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下一个指标
如期而来的“十二五”时期,告别的是“唯GDP”时代,国富不再成为衡量国家发展的惟一标准,而另一个指标——国民幸福总值(GrossNationalHappiness)正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关注。
在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上,“让人民幸福”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中的高频词。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已成为共识。北京市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省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庆市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诸多提法,都不外乎“民生”、“幸福”之说。
“幸福指数”是从国民健康水准、社会福利状况、经济产出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等多个角度对社会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考量的一个指标。其评估结果不仅为政府部门体察民众生存状态提供全新的视角,而且将在政府制定决策时扮演重要角色。
目前,将“幸福指数”引入经济增长评估体系已成国际趋势。2010年,加拿大统计部门在全国范围调查中增设了反映民众幸福程度的项目;法国则有意在本国经济增长评估体系中引入能够反映民众快乐程度和幸福状况的参数;巴西在去年通过了一项“幸福修正案”,追求幸福成为一项受到巴西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英国政府也将增加对公民幸福感的调查,引入“幸福指数”,以衡量公民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状况。
在“十二五”时期,把握好民众的“幸福感”,不仅是一个全国范围内的课题,对于浙江这一经济发展先行省份而言,更是一项大考。调查显示,北京、上海、深圳、浙江四个地区,家庭幸福指数均在合格线以下。住房压力大、工作压力大、交通状况不佳、缺少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幸福感”并不理想的浙江,改变居民的生存状态迫在眉睫。
增强“幸福感”,首先是生活质量和经济水平的改善。未来五年,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之处在于:提高城镇居民以及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而不是唯GDP办事;控制物价水平,尤其是要改变高房价局面,实现“居者有其屋”。其次是规范权力运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当前,这一因素已与增加经济收入一样,影响着居民“幸福感”,政府依法行政,改善公共服务,消除影响幸福的负面因素,成为政府施政的关键所在。最后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推进城乡统筹,加快医疗、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消除当前社保体系的漏洞与推行障碍,是提升“幸福感”的最务实之举。
可期的是,未来五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长,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全面覆盖,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提升……一系列指标的改善,对居民幸福感的提升都可谓意义深远。
对浙江而言,当前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工农之间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主要问题也不尽相同。在提高幸福指数方面,既有许多方面的共性需求,更有差异显著的个性化期盼。如何抓住这些关乎民生的细节,真正从“幸福感”上做文章,恐怕是未来五年浙江发展的点晴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