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红 赵彦民 杨波 刘曙艳
近年,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作为一种心身疾病,不仅与各种生物因素相关,还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强烈而持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可使糖尿病病情加重,而糖尿病也可引起多种情绪障碍,产生多种心理问题[1]。本文采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对48例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性情感障碍抗抑郁、抗焦虑治疗观察血糖水平变化。
1.1 一般资料 2009~2011年本院内分泌科2型糖尿病(T2DM)住院患者,入选标准:均符合1999年WHO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未服用过精神药物及中药制剂;无其他内分泌、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病史及相关疾病家族史,自愿参加本研究;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50,有抑郁症状,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50,有焦虑症状。本文均已换算成标准分[2]。符合条件的48例患者入组,男18例,女30例,平均年龄(46.65±10.18)岁。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 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人,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无显著差异(P>0.05)。均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治疗组糖尿病常规治疗同时抗焦虑、抗抑郁治疗,观察4周。
1.2.2 临床心理评定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定其抑郁及焦虑指数。
1.2.3 实验室指标 测定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1.2.4 抗抑郁及抗焦虑治疗 抗抑郁剂使用盐酸帕罗西汀(赛乐特,葛兰素中美史克公司)20 mg每天早餐后口服,国产阿普唑仑0.4~0.8 mg晚睡前口服。因大多患者抑郁及焦虑并存,二者合并使用。
治疗过程中脱落6例,其中治疗组5例,原因是不能耐受帕罗西汀药物副作用、经济压力及担心服用精神药物成瘾;对照组1例,随访中脱落。最终完成观察42例,治疗组19例,对照组23例。①抑郁、焦虑评分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SDS、SAS指数均下降,治疗组SDS、SAS指数下降更明显(P<0.01)②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SDS、SAS、FBG、HbA1c水平的比较
2型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大多数患者需长期服药、严格控制饮食、定期监测血糖,容易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长期高血糖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并发症,极易产生绝望、抑郁、焦虑等负性情感。有研究发现持久的负性情绪会使患者处于应急状态而使一系列升血糖激素升高或胰岛素敏感性减弱,诱发胰岛素抵抗状态,因而影响血糖控制。
本文患者治疗前后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两组抑郁指数和焦虑指数均下降;表明控制血糖后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有一定改善;而在常规降血糖的前提下,加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后,血糖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因此,抗抑郁、抗焦虑治疗不仅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负性情绪,而且显著改善葡萄糖代谢。一方面可增强患者的信心,消除疑虑和担心,另一方面减少负性情绪导致的胰岛素抵抗,利于糖尿病症状的缓解和血糖的控制。
[1] 刘玉华,张秀薇,黄秋霞,等.人文关怀对2型糖尿病治疗性干预效果的研究.现代医院,2006,6(5):109-111.
[2] 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