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爱霞 邹子健 符一男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研究
马爱霞 邹子健 符一男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是我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结晶,为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防病治病做出过巨大贡献。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中药产业在国家中药现代化政策的推动下不断前进,在整个医药产业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当前我国正值新一轮医药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本文全面回顾了国家中药产业现代化战略实施以来中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并通过对近十年来中药产业发展情况的相关财经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中药产业是医药行业中一项具有比较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外本文还从产业链的角度指出了中药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中药产业现代化;中医药;新医改;实证分析
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国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经过几千年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发展,中医药形成了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复方配伍为特色的理论体系,再加上我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这使得中药产业成为我国少数具有先发比较优势的制造产业之一[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我国的中药产业也从改革开放时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模式发展成为当前具备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化产业体系。这其中的功劳自然离不开国家产业政策的向导。1996年,国家科技部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开展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该研究以“中药科技产业”为切入点,从此拉开了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序幕。之后十多年的时间里,有关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接连出台,对中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前正值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后文简称“新医改”)的关键时期,在2009年初公布的新医改方案中也特别提到了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因此,了解和掌握前一阶段中药产业的发展情况十分必要,有助于我们认清形势、找准方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建设。
1996年,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实现中药与中药生产现代化”的目标,至此“中药现代化”一词由国家主管部门正式提出,中药现代化也由此上升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高度。原国家科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6年开展的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又明确提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同时针对如何有效地实施该行动计划清楚规定了四大对策:研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中药;建立我国中药研究开发体系;形成我国科技先导型中药产业;推动我国中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2]。自从该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中药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1997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 同时提出“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1999年3月,国家科技部又出台了“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实施方案。此方案在1996年提出的四大对策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从四个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优良中药材品种的现代化、国际化示范研究;建立中药系列标准规范的研究;中药现代化基础研究。此后,全国各省、市相继出台并成立了相应的“中药现代科技产业”发展实施规划和基地。
2002年,原国家经贸委曾组织制定并印发了《中药行业“十五”规划》,其中制定的5个产业发展的重点,即建立与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推进中药材生产产业化进程;改进中药饮片管理,提高饮片质量;加大创新力度,促进中成药工业发展;并计划投入64亿元实施“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项目。这充分体现出国家对中药现代化的大力支持。同年的11月1日,国务院又转发了科技部等八部委《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具体部署了二十世纪初中药现代化的6项主要任务,形成了在政府领导下,国家、地方、企业多渠道投入,产业、高校、科研紧密结合,多学科交叉渗透,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局面。
2003年,我国政府颁布并开始实施了第一部专门的中医药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它将多年来党和国家对中医药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国家行政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党的中医药政策做了全面高度的概括,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为进一步巩固中药现代化发展成果,2007年3月21日,国家科技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6部委联合发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这是继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后,又一事关中医药创新发展全局的纲领性文件。
2009年随着新医改方案的推出,我国将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定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提出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作用;同年5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投入,落实政府对中医医疗机构的倾斜政策,积极发展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这无疑有对我国中医药产业的稳步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上述简要列举了中药产业现代化战略实施以来的主要政策措施,这势必对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具体实施效果如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实证分析来得以验证。
中药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从事中药的生产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个人、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总和。从广义来讲,中药产业应该包括由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以及中药知识产业等组成的一整条产业链。中药产业现代化进程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科技等方面都将产生影响[3]。由于中药工业是中药现代化产业的主体构成部分,再加上诸如中药农业等其他产业链环节的统计数据可及性差,因此本文主要选取了中药工业的相关财经指标来进行实证分析,以期能够代表性地反映整个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
表1 中药工业及医药工业总产值情况(单位:亿元)
表2 中药工业及医药工业销售产值情况(单位:亿元)
表3 中药工业及医药工业资本保值增值率比较
表4 医药行业重点子产业资产负债率情况
我国的中药工业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便开始制定并实施了药品质量管理规范(GMP),对传统中药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一批中药企业的生产质量管理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制药先进水平。目前我国中药工业已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规模相当的产业体系。经过十多年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的中药产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中药工业得到长足进步。
自中药产业现代化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中药工业发展情况逐年向好。2007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704亿元,销售额1637亿元,实现利税279.3亿元[1]。到2009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2524亿元,销售额2399亿元,实现利税410.7亿元。当年的中药工业产值已占医药产业工业产值(10076亿元)的25.0%。相比中药现代化战略实施前,中药工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179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524亿元,增长了近14.1倍(见表1);中药工业销售情况也逐年看好,工业销售产值从1995年的159.8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2399亿元,增长了15.01倍(见表2)。
医药行业是世界公认的永不衰弱的朝阳产业,而中药产业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中药产业经过十几年现代化的发展,在整个医药工业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首先,从工业产值的增长率来看,1995年到2009年的十年间,中药工业的产值增长率为811.2%,而医药工业为716.5%。中药工业明显高出医药工业约95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了中药工业在医药产业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其次,从销售产值方面看,实施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以来(1995年到2009年期间),中药工业销售产值增长了15.01倍,而整个医药工业销售产值的增幅仅为9.58倍。另外,从医药工业内部分析,中药工业销售产值占医药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15.98%发展到2009年的25.05%,增长近了10个百分点,远高于医药工业总体水平。中药工业已成为除化学药品工业之外的又一医药工业支柱产业,从而保证了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对医药产品的需要。
最后,从中药工业的产销率来看。1997年中药工业大约落后医药工业总体水平3.2个百分点,而后十年间,中药工业的产销率稳中有升,与医药工业总体差距不断缩小,2009年中药工业的产销率更首次超过医药工业总体水平,这说明中药现代化十年来,中药工业生产和销售的衔接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产品更符合人民现实需求。
总的来说,中药产业在医药产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17.9%上升到了2009年的25.05%。
近十年来,中药行业处于较为平稳增长的发展状态,又由于国家不断加大中药现代化、产业化的投资力度,推动中药现代化工程建设,为中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近年来,投资者投入的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表现均优于医药工业。
从资本保值增值率来看(见表3),1998年到2009年,除2001年、2003年、2008年和2009年外,中药工业的资本保值增值率均高于医药工业。而进一步分析2003年中药工业低于医药工业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则是由于2002年中药工业在“非典”影响下取得突破性发展的正常回落,2008年以后相对于化学制药工业的蓬勃发展,中药工业的发展呈稳步发展的状态。
另外,中药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与日俱增。实施中药现代化战略以来,中药工业产业占全国同期GDP的比重也逐年上升,由1995年的0.294%,上升到2007年的0.741%,说明中药工业在GDP中的比重虽然较小,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却是逐年上升的。当然,这还只是中药制造工业的统计数据,算上整个中药产业链对经济的贡献将远不止这些。
通过上述经济类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药产业现代化政策实施十多年来,中药工业总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且超过了整体医药行业的发展水平,成为医药行业中一个日益重要的子行业。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下列财务指标来考察中药产业整体营运能力。
见表4。
1997~2009年间的数据显示(见表4),中药工业的资产负债率小于行业平均水平,偿债有较大保障,较之化学制药业,就更能显示其在长期偿债能力方面的优势。就中药工业内部而言,资产负债率随时间变化略有上升,表明中药行业举债适度增加,利用债权人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有所提高,行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表5 医药制造业资产状况(亿元)
表6 中药工业与医药工业产值利税率
表7 医药制造业成本费用利润率
1997年中药工业总资产占整个医药工业资产总额的24.12%(501/2077),2009年上升到25.82%(2564/9929),中药工业的资产占医药工业的比重不断升高,详情见下表。见表5。
从中药现代化战略实施之初,中药工业的产值利税率就远高于医药工业的总体水平(1997年中药工业利税率高于医药工业6.23个百分点),近年来,二者的差距有所缩小,2007年中药工业利税率仅领先1.66个百分点,而且2009年中药工业利税率落后医药工业2.07个百分点。特别需要引起关注的是2001~2006年,中药工业的利税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7和2008年虽然有回升,但和历史最好水平(2001年19.7%)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反观医药工业,2001~2009年,这一水平虽也有所下滑,但总体下滑幅度不大。这说明,近年来各项工业原料、能源价格所导致的成本增高对中药工业可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见表6。
2005年医药制造业、中药工业、化学药品制剂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均有所下降。但是,从整个历史趋势看,中药工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均高于医药制造业平均水平及化学药品工业,表明中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耗费所取得的收益高于同期医药制造业、中药工业相同耗费取得的收益,反映了中药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较高,同时也反映中成药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较高。另外,中药工业的成本费用率从1997年的11.29%上升到2009年12.88%,足见在中药现代化政策下,中成药企业的增收节支、增产节约效益有所提高,企业获利能力加强。见表7。
透过上述两大类指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中药现代化产业政策的推动下,中药工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中药产业已成为医药行业中一项具有比较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我们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药工业的现代化发展还只是中药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还应全面包括中药农业、中药商业以及中药知识产业等其他各个方面。中药产业现代化战略实施以来,这些方面确实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业内人士的重视。
中药农业位于中药产业的源头,它的发展决定着中药材质量的优劣、产量的高低,不仅事关中药产业的整体效益,而且符合我国“三农经济”的长远发展。
当前我国中药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品种、土地两大方面。品种问题体现在多数人工种植的中药材没有良种,药材种源不纯较为普遍,难以适应大面积规范化生产的需要。随着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也会有所增加,抗病虫品种选育尤为重要,但这方面工作当前基本属于空白;土地问题则反映为土地污染和流失严重,药材生产面积大量减少,利用效率低、治理能力差,评价与动态监测工作也尚未开展。
近年来,中药工业作为中药产业的主体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我国中药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一是中药工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创新产品是困扰国内中药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难题。由于开发新产品,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国内中药界科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就无法保证不断推出能够进入国际药品市场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创新性产品。
我国目前对中药的研究开发以改良古方、验方、复合制剂为多,科技含量不高。多年来市场上流通的绝大多数也是低水平重复生产的药品,难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发达国家虽然对于中药复方的研究和应用较中国落后,但在单味药的有效成分研究方面领先于我国。此外,由于工艺落后,剂型单一,我国的中药产品在形式上难以被国际社会接受。
二是中药质量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控制方法和手段较落后。质量标准不够完善,造成产品质量还不稳定,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同时,中药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问题的研究、标准的制定、方法手段的控制均落后于国际水平,如中药材种植方面重金属、农药残留的控制较晚,使得医药企业不能从根本上很好地解决中药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问题,因而我国中药质量一直难以得到国外广泛肯定[4]。
中药商业方面的问题体现在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两个方面。在国内贸易中,还没有充分重视开拓基地药材下游市场,各地药材基地建设的业主在实施基地建设时,往往对买方市场的品种需求信息缺乏了解、不注重后续下游市场的开拓(也缺乏开拓的能力),在药材销售上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难以保证基地的经济效益。此外,供求结构矛盾突出。消费者与生产者提供的产品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如一般普通药品供应量大于高质量、多品种、新药品的供应量,所以,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国际贸易方面,虽然我国中药产业在生产要素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比较优势,中药产业国际化步伐加快,发展潜力巨大,然而中药出口也存在挑战,综合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中成药甚至出现了相对出口劣势,这导致我国中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优势削弱[5]。
尽管随着《专利法》、《商标法》和《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的实施,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经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但由于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较晚,还不够完善,我国中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仍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和专利申请知识和技巧缺乏两个方面[6]。
通过对近年来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情况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中药产业在政策的推动下发展成效显著,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整个产业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前正值新医改推行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推动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根据中药工业的各项经济指标来看,中药产业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中药产业是一门资源消耗型产业,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因此,政府在进一步加大中药产业投入力度的时候,应从产业链的源头出发加强对中药资源的控制,加大对中药农业的开发力度。这不仅有利于保障整个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带动“三农经济”发展也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中药产业的发展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做文章。从质的方面要求来看,需要总结我国近年来实施GAP标准措施以来的经验,尽力保证种类重要的中药材质量的一致性与恒定性,从源头保证我国中药产品质量的稳定,这有助于我国相关中药标准的建立实施和中药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量的方面考虑,要保证其利用量等于或小于中药资源的再生量,控制好现有存量,在保证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实现最大的持续利用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另外,加强中药资源保护也十分重要。一方面呼吁建立国家重点中药资源自然保护区。如在青藏高原建立羌活、虫草、水母雪莲、中宁枸杞等藏药材资源自然保护区,保护药材物种及药材;在吉林长白山建立人参、党参、黄芪等北药动植物资源自然保护区等;此外还可以根据地区特点建立丰富的壮、瑶、侗、仫佬、苗等民族药自然保护区。
另一方面,应建立珍稀濒危药用物种及资源蕴藏量的预警系统。对市场需求大、资源相对不足、资源稀少的物种及国家保护物种进行监测,重点监测中药资源开发破坏区和保护区,监测资源分布范围、生境、繁殖方式、种群结构、资源消长、市场需求、价格变化和保护状况等,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只有把握住了产业链的源头,才能保障整条中药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中医药是老祖宗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国医药卫生体制的构建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就中医药产品而言,因其治疗部分疾病在效果上不但和化学药品不相上下,且其治疗费用显著降低(见表8),因此,充分利用中医药将有利于降低社会的医药卫生开支,提高医药保障水平。
当前,新医改中推行的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就是落实中西药并重的原则,鼓励中药的应用的制度体现。在我国2009版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中含盖了102种中成药并首次纳入了国家标准的中药饮片。
此外,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国家也积极争取鼓励和引导使用中医药的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明确提出,统筹补偿方案要重点提高在基层使用中医药有关费用的补偿比例,引导农民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09版)中含中成药987个,中药饮片也纳入其中,中药增加比例超过了西药。这些政策应进一步得到加强和落实,这将带动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构建我国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见表8。
表8 部分病症植物药与化学药治疗费用比较(单位:美元)
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是鼓励中药创新、提高现代中药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首先应努力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环境,可在业内发出尊重知识,保护知识产权的号召,政府或者社会组织发挥引导作用;其次,为中药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可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合理合法的技术壁垒,还可以通过引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保密措施,有效保护研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权益;最后,中药企业自身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做好专利、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保护,积极申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努力提高中药产品的信誉和认知度。
虽然中药产业近年来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然而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对中医药的质疑,质疑者虽然是个别人,但经媒体和舆论的放大,社会影响却是广泛的。质疑之声使得全社会直面中医西化、中医理论创新不足、中医药服务能力弱化等严峻的现实,也让中医药界深刻反思自身。受困扰的不仅仅是中医药界,也影响到中医药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无形中给中医药事业巨大压力。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或纲要虽然从国家和战略的高度向世人展示了巨幅宏伟蓝图,但没有形成全社会人民的广泛共识。
由于我国中医药行业与中华民族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因此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可以说是由中华民族催生了中医药行业,而中医行业则保佑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兴旺。由此可以说,振兴中医药行业是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的信任与帮助的。
因此,需要通过相关的宣传培育出对中医药市场的热情,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种全社会的“热爱中药、广泛使用中药”的宽容文化氛围缺失,对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影响是根本的。因为政府采取一切努力与措施,发展中药产业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让全社会热爱中药、真正接受中药,如果医生与群众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中药、抛弃中药,那么中药产业现代化将毫无意义可言了。
为此,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舆论的手段,通过对中医药文化的广泛普及工作,既重新建立中华民族对中医药的信任、也让中医药行业重拾自信。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使我国传统中医药行业永葆青春,更好地为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服务。
总的来讲,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成效是显著的、成绩是客观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理论,以科技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保障,充分利用中药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中医药市场氛围、逐步实现中药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
实现现代化和全球化是科学多元化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的健康需求。相信我们在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通过努力创造和谐的中医药发展环境,坚持继承和创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医理论将会更加严密、中医诊疗更加科学、中药制剂更加符合现代需求;中医药在更多的国家获得合法的地位,融入到主流科学中,中医药教育也会更多的融进主流教育领域;中医药将被世界上更多的人作为科学而广泛接受;中医药产业也会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1]郭冬梅.我国制药产业技术进步战略的区别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4,15(12):711-713.
[2]甘师俊,李振吉,邹健强.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北京:1998.
[3]马爱霞,邹子健,邹健强,等.浅谈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评价内涵[J].中国药房,2009,20(6):1361-1364.
[4]冯国忠,唐慧鑫,马爱霞.我国中药出口形式及对策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11):55.
[5]马爱霞,邹子健.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9(6):34.
[6]杨智,朱晓新.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实施情况调查[R].2007.
R28
A
1671-8194(2011)33-0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