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凌
(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广东 广州 510315)
一体化教学模式及其在机修钳工专业中的实践
何晓凌
(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广东 广州 510315)
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差异,因此,应结合教学实践,深入分析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点,分析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探讨机修钳工专业的一体化教学规划,评价一体化教学的效果,解决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体化教学;机修钳工;“双师型”教师
一体化教学是指在职业教育中将理论课与生产实习结合在一起,由“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讲授和生产实习指导两项能力的教师)实施教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习分离的方式相比,能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应该注意的是,不同的专业(工种)有各自的特点,实习科目和理论课程也各不相同,在组织和实施一体化教学时,具体做法和操作过程也应有所不同。
在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中,专业理论课程和生产实习是分别安排在教室和实习车间,由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分别实施的。这种教学方式在组织上比较方便,理论课程较多,教学成本也低。但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很多不足。一方面,职业学校的生源多为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缺乏专业工作经历,教师在讲授某些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性较强的工艺课时,要借助大量的教具和教学模型,极尽所能地加以描述,但依然像在旱地上教游泳,实际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另一方面,理论与实操分开教学,无形中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对立起来,不懂得或不善于运用理论知识去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这种结果显然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一体化教学模式将专业理论课程分解,把各个知识点整合到相应的实习课题中,在实习车间实施教学。一体化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论知识与实操训练的同步进行,最大限度地弥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相应的实操训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割裂,使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后能具体运用,提高学习兴趣,也能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实操训练效果。
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相对完整的理论课程体系打破,把各个知识点糅合在实习课题中,由“双师型”教师在生产实习场地完成教学。这对师资、教学场地、教学组织过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就教学的相关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
教学内容的取舍 一体化教学以实习课题为主线,并且为了理论知识点的教学组织,对原有的实习教学课题做了必要的调整和增加,所以不会影响学生的技能训练。而对于原有的专业理论课程,一体化教学只实施实用性强、与实习紧密相关的理论知识点的教学,力求实用和够用,所以对理论知识有所舍弃。在专业理论课程中,很多纯研究性的理论知识对于职业教育类的学生并不实用,在他们将来的工作中几乎不会用到,所以舍弃是可行的。
教学时间的调整 一体化教学将理论课程融于实习教学中,将这部分教学时间分解置于各个实习课题中。所以,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各个教学课题的实施时间都会相应延长,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操训练时间。一体化教学总的教学时间与原来的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时间之和相当,这样的时间安排从理论上分析应该是可行的。
教学场地的要求 一体化教学要同时完成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教学,所以要求教学场地具备双重功能。为满足这一要求,须对原有的实习场地进行简单改造,配置一个可实施理论教学的场地很容易实现,实际上只需要添置几十套课桌椅和一块黑板,有条件的可以配置投影等多媒体设备。其实,很多专业原有的实习车间本身就已经配备了理论教室,供实习指导教师讲解实操课题,即已具备一体化教学的场地条件。
师资要求 一体化教学要求实施教学的应该是 “双师型”教师,既有扎实的本专业理论知识、能讲授理论课程,又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专业经验,能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师资水平不断提高,职业类学校相当比例的教师都已具备“双师”资格,具备了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条件。
表1 教学计划修改前后对比表
机修(机械设备维修)钳工专业是我校开设较久的一个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式一直非常好,但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都不够好。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尝试对机修钳工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按一体化模式安排和组织教学,以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体化教学需要改变原来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修改教学计划,并编制一体化教学大纲。首先要分析机修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该专业的实习课程主要是钳工基本技能训练和机床维修训练,其他的是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熟悉各种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掌握典型机械的修理技能是本专业的基本能力。所以,《机修钳工工艺学》、《机械基础》和《液气压传动》是重要的理论课程,我校将其知识点分解,分别整合到两门实习课程中,分别构成“钳工一体化模块”和“机修一体化模块”,其他理论课程基本不改动,只是在一体化教学中增加了一些实际运用的训练课题。教学计划的修改如表1所示。
应该注意到,不是所有的理论课程都可以或者是有必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只有那些实践性较强、与实操密切相关的专业理论课才比较适合实施一体化教学。而像《机械制图》、《公差配合》、《金属材料》等课程,涉及很多基础理论知识,除了安排必要的实验之外,在理论课堂中实施教学依然是最适合的。另外,哪些课程更适合实施一体化教学,也要按专业特点区别对待。
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原有的理论与实操分离的教学模式相比,在实际效果上会有多大提高?为了检验教学效果,我校选择了一个班级进行一体化教学试验,试验期间,教学组织和实施都能按计划执行,教学过程顺利。在核心课程完成后组织了对教学质量的评价。
在评价方法上因为没有现成的评价体系,所以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操作技能两方面分别进行评价。在机械维修方面的技能不好量化评价,因为在实施一体化教学时,实操训练的课题和时间都没有减少,所以认为实习效果是一致的,主要从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加以比较。具体做法是,按模块中涉及的《机械基础》和《液气压传动》课程知识进行理论测试,使用该专业前一届的试卷,然后做成绩分析,结果如表2、表3所示。
表2 《机械基础》成绩对比表
表3 《液气压传动》成绩对比表
从上述两组成绩对比中可以看出,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都比对比组要好,及格率提高了十多个百分点,平均分数也提高了近十分,效果显著。另外,一体化教学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机修钳工工艺学》和《机械基础》作为理论课单独讲授,但在实习中涉及相关知识点,又会重复讲解,而一体化教学避免了这种重复。同时,一体化教学使理论与实操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体化教学的试点及其教学效果,无论是从主观感觉上还是客观成绩上都好于传统教学方法。在一体化教学中,学生有兴趣、有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显得轻松了。但是要大规模推广一体化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高质量师资的不足制约了一体化教学的推广 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要求任课教师的必须是“双师型”教师。目前,职业学校的师资来源基本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学校(大学毕业)到学校(职校工作),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即使是职业师范学院培养出来的师资,多数也没有专业工作经历,不是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另一种是企业中的技工或工程师转行来职校任教,前者是操作好手,后者是设计专家,但也算不上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我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方式是存在缺陷的,这一点应该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做法。要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教学,首先要有一批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师资的不足是一体化教学一时无法全面推广的重要原因。
教学资源的不足会极大地影响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在课堂中开展的理论教学固然有不足之处,但是便于组织教学,并且教学成本较低。一体化教学在场地的要求上相当于将理论教室搬到了实习车间,也就是说既要具备可以开展生产实习的实习实验设备和场地,还要配备可以实施理论教学的教室及相关设施。一体化教学因为融入了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变长,需要长时间地占用这些教学资源。要全面实施一体化教学,应该进行更多的实习实验设备和场地建设方面的投入,否则一体化教学难免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与实施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背道而驰。目前,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都捉襟见肘,特别是实习和实验设备严重不足,这成为一体化教学不能较快推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制对教学影响较大 一体化教学将理论课程的知识分解到实习课题中,打破了相对完整的理论课程体系。能否将理论知识比较完整地移植到实习课题当中,编制出合理的一体化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对教学实施的过程和最终的教学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处理不当,可能使一体化教学特别是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处于失控状态。有一种“理论知识不求系统和完整、以实用和够用为原则”的提法,但何谓“实用”和“够用”?是3年内够用还是10年内够用?这都需要有一个标准来界定。另外,应有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准确地评价一体化教学的质量,以指导在师资培养和教学资源上的投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一体化教学不能 “包治百病” 理论课程与实操课题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便于理论知识搭车传授。但也应注意到,不是所有的理论课程都适合放在实操课题中实施一体化教学。例如,《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等专业基础课程,借助多媒体、教具和教学模型在课堂中组织教学应该更合适。所以,一体化教学实施到什么程度,哪些理论课程更适合一体化教学,应该根据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及实操项目灵活处理。寄希望于一体化教学能包治百病,或者不顾专业特点统统“一刀切”的做法可能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但需要“双师型”教师和必要的教学资源为基础,同时要有配套的一体化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价体系加以引导,这样的一体化教学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1]吕辉,曾志辉,董爱华.《检测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0,9(15).
[2]刘海林.论一体化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J].现代教育教研,2009,(10).
[3]余金伟,廖友军.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8,(11).
[4]高育奇.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14).
[5]钟品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的政策导向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7,(5).
[6]范家柱.德国双元制职教体制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OL].(2006-11-17).http://www.usors.cn/blog/fj23026/MyEssays.sap? article_type=学习考察心得.
[7]马必学,刘晓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5,(7).
[8]姚安,何江华,黎国玉.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OL].(2010-05-27).http://www.csptc.hn.sgcc.com.cn/templet/pjw/show Article. JSP?id=11515.
G712
A
1672-5727(2011)08-0156-02
何晓凌(1972—),男,江西余江人,在职硕士研究生,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加工和职业教育。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