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8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肌力改善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1-08-29 07:34:22植昌嘉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33期
关键词:合谷人民卫生出版社脑血管病

植昌嘉

(广东省韶关市中医院康复科,广东 韶关 512026)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也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临床常见病的并发症之一。现代医学多采用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及神经保护剂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能减少本病的致残率。而恢复期的康复治疗是至关重要的。针灸及中医药治疗能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减轻后遗症,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1-4]。笔者在十几年的临床工作中,接诊了近千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积累了西医基础治疗结合针灸辩证取穴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为进一步论证中医药及针灸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疗效,笔者对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本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西医基础治疗结合针灸辨证取穴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肌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80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年龄45~89岁,平均59.5岁;病程平均3.75个月。其中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56.25岁;病程平均3.75个月。针灸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平均60.75岁;病程平均4.05月。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头颅CT相结合。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及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疗要点》。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中风”的辨证治疗及1994年国家科委攻关项目85-919-02-01通过的《中风病的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

1.4 纳入标准

2011年3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在我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恢复期。

1.5 疗效标准

5级:力量正常,记5分;4级:能够对抗中等负荷,记4分;3级:能对抗重力完成运动,记3分;2级:不能对抗重力,记2分;1级:仅有肌肉收缩,可能只能被触及,记1分;0级:无任何运动,记0分。

1.6 治疗方法

对照组治疗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在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改善脑循环,吡拉西坦改善脑代谢,阿司匹林肠溶片(拜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4周。

针灸治疗组在上述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取穴。主穴主要有:内关、水沟、三阴交等。辅穴:极泉、尺泽、委中。脱证:关元、气海、加灸神阙;闭证:人中、合谷、太冲、十二井穴等。中经络主要取阳经及督脉之穴以祛痰熄风、益气活血。头部:百会、四神聪、通天、风府;椎-基底A供血不足加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上肢:肩髃、曲池、外关、手指握固加合谷透三间;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口角歪斜:地仓、颊车。语言障碍:廉泉、通里、照海、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辨证取穴:风痰阻络型加太冲、丰隆、太溪等。对痰热腑实型加大椎、合谷、太冲、十宣点刺放血等穴。对阴虚风动型加太溪、肝俞、肾俞等穴。对气虚血瘀型加取膻中、膈俞、血海、三阴交、内关等。

1.7 统计学处理方法

统计两组治疗前后肌力分值及治疗前后肌力的差值(治疗后分值—治疗前分值),采用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见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力差值,结果见表2。

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s)

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s)

组别 例数 年龄 (岁) 性别 (男:女) 病程 (月)对照组 40 56.25±10.75 22:18 3.75±0.68针灸治疗组 40 60.75±12.50 24:16 4.05±0.8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力差值比较

两组治疗前肌力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92);治疗后肌力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9);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力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

3 讨 论

研究显示脑血管病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脑血管病世界平均发病率约为200 /10万/年,我国每年有200多万人发生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占总脑血管病病人总数的60%~70%。该病是致残率很高的疾病。据统计,在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

近些年来,国内多项研究表明针灸康复及中医药治疗本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致残率,减轻社会分担。因此笔者认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灸辩证取穴治疗本病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意义。根据多年的针灸临床辨取穴治疗经验,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制定了辩证取穴的主穴及配穴。

风病多犯阳经,阳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取三阳经穴,以阳明为主治关键,督脉痹阻是中风病发病后的经络学基础,在临床治疗上,疏通督脉可醒脑开窍,促进脑髓修复,任脉为阴脉之海。肾主精,精生髓,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可促进大脑生理功能的恢复。泻人中、合谷、太冲,具有开闭泄热、醒脑开窍之功,劳宫清心泻热,泻太冲降肝经逆气以平熄肝阳。三阴交、太溪、肾俞补肾;丰隆、足三里健脾化痰;膻中、膈俞、气海、三阴交补气血而活血化瘀滞。廉泉为疏通局部经气;通里、照海为肾经之穴,三穴合用可治语言功能之障碍。地仓、颊车为近局部取穴,合谷、内庭、太冲以调阳明厥阴之经气,共奏疏通气血、调和经脉之效。上穴随证加减配伍按辨证施法取穴[5-7]。

从统计结果来看,针灸治疗组在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肌力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组。上述的研究结果表明结合针灸辩证本病能有效改善其肌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能节省医疗资源,减轻社会负担。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6):376-381.

[2]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 (2):146.

[3]方兴德.针灸辨证分型治疗中风 120 例[J].中医杂志,2010,50(S1):218-219.

[4]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01):55-56.

[6]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7]邓根飞.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肩手综合征52例[J].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10):89-91.

猜你喜欢
合谷人民卫生出版社脑血管病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掐合谷穴能缓解视疲劳
中老年保健(2017年8期)2017-03-23 19:11:27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中外医疗(2015年16期)2016-01-04 06:51:50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哈尔滨医药(2015年5期)2015-12-01 03:58:09
合谷穴
人人健康(2015年17期)2015-09-09 16:12:39
益气祛瘀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