的推断基础是黄泥坂,他认为黄泥坂不是今天体育路上的黄泥坂(原名黄泥塘),其位置应该是定惠院东侧的鲢鱼巷口向南的一段路上。

陆游在1170年8月19日游东坡,他看见的是:“冈垄高下,到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显然,东坡所在的山岗,是周边的最高点。根据地图,城东有两处高地,分别位于今日黄州中学老校区和黄冈日报社。标高均在124米以上。

根据苏轼的记载,“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在东坡和临皋亭之间,有一个连接点,即为黄泥坂。东坡在北,临皋亭在南,中间是黄泥坂。找到黄泥坂,东坡、雪堂以及临皋亭的位置能够定下来。

在明弘治及其它府志的地图上,都标出了这些地名及其位置,但是中国古代的地图,没有比例尺,也没有标高,只能确定大致方位,这也是造成今日东坡遗址众说纷纭的原因之一。

在确定遗址准确位置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寻求实证,以避免史料文献中错讹带来的误导。我们查到,日本在侵华之前,曾经测量和绘制过中国大陆的地图。日本为侵华准备了60年,有些地图数据的测量和收集,甚至发生在民国之前。改朝换代向来是更改地名的高峰期,越早的地图,越能与历史保持一致。

经过联系,这张最早的现代地图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找到,并经过有关海外学术机构取得了影印件。地图上标明,这是日本参谋本部于昭和十年(1936)制版印刷,成图时间大大早于湖北省档案馆馆藏的民国三十六年(1947)制版印刷的地图。(见封二、封三)

在这张名为“南支那武昌8号”,标有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密级的地图上,明确标有定惠院、黄泥坂等地名。黄泥坂地址在定惠院之东。

定惠院在今日黄州区赤壁办事处青砖湖社区,1982年曾改名为定花院,近年又恢复为定惠院原名,而与之相邻的黄泥坂,在地图上被准确标出位置,这是一个重大发现。

黄泥坂地址的确定,其价值重大。其一,证实黄州宋城青砖湖说的真实性;其二,可以确定东坡、雪堂遗址和临皋亭遗址的准确方位。地图上所标明的黄泥坂地址与《光明日报》2010年11月4日何学善论文所推断的地址相吻合。该文所推断的东坡遗址有了更为精确和权威的佐证。

有专家指出,苏轼在书信中曾有“牢城失火,雪堂亦危”的记载,以此证实东坡及雪堂在旧城内,而不在东门外的高地上。这是对“牢城”二字的误解。宋朝有流配制度,犯罪之人刺配充军,军营的别名即为牢城。王禹偁知黄州(999-1001年),曾经修葺城垣、整备地方军队。这个时间,正是宋辽战争期间。随着宋辽澶渊之盟(公元1004年)的签订,自此北线无战事,地方上的军事准备也逐渐废弛。东坡地军营的逐渐荒废正是这个历史时期的事情。东坡地,本属于军产,也正是原黄州牢城所在地。地方上将这块地借给苏轼这位团练副使耕种,也算是内部调剂。在对东坡遗址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1965年之前,东坡地段正是原军分区教导队所在地,后废弃作他用。在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条件下,这或许不是一个千年巧合,而是一个历史习惯的顺延。

[1]黄冈市人民政府.黄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Z].2006.

[2]程民生.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J].浙江学刊,2000,(2).

K878.3

A

1003-8078(2011)04-0036-04

2011-03-07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4.10

周 刚(1969-),男,湖北浠水人,黄州东坡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 张吉兵

猜你喜欢
宋城青砖黄州
多情最是黄州月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古建筑青砖墙体修复施工技术研究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烈马
青砖茶 良心做——湖南伟仁永巨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宋城千古情
宋城演艺跨入视频社交 26亿并购六间房
杭州宋城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