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省水利厅厅长 陈 川
加快浙江水利改革发展步伐
文/浙江省水利厅厅长 陈 川
浙江水利改革发展要走在全国前列,必须按照水利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根据水利工作阶段性特征,加快“七个转变”、“四个推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2004年以来党中央连续第八年制定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唯一关于水利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深入分析研究浙江水利工作的现状,进一步理清水利改革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努力推动水利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水利建设进入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期。与中央对水利改革发展的新部署相比,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浙江水利建设还存在诸多不容乐观的问题,从而明确加快浙江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不高。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社会对生存与发展的水安全保障水平、对生活的水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为全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水安全保障、宜居的水生态环境是人心所向。但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浙江极端气候现象频发,洪涝台旱灾害加剧,局部性灾害不断。现有水利工程体系不够配套完善,工程安全度不高,应对突发性强降雨和抵御持续性干旱能力不足;乡镇和村等基层防汛防台体系亟待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不够,群众性自救互救能力不足。
农村水利建设相对薄弱。浙江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比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在全国处于前列。但多年来浙江农田水利投入增长缓慢,农田水利存在不同程度的“吃老本”情况,杭嘉湖圩区等平原低洼易涝农田的防御能力仍然偏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远远跟不上发展要求,农村众多小山塘病险隐患令人担忧;大量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机构和管理经费不落实,失修失管问题较为普遍,严重影响水利工程效益发挥。
区域性水资源紧缺问题较为突出。浙江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异大,水资源条件与经济布局不相匹配,沿海产业和经济加速集聚后,用水增长强劲,水资源紧缺矛盾将不断显现。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和中小城市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集中式供水发展和用水保障率的提高,将会出现水资源保障新压力。水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的机制尚不完善。跨区域跨流域引调水协调和政策处理难度大,水资源保障滞后。
水环境形势仍然严峻。全省近一半的重点水功能区达不到地表水环境质量3类水标准,城市附近和平原地区河流污染严重,县级以上城市主要饮用水源的水库水质也不同程度出现富营养化的趋势。农村大部分河道脏乱差仍然突出。坡耕地、园地和经济林等水土流失不同程度存在,部分开发建设活动所造成的水土流失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水利管理薄弱还未根本改观。长期来,水利重建设轻管理,水利工程建设越建越多,水工程管理任务越来越重。随着水资源要素稀缺性不断凸现,水资源管理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村水利管理尤其薄弱。水利科学管理和规范管理的体制与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浙江水利改革发展要走在全国前列,必须按照水利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根据水利工作阶段性特征,要加快“七个转变”、“四个推进”:水利要从防洪安全为重点向防洪安全、水资源保障、水生态环境改善并重转变;水利防灾减灾要从重点防御向全面、配套、完善的网络化防御转变;农田水利要从传统灌溉方式向现代化、精细化、集约化灌溉方式转变;农村水利要从农业灌溉为重点向农田水利、农村饮用水安全、农村水生态环境改善并重转变;江河治理要从以大江大河治理为重点向主要江河和中小河流的全面治理转变;水利发展要从注重工程建设向建设和管理并重转变;水资源管理要从粗放、低效管理方式向集约化、高效管理方式转变。
水利发展思路的转变与创新要不断研究新情况,不断总结新经验、新成效,不断借鉴国内外经验,到2015年,浙江水利的主要目标是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为此,要通过加快推进工作以确保全省水利改革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强塘固房”工程深入推进。八大流域和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基本完成,全省城市防洪达到国家规定的设防标准,力争达到其上限标准,中心镇10年后基本达到20年一遇;主要平原和低洼易涝地区排涝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以上;规划内病险水库、水闸、山塘除险加固和海塘配套加固全面完成,病险水库年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山洪地质灾害防灾的薄弱环节和易灾地区的突出问题基本解决,沿海易受台风灾害影响地区、山区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危旧房改造加固、避让搬迁基本完成。
——“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扎实推进。年供水能力新增15亿立方米,城市、农村供水保证率分别提高到95%、90%以上;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78立方米以内;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水利设施同步配套完善,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以上。
——水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城乡河道综合治理全面推进。河湖健康功能得到有效维护,主要水(环境)功能区水质显著改善,主要河口得到有效治理;重要湿地区域生态得到明显修复;内河水运、水产、水电功能统筹开发,河道功能综合利用;完成滩涂围垦50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000平方公里;沿海平原承压地下水全面禁限采。
——水利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着力推进。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健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水利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水利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现代化的防汛防台抗旱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建立健全。
加快浙江水利改革与发展步伐,要把水利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深入实施“强塘固防”工程作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主要抓手,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强化水资源管理与综合利用、水生态保护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推动浙江水利从重点保障向全面保障、全面发展转变,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深入实施“强塘固防”工程,全面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全面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关键是构筑较为完善的防灾减灾骨干工程网,建立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高效益防灾减灾体系。加快推进钱塘江、瓯江等八大流域和中小河流治理,深入实施病险水库水闸山塘除险加固,大力推进海塘配套加固,建设完善区域防洪排涝工程,切实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农村危旧房改造,不断完善预案和监测预警体系,健全防汛防台抗旱组织指挥体系。
大兴农田水利,全面加快农村水利发展。水利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要建立起农村饮用水安全、农业灌排先进高效、农村水环境良好的农村水利新体系。在农田水利上,加快农业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百万亩低洼易涝圩区整治工程”建设、加快“百万亩喷微灌”为重点的节水灌溉建设,加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以适应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需要。在农村饮用水上,巩固和完善农村饮用水工程,提高农民饮用水普及率和保证率,推进农村饮用水与城市供水的联网度,着力建立农村饮用水长效管理机制。在农村水环境与水生态上,全省河道水环境整治要转向以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防治农业开发所造成的水土流失。
加快实施水源保障百亿工程,全面提升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重点针对海洋经济带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经济发展战略,分区分块做好水资源配置规划和实施,做到新老水资源配置规划相互衔接,经济和产业发展新区水资源配置规划适当超前。积极规划建设城市双水源、多水源,适应大中城市用水增长和提高供水保证率的需要;针对中心镇功能向小城市提升的新变化,做好供用水保障。全面建成浙东引水工程、长兴合溪水库、永嘉南溪江供水工程、平阳顺溪水利枢纽工程、杭嘉湖南排三堡排涝工程和平湖塘延伸拓浚工程等重点工程。
推进体制机制转变,全面加强水利管理制度建设。一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控制用水总量,解决过度开发和无序开发;要建立用水效率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要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要从体制制度上、经费保障上、技术规范支持上和监控考核上基本建立起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制度框架和系统,迈向水资源管理现代化。二是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要区分水利工程的性质和规模,建立健全工程分类管理的长效机制。三是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完善县域内流域(区域)水利站“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四是加强创新河道管理体制。每个县或重要河段都要建立河道工程管理专管机构或专管人员,具体承担河道工程管理的任务,创新河道工程管理机制。
加强水利统筹规划,全面增强水利发展的协调性。全面提高水利发展的协调是浙江水利阶段性重要特征。要实行城乡水利统筹,着重解决好农村水利发展滞后;要实行区域水利统筹,着重解决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水利发展不平衡;要实行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统筹,着重解决好水资源、水生态保护薄弱的问题。进一步加大扶持欠发达地区的力度,使欠发达地区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水利问题得到尽快解决。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着力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重点做好水库饮用水源的保护,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落实重要流域的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措施,推进易灾地区、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防治。
全面推进浙江水利协调发展,根本保证在于领导重视,关键在于建立增加水利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使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今后10年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增长一倍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用好管好水利资金,造福于浙江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