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明,刘改霞
(宁县中医医院,甘肃 宁县 745200)
稳心颗粒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120例临床观察
李安明,刘改霞
(宁县中医医院,甘肃 宁县 745200)
目的 观察步长稳心颗粒对12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4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经χ2检验分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服用稳心颗粒,对照组服用胺碘酮,治疗4周(1月)后观察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变情况。结果 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稳心颗粒明显优于胺碘酮,2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心电图改善方面,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稳心颗粒可明显改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多种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关键词:快速性心律失常;稳心颗粒;临床观察
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内科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其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心慌气短、心悸头晕、胸闷气急,甚至晕厥、抽搐、猝死;也可无临床症状而仅有心电图表现。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多见于心脏病患者,也可见于健康人。目前,临床治疗方法颇多,有药物治疗(包括Ⅰ、Ⅱ、Ⅲ、Ⅳ类抗心律失常药)及非药物治疗(包括机械方法兴奋迷走神经、心脏起搏器、电复律、电除颤、电消融、射频消融、冷冻或激光消融以及手术治疗),但基层医院受基础条件限制,可以应用的方法并不多,目前仅限于口服药物治疗。现笔者就稳心颗粒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疗效进行如下研究。
病例选择和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5年公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中药新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全部入选病例符合中医心悸、辨证为气阴两虚兼心血瘀阻证,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的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心率在60次/分以上,心电示波或动态心电图表现呈各型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各型早搏、室上速、房颤等。心律失常分级:(1)过早搏动:轻度——患者无明显症状,平均每分钟早搏少于5次;中度——平均每分钟早搏少于5次,或呈二、三联律;重度——有多源性,或连续2种以上的早搏。(2)室上速或心房颤动:偶发——每月发作不超过2次,每次发作时间不超过1小时,休息后可消失;多发——每月发作超过2次,每次发作时间超过1小时,不超过24小时,或需药物控制;频发——每日发作多次或每周发作1次以上,每次发作超过24小时,必须由药物控制。
1.1.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1]。中医辨证属于气阴两虚兼心血瘀阻证。主证:心悸怔忡、惊慌不安、不能自主。次证:气短乏力、神倦懒言、胸闷、汗出、失眠、烦躁。脉象:促、结、代、数、疾。舌象:舌暗红,苔腻或黄。
1.1.3 病例纳入标准(1)临床明确诊断为各类早搏、房颤、心动过速,心功能Ⅱ~Ⅳ级的患者;(2)同时符合上述中医辨症属气阴两虚兼心血瘀阻证诊断标准者。
1.1.4 病例排除标准(1)年龄不满18岁或超过70岁者,妊娠期妇女,过敏体质者;(2)合并脑血管、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及精神病患者;(3)各类缓慢性心律失常者;(4)未满规定观察期而中断治疗,无法判断疗效,不按规定用药而影响疗效或对本类药物过敏者。
根据症状、体征、心电监护及动态心电图等检查,选择我院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符合临床心律失常诊断标准[2]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24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20例),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40~68岁,平均58.7岁;早搏78例,房颤37例,室上速5例。对照组(120例),其中男63例,女57例;年龄38~69岁,平均59.3岁;早搏67例,房颤50例,室上速3例。2组年龄、性别、症状及心律失常类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组患者均无低血压、发热、严重感染及其他明显并发症。
2组患者均接受抗凝、调脂、营养心肌的常规治疗,缺氧明显者吸氧。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服用稳心颗粒,每日3次,每次1包(9g);对照组服用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3],每天1次,每次0.2g,4周为一疗程。
每用药一周时观察患者症状缓解程度,心律失常发作次数与舌象、脉象变化,查动态心电图或心电示波监护观察30分钟。完成一个疗程用药后汇总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及心功能改善情况。
采用χ2检验。
参考卫生部公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痊愈:症状全部消失,心电示波或动态心电图恢复正常。显效:心悸症状消失,心电示波观察或动态心电图明显改善;早搏消失,室上速或房颤发作基本控制或由频发转为偶发。有效:心悸症状大部分消失,心电示波观察或动态心电图有所改善;早搏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室上速或房颤发作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持续时间较治疗前缩短50%以上。无效:心悸症状和心电示波观察或动态心电图无变化或加重。
全部观察病例的治疗结果见表1、表2。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2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心电图改善方面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2 2组心电图改善比较
本病属中医学心悸范畴,如《医学正传·怔忡惊悸健忘证》云:“夫所谓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临床表现有心悸、气短、胸闷、疲乏,舌暗红、苔腻或黄,脉促、结、代、数、疾等气阴两虚,心脉瘀阻之象。
稳心颗粒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五味中药组成。《内经》说:“食之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故心脉气血不足者,治当重调脾胃,以补益为主,脾充胃实,则气血生化有源。方中党参甘平入脾经,功同人参,能补中益气,安精神,止惊悸,而其药力较人参柔和,润而不燥,故选为君药。黄精甘平,补脾气而润心肺,辅助党参,益气以升血,故为臣药,气虚血少,心脉不充,运行必然不畅,多由滞而成瘀,故虚中多夹瘀血。三七甘而微苦性温,行瘀止血定痛,而兼有补益之力,琥珀甘平,活血化瘀兼平肝安神之效,故用三七、琥珀为佐药。气血不足而血瘀,气必随之而滞,故再以甘松为甘温,开郁散滞,疏理肝脾之气,气行则血行,更兼使君臣药补而不滞,故用作使药。全方具有益气养阴、定悸复脉、活血化瘀之功效,对气阴两虚兼心脉瘀阻所致的心悸不宁、气短乏力、头晕心烦、胸闷胸痛等症状疗效显著。现代研究显示,稳心颗粒能够调节心脏多离子通道(钠钙钾),兼有Ⅰ、Ⅲ、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由于它是植物药,临床应用的优势潜力颇大,不仅服用方便,而且毒副作用小,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早搏、房颤、窦性心动过速等快速性心律失常。
通过对稳心颗粒与广谱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的临床症状与心电图检查指标的观察,发现两者心电图改变有显著性差异,临床症状改善有极显著性差异,稳心颗粒明显优于胺碘酮,且稳心颗粒为中药制剂,相对禁忌证少,毒副作用小,临床适用范围更广,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1]姚乃礼,朱建贵,高荣林.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9):769~774.
R541.7
B
1671-1246(2011)07-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