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西北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3)
课程性质及需求分析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设计
王 萍
(西北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3)
大学英语两年四学期课程设计方案除传统课型外,开设了针对学生需求,强化课程人文性特征的多门课程,课程形式上集中指导学习与合作式自主学习相辅相成,考评方式上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大学英语;课程性质;需求分析;课程设计
语言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掌握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传递知识和交流文化。然而,由于受到西方实用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观点的影响,大学英语课程过度强调工具性,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其作为思想和文化载体的本质,导致大学英语课程缺乏文化内涵,缺乏吸引力。
西北政法大学大学英语教研室共有48位教师,承担着136个行政班的英语教学任务,平均周工作量约为17课时,远远超出了规定工作量。该校共有15个院系24个专业,不同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很大,同一自然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水平差异巨大导致教师教学组织难度很大。
该校英语开设精读和听说两门课程,每周每班4学时精读、2学时听力。精读主要训练读写译的能力,听说课针对听说技能。但在实际教学中,精读课过多关注阅读技能的训练,写作和翻译能力的训练实际上被搁置或只是作为点缀。“精读+听说”的课程设置与《课程要求》提出的兼顾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必修加选修的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通过问卷了解本校学习者英语学习需求。调查问卷由学生个人信息和学习目标(十个常见的英语学习目的,要求调查对象从五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自己情况的一个)两部分构成。在对问卷数据分析后,我们发现学习者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需求很强烈,有超过70%的同学在“提高英语听说能力”上选择了“很同意/同意”。但西北政法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与学习者需求及《课程要求》有很大差异。该校每班每周4节精读2节听说,在课时数量上听说少于精读,听说课缺乏有效的口语训练,所以笔者认为,应该专门设置英语听说技能训练课,并通过增加课时、增加师资投入来满足学习者“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需求。近七成的调查者认为通过大学CET-4是英语学习的头等大事,然而本校一、二年级的大学英语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都围绕教材进行,未涉及四、六级辅导。课程设置与学习者需求的脱节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没有兴趣,为了备考CET-4/6而逃课,复习和备考缺乏指导,所以可在第三学期开设针对CET-4/6课程以帮助学生取得满意的成绩。此外,学习者迫切希望通过英语这门语言打开通往西方社会与文化的大门,故在第四学期可开设各种选修课或专题讲座(如跨文化交际、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流行音乐等)来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在了解该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学习者学习需求等一系列工作基础上,本文设计了针对西北政法大学的两年四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方案,具体见表1。
表1 西北政法大学大学英语两学年四学期课程设计方案
第一学期以语言基本功强化、学习策略培训及听说训练为主。
近年我国高考取消了对英语听说能力的测试,高考指挥棒的作用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发音不准,语调不好,自信心缺乏,这已经成了学习者听说能力提高的主要障碍。因此第一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中重点强调了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包括英文书写强化、语音语调纠正、语感培养等)必修课,每周两学时,期末通过提交录音作业、进行英文朗诵以及英文书法比赛等形式考核,考核合格获一学分。
从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缺乏学习策略的指导,多数同学的英语学习处于盲目、无规律、被动的状态,远未达到有意识的自觉学习,所以学习策略的培训与习得应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鉴于策略学习的特殊性,考核采取学习者自评报告及师生、生生互评的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方法。
视听说课程的设计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立体化全方位地对学习者英语听说能力进行训练,每周两课时,必修课,两学分。考核形式为闭卷听力考试和面对面的口语测试相结合。
第二学期课程设计以培养和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同时兼顾四级专题训练,设计了每周四学时的综合英语必修课,旨在训练英文阅读、写作、翻译技能并巩固听说,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拓展视野深入了解英美文化,同时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第二学期还开设了必修课“基于校园网的自主学习”,学习者每次学习的内容、时间、成绩校园网自主学习系统都有详细的记录,期末据此进行考评,考评合格获得一学分。
西北政法大学规定学生二年级才可报考四级,所以通过四六级并力争取得好成绩就成了学生第二学年的头等大事,因此本学期设置了四级专题训练,希望通过专项训练和实战模拟帮助学生在四六级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第四学期的课程以选修课为主,结合本校实际开设跨文化交际、英文写作、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流行音乐、雅思/托福/考研英语、法律英语、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实用口语等课程。课程考核形式依据内容的不同采取学习报告、专题论文等形式。基于校园网的自主学习依然进行,从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改为教师网上管理下的学习者自主学习,必修课,一学分,考评方式为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测试。
本研究提出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学习者需求,针对性地将语言基本功训练和CET-4/6专题训练纳入课程设置。鉴于大学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课程性质,在传统的“精读+听说”的基础上开设了众多的选修课以强化大学英语人文性课程性质;在形式上既有合作式的自主学习也有集中的指导性学习;考评方式上闭卷考试、书法竞赛、朗诵比赛等终结性评价和档案袋、学习报告的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1]陈宝翠.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专业化构想[J].辽宁教育研究,2007(7).
G642.3
A
1673-1395(2011)07-0131-02
2011-04-11
王萍(1974—),女,陕西礼泉人,讲师,主要从事课程理论与外语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