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华
(西安工业大学 外语系,陕西 西安 710032)
英语聚集型和汉语流散型①
张静华
(西安工业大学 外语系,陕西 西安 710032)
英语词以单纯词和派生词为核心,语义聚集强;汉语词以复合词为核心,语义流散发展。英语句以主谓聚集其他成分,句式呈聚集型;汉语句以意相连,句式呈流散型。英语篇以主题句聚集其他细节;汉语篇曲折、含蓄地阐述主题,思想流散。
聚集;流散;对比
英汉语言的对比有明显的实用价值。把握语言的内在机制和规律,对比语言本质的差异,很容易直接应用于具体的操作领域如翻译、语言研究、语言教学中。目前英汉对比取得了突出成绩,从微观走向宏观,寻求英汉语言、心理、文化的异同。连淑能最早提炼英汉十个显著的表达特征差异,如“综合语与分析语”、“聚集与流散”、“形合与意合”、“繁复与简短”、“物称与人称”等,并逐一举例进行对比分析。[1]这十个特征差异能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语言的结构与本质。本文就“聚集与流散”问题进行探讨,强调聚集与流散不仅涉及到句式,而且贯穿词、句、篇每一层次。下面就“聚集与流散”涉及到的词、句、篇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与说明。
词汇分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合成词又包含派生词和复合词。英语基本词汇大多数是简单词或单纯词,使用频率很高[2];而且英语是音素、拼音文字,词形重抽象,任意性较强,象似性较弱,聚集语义概念复杂而灵活。“汉语单音节单纯词在现代汉语词汇中仅占16.7%,加上双音节和多音节单纯词,汉语中所有的单纯词也只占总数的20%左右。”[3](P81)汉语单纯词数量有限,同时汉字由图画文字发展而来,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以形表意的原型,音形义一体的特征限制了单纯词聚集复杂概念。例如,表达人类行为的“说”、“笑”、“看”、“走”这类动词前需加上修饰说明成分:“说”,“大声说”、“低声说”、“结结巴巴地说”、“气喘吁吁地说”;“笑”,“哈哈大笑”、“微笑”、“眉开眼笑”、“露齿一笑”;“看”,“目不转睛地看”、“偷偷看”;“走”,“吃力地走”、“拖着脚走”等。英语在表达这些意义时仅用一个词即可,如,“exclaim”,“whisper”,“stammer”,“gasp”,“chortle”,“smile”,“beam”,“grin”,“stare”,“peep”,“trudge”,“shuffle”。
另外,就合成词而言,“加缀法是英语构词法的灵魂和核心,词素、词干、词缀(构词词缀和构形词缀)是最重要的内容”[4](P95)。从形式上讲,英语词根聚集丰富的可前可后的词缀,呈现辐射扩散样态;从内容上讲,词化程度很高,能聚集复杂概念即往往需用一个短语或句子来表达语义概念。“汉语词缀数量不多,最多不超过100个”,“英语中许多通过派生词表达的意思……汉语往往是用短语或复合词来表示”[5](P178)。例如acceptability(people can accept it),access(people have opportunity to use),汉语没有词汇对应,需要根据语境用短语流散表达。汉语构词模式主要是复合法[6],从形式上讲呈现平面扩展的流散样态,从内容上讲聚集复杂的概念不如英文。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蔡基刚的研究[5],由于英语隐晦复合词、非句法复合词、比喻性复合词比例较大,英语复合词规约性高、结合度紧密,因此,英语复合词较之汉语复合词更容易聚集语义概念。
Randolph Quirk把英语句型(clause type)划分为7个基本句型:SV,SVC,SVO,SVOO,SVOC,SVA,SVOA[7](P343)。魏志成把英语基本句型划分成5个,把SVA和SVOA归入SVC和SVOC中,英语状语是可供选择的部分,而不是一个强制性的、必需的成分,它可以相对灵活地处在5个基本句型中。[8](P249)无论是7个还是5个基本句型,英语句子都以主、谓为主轴,利用关系词、介词、分词等聚集其他宾、补、状等成分,呈现空间的聚集型或辐射型样态。正如申小龙谈到的“英语句子往往以形统神,以丰满的形态变化制约句子的格局,规定句界,组合程式严谨规范,是一种以限定动词为核心,控制各种关系的空间树形构造。”[9](P57)
“关于汉语句型的理解,目前的情况是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局面。具体表现为:术语模糊、标准过多、层次不清、规律不明等,一句话,汉语句型的科学体系尚在被认识过程之中。”[8]周志培指出汉语语法有待自立体系,不能仿照西方语法体系用主谓两分来概括。[10](P98)申小龙、李中林、潘文国等对汉语篇中的句子进行调查也指出,以主谓结构分析句子基本形式没有意义。与英语句子聚集结构有别,汉语句子以“意尽为界”,以意相连,以主谓结构分析,有时存在着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在表达复杂概念思想时,通常按照或时间或逻辑或思维层层展开,呈现流散型结构。如:
(1)This inclination for math and science is partly explained by the fact that Asian-A-merican students who began their educations abroad arrived in the US with a solid grounding in math but little or no knowledge of English.(《21世纪研究生英语》(第二册)Unit 4 The New Whiz Kids)
译文:亚裔美国学生在国外开始接受教育,来到美国虽对英语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但却有很扎实的数学功底,这是他们在数学和科学方面有所特长的原因之一。
例(1)中英语句子呈现以主轴聚焦的“聚集型”,见图1。主谓This inclination for math and science is partly explained通过节点介词by,关系词that,who以及介词with聚集各层次。具体而言,主谓主轴聚集了三分支:第一分支,by the fact;第二分支,(that)Asian-American students arrived in the US with a solid grounding in math but little or no knowledge of English;第三分支,(who)Asian-A-merican students began their educations abroad.汉语表达意义是先因后果,先条件后事实,而不是根据形态层次把语义概念平面展开。上面的汉语译文按照第三分支、第二分支、第一分支平面铺排,呈“流散型”。
Figure 1 Exemplification of English sentence's compactness图1 英语句聚集举例分析
就议论文、说明文而言,英语篇章非常强调主题句(文章主题句、段落主题句),很多文章以主题句为纲,即提出要说明的思想、观点,接着引出具体阐述的要点或方面,按照时间或前或后、重要性或递减或递增等逻辑顺序层层展开,语义层次结构清晰。因此,英语篇章或段落往往以主题句聚集具体细节,属于聚集型结构。例如《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第二单元Text C Courtesy:Key to a Happier World一文,文章主题句Good manners are key to a happier world聚集了三个支撑观点,支撑观点内部继续呈现了下一层级的细节,文章总体结构分析见图2。
汉语没有主题句的概念。“它没有明确的段落中心思想句。它虽然也对一个意思(有时是数个意思)进行阐述,但这种阐述是顺着思想的自然发展,如流水或螺旋向前运动的。”[3]蔡基刚指出,汉语文章有讲究曲折起伏和断续离合两个特点,并以鲁迅的《拿来主义》说明了汉语的曲折含蓄结构,直接指出中国学生英语作文倾向于曲折结构,间接而非直接地论证主题思想。汉语有时表现出很大的思想随意性,可以容纳作者突发的思想观点;有时也能读到类似英语的段落主题句,但往往以曲折、含蓄的方式道出主题,作者意识不强,比例不是很高。因此,汉语篇章或段落表现出流散型思维方式。
Figure 2 Exemplification of English discourse's compactness图2 英语篇聚集举例分析
以上对英汉语言的宏观对比是一种尝试,从英汉语词法、句法、篇章三个方面来探讨,通过三个层面的对比分析,总结出英语的“聚集型”和汉语的“流散型”。不可否认,“聚集型”和“流散型”是相对而言的,英汉语存在差异的同时还有共性值得探讨。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汪榕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蔡基刚.英汉写作修辞对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蔡基刚.英汉词汇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6]董秀芳.汉语词缀的性质与汉语词法特点[J].汉语学习,2005(6).
[7]Randolph Quirk.The Use of English[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72.
[8]魏志成.英汉语比较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9]申小龙.汉语句型研究[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
[10]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H04
A
1673-1395(2011)07-0111-03
2011-04-06
张静华(1979—),女,四川成都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汉对比与翻译、跨文化交际研究。
① 本文属西安工业大学校长基金项目(XAGDXJJ0833)产出论文。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