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 亭
“一平四高于”的新要求
——解读浙江“十二五”时期五大战略性目标
文/刘 亭
“一平四高于”的新要求,涵盖了经济增速、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等发展的五个重要方面,是浙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标”,是对科学发展走在前列的最好注解
2011-2015年浙江发展的宏伟蓝图——《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于日前发布。按照惯例,在规划纲要中都会对新的五年主要发展目标作出预期和安排。与“十一五”时期不同,此次五年规划纲要在提出“科学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又从经济增长、居民收入、产业结构、城市化进程和科教水平等五个方面,总括性地提出了对未来五年浙江转型发展“一平四高于”的新要求,即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城市化率、研发经费支出比重升幅和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重高于“十一五”实绩。这五个方面战略性目标的明确,可谓是力推转型发展的重大创新,以下分而析之。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适应当前发展阶段要求的必然选择
经济增速历来是五年规划中最核心的预期性指标,也是各级政府最为关心的指标之一,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基本的发展能力。“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描述中对其虽只是短短一句话和一个8%的数据,但却大有深意,用心良苦。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一目标的安排是经过了通盘权衡,统筹考虑的,是对特定阶段经济发展规律的尊重。与浙江“十一五”规划时期提出的年均增速9%的指标相比,此次有意识地向下调整了1个百分点的预期。这并不表明浙江对未来五年发展前景悲观。相反,《纲要》指出未来五年浙江“总体上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判断,应该说是对未来五年的发展寄予强烈期待的。笔者理解,在战略机遇期向下调整发展目标,主要基于两点考虑:
一是为了适应新发展阶段的要求。改革开放31年来,浙江经济增速是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份,年均增长达到13%。近些年来,经济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即使在发生国际金融危机的“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也达到12%左右,仍应算是高速增长。有这样的发展基础,为什么要在总体形势较好,区域竞争群雄四起、你追我赶的时候,还主动将经济增速预期下调呢?这是因为发展阶段发生变化了。在目前特定的发展方式下,浙江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仍然较大,土地、能源、环境的制约非常突出,节能减排形势日趋严峻,原有相对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已经到了非转型不可的阶段。而转型发展时期最大的特点不是经济高速增长,而是合理增长水平下科学发展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适当调整“指挥棒”,适当放低对发展增速的要求,转变唯GDP马首是瞻的工作导向,增强对创新能力、资源节约等方面的关注,为发展方式转变腾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二是对已有经验和发展规律的尊重。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高低成为各国衡量发展的圭臬。但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逐渐也发现了增长并不能替代发展,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发展观,并不能维持一个可持续的经济运行。许多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中后期,经历了一轮快速增长之后,纷纷遇到了“增长的极限”,走向了两个方向:一些国家或地区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步伐,如上世纪70年代后的日本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通过结构转换,却继续维持了较长一段时期的次高速增长。但也有一些国家,如巴西等国在上世纪90年代没有及时调整增长方式,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徘徊不前,有的甚至一蹶不振。从这一经验来看,浙江“十二五”时期主动调低经济增速预期,并不是兴之所至,而是对经济运行规律和自身发展特点的充分尊重。浙江清醒地意识到,作为一个维持了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地区,虽在世界上并不多见,但浙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不特殊。物极必反,殷鉴不远,发展也是如此。鉴于此考虑,《纲要》提出一个在结构调整加速情景下能达到的中速增长,就可以理解了。
当然,值得强调的是,8%的增速似乎慢下来了,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其实要比以往更“快”。因为这是一个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求的较优速度,这也是一个走在前列、需要争取达到的速度。放缓速度并不是不要增长,而是要在各种约束下,通过努力去达到一种能有效保障就业、改善民生、维持社会稳定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对居民收入的更加重视是切入了当前发展中的最现实问题
经济发展是一个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而分配在这个循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著名经济学家费雪有句名言——“收入是一连串事件”。没有合理的分配结构,资本不愿意投资,交换难以继续,居民没有能力消费,可持续的增长就难以得到保障。
对中国和浙江而言,加强对经济循环中关键环节——居民收入和分配的重视,既体现“发展为了人民”的导向,也是解决经济持续发展、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切入点。
近年来,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居全国省区前列,城乡收入差距也呈缩小趋势,但在收入分配关系中两个不好趋势却在加剧。
一是长时期内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都落后于人均GDP增长。2000年至今,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多数年份都在8%以上(可比价格),与同时期内10%以上的人均GDP增速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唯一的例外是,2009年浙江遭遇金融危机冲击和周期性调整叠加冲击,居民收入增长“跑赢了”人均GDP增速。
二是居民收入占人均GDP比重呈下降态势。近十年来,浙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不断下降,由2002年的69.6%下降至55.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31.7%下降到22.6%。这反映出,浙江收入分配结构呈现出更多向政府、企业倾斜的趋势。表明城乡居民在有增长的情况下,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步性和政府、企业和居民分配结构的合理性有待提高。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对总体目标要求的诠释中,把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十一五”实绩作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性预期目标。
对照纲要中几个与收入相联系的指标,政府加快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意图强烈。“十二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分别是8.5%和9%,均高于8%的经济增速和6.8%的人均GDP增速。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体现出在保障居民收入增幅提高的前提下,继续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而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速和人均GDP增速,又体现出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的导向。这与以往五年规划相比有显著不同,是非常大的进步。
(三)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反映了更长远时期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反映工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判断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十一五”总体规划中主要指标完成来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完成程度最差的一个指标。“十一五”总体规划预期到2010年达到45%,但实际是只达到了43%左右。对于这个未完成指标,“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中既没有回避,也没有放低要求。纲要提出,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到48%,即一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应该说,要达到这一要求,任务是艰巨的。2015年达到48%的目标,意味着未来五年浙江服务业需年均增长12%以上,高出GDP增速4个百分点。
笔者认为,作出这样高要求安排,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发展阶段使然。浙江“十二五”已迈入了人均GDP由7000美元向10000美元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就是服务业加快发展。俗话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如果不顺应趋势,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导向,引导就业和投资向服务业转移的话,随着工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无法被工业企业吸纳的人口就业问题将更加尖锐。同时,没有金融、研发设计、信息、现代物流等先进生产性服务支撑,工业也将继续停留在拼规模的粗放发展阶段,生产效率也难以进一步提高。从这一点来看,服务业比重提高的意义,实质是就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它不仅是未来五年的主要发展目标,也是今后很长一个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二是导向要求使然。浙江近些年来一直以走在前列为要求,但走在前列是要做出表率的。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优化升级已是大势所趋。作为先发地区的浙江必然要在这一个战略任务的推进上走在前列。事实上,国家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发展导向是有明确要求的。去年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比重要达到48%。因此,纲要提出的目标其实也是对这一要求的落实。
(四)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是今后一个阶段社会结构优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率是反映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指标,与服务业比重提高的指标一样,它也是体现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城市化率要提高到63%,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
从目标安排来看,这一指标的导向是积极、稳妥的。但是,也必须清醒的看到,这一指标的提高并不代表城市化水平的实质性提高,它只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这是因为,按照目前的统计,城市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事实上,这一部分城镇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市民化”的外来农民工组成,是游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半城市化人口”,这与真正生活于城市、工作于城市,为城市文化和制度认同、包容,有较强归属感的城市居民,还是存在着相当大差别的。
因此,“十二五”时期,明确城市化率这一战略性指标值得鼓舞,但也必须警惕当前城市化水平指标中的“水分”。笔者认为,城市化目标的明确只是“抓纲”,对浙江当前阶段而言,加快这一进程更应注重“张目”,推进以农民转移转化为核心的人口城市化。要以城市化来引领农村发展,加快农民转市民的基础性制度建设,让城市发展的“红利”同时能有效带动农村的发展。要加快完善农民转市民的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一系列政策体系建设,这才是纲要明确这一战略性目标更进一步的重心所在。
(五)科教投入比重提高是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十二五”时期浙江的发展特征,毫无疑问就是四个字:“转型发展”。转型是路径,发展是结果。如果要继续问,“转型”我们最应做什么?那就是“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研发经费支出比重升幅和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重高于‘十一五’实绩”。应该说,对科教强省的提法早已有之,但将相关投入的要求如此明确地写入纲要目标中却不多见。
笔者理解,这一要求的明确,就是政府要主动作为,通过加大对创新和人才要素的投入,加快优化原有要素投入结构,提高创新和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改变“高消耗、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实现效率和效益、投入和产出的协调。这也是对国家提出的“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要求的具体化,是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的重要手段。
要言不烦。总的看,“一平四高于”的新要求,涵盖了经济增速、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分配结构和要素结构等发展的五个重要方面,是浙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标”,是对科学发展走在前列的最好注解。笔者相信,按照这一要求贯彻落实,未来五年浙江必将在科学发展新征程中大跨步前行。
(作者为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