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龙 王莉静
摘要:创新动力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引擎,同时也是企业自主创新得以成功实现的有力保障。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将自主创新与具体产业——制造业相结合,根据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实际,通过分析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动力因素和外部动力因素,构建了内部驱动力引擎模型以及外部的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推动模式、自主创新的市场需求拉动模式、自主创新的政府支持模式;采用物理学中力的图示来阐释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内外部动力耦合机制运行;并为提升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全面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内部动力机制;外部动力机制;耦合机制
0、引言
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竞争,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现在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东南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制造业企业是我国经济实力的基础,技术创新体系主要是以制造业企业为主导力量,而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关键在于动力机制的完善运行。高效合理的动力机制,对企业来说,可缩短创新的流程,降低创新的成本,让创新产品更快地推向市场。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制造业,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1、相关文献综述
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模仿创新而言的一种创新活动,即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是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方式下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所谓自主创新动力机制是指推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动力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理,以及为维护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所形成的动力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自主创新动力机制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衡量制造业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标准之一。
对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国外的起步较早。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基本思想时即指出:创新的原动力来自于企业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和企业家精神,这一思想至今仍然是创新动力研究的理论基础㈨。在熊彼特之后,各国学者提出的各种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主要有下列几种模式:包括熊彼特在内的经济学家认为,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都会引起技术创新活动,即技术推动模式。美国经济学家施莫克乐(schmooklet J.)提出了专利活动是追求利润的经济活动,它受市场需求的引导、制约,即市场需求拉引模式。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综合前2种模式的基础上又提出技术推动一市场拉动综合作用模式。20世纪80年代初期,英国经济学家多西(Dosi G.)提出技术规范一技术轨道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学者斋腾优提出的N-R关系模式认为技术创新的动因在于社会需求和社会资源间的矛盾或“瓶颈”。在随后的历史条件下,行政推力动力机制模式应运而生。
国外理论过多地强调了企业创新的外部因素,恰恰忽视了企业自身这一主体。企业作为经济实体的属性,它从事技术创新的内在驱动因素在于其经济的获利性。我国对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起步较晚,更侧重于对企业自身内部动力进行分析。向刚、汪应洛提出“企业创新的内源论”来实现企业的持续创新。陈泽明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源进行了分析。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多数企业具体创新动力决不会是单一的或固定的动力因素结合,它们的创新活动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组合。由于一定的创新活动必然是在内在动机的基础上,受外在环境的制约而产生的,所以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必定要包括主体内部动力因素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此外,国内外关于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没有结合具体产业和区域进行研究,本文结合制造业企业的现状和特征,探索该行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关键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对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我国制造业企业及其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
2.1、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现状
中国经济呈现多年增长的态势,然而在高增长率的同时国际竞争力却在不断下降。由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排名显示,2003年我国排名由前一年的33位下降到44位,2006年下降到49位,2007年下降到54位。在我国国际竞争力下降的背后是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投入、过程和产出3个方面。我国研发投入仅占GDP的1.23%,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尤其是代表工艺水平的设备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60%;国内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只有39%,远低于创新型国家的70%;而发明专利总量仅占世界总量的1.8%。同时,我国制造业企业尚未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创新管理科学程度欠佳。
2.2、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2.2.1、研发投入比例结构性失衡
我国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分配比例结构性失衡。一方面,用于消化吸收的投入比例偏低;另一方面,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比例偏小。研发投入比例的结构性失衡从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缺乏明确的战略引导,在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径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2.2.2、工艺创新投入欠缺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几乎全部的光纤制造装备、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制造装备的80%、数控机床的70%、医疗装备的95%依赖进口。工艺设备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高的现状,一方面说明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垂直整合度偏低,战略展望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本身处于自主创新薄弱的尴尬境地。
2.2.3、发明专利比例偏低,且增势不足
我国企业有99%没有申请过专利,而拥有自己专利的企业不到万分之三,从国家专利总量发展趋势来看,尽管专利申请总量发展较快,但发明专利的申请比例偏低,且增势不足。
3、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构建
制造业企业本身作为创新主体,能否进行自主创新,关键在于企业自身是否具备较为完善的动力机制。根据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的搜集整理,在对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内外部动力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研究得出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动力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理,以及为维护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所形成的动力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
3.1、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内部动力要素及其运行机制
3.1.1、制造业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不竭动力,主要包含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观。自主创新价值观念使每个职工都感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在以人为本、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中,领导与职工、职
工与职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共同在生产和管理中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文化在企业自主创新内部动力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企业的价值导向,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行为方式。
3.1.2、制造业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是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企业家精神中最主要的是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一个企业最大的隐患,就是创新精神的消亡。一个企业,要么增值,要么就是在人力资源上报废,创新必须成为企业家的本能。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体现为一个成熟的企业家能够发现一般人所无法发现的机会,能够运用一般人所不能运用的资源,能够找到一般人所无法想象的办法。由于制造业企业大多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因此,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对企业自主创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1.3、制造业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创新就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企业实行资源重组与重置,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新的组织结构和比例关系,使企业发挥更大效益的创新活动。企业观念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实现,必须有相应的组织创新来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是通过调整优化管理要素的配置结构,提高现有管理要素的效能并使之得到充分的发挥。
3.1.4、制造业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企业经济关系,包括企业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一些重要规定、规程和行动准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核心。制造业企业通常实行公司制度,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制度,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形成由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有效运转。依托现代企业制度,制造业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主要职能,通过自主创新获得超额利润,并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具有明确的保护意识。
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制度作为内部动力要素,均以企业效益为目标。企业效益又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所取得的目标内部各个动力要素的相互作用,通过创新引擎的驱动来实现(见图1)。
3.2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外部动力要素及其运行机制
3.2.1科学技术的推力
科学技术发展永不停息,其发展所经历的基础研究一应用研究一开发研究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环节都具有不断地向生产化、商品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即基础研究成果的新原理、新概念要在应用研究中寻找出路,加以实践;应用研究成果要在开发研究中找出路;开发研究要在是市场中找出路、找发展。这种内在的运动规律使新老技术不断更新交替,推动企业的生产系统、生产的产品和市场不断创新(见图2)。
3.2.2、下场需求的拉力
自主创新是企业对市场变化的一种本能回应。当企业意识到一种全新的需求出现,企业会设法满足这种需求,由此派生出企业对自身技术创新的要求。当一种需求出现并得不到满足时,必然会形成市场空缺,使相应的潜在产品价格上升,这意味着企业能够获得潜在超额利润,如果企业能够首先进行创新占领市场,还可能抢占市场的先机,形成垄断地位。追求效率可以产生一系列中间产品需求,它也会促进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市场需求对供给的选择使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企业发展起来(见图3)。总之,市场需求为自主创新提供了方向性指引,拉动了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
3.2.3、企业竞争压力
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是迫使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外动力之一;人才市场的竞争,是迫使企业家、科技人员提高自主创新实力的外部压力。这些外部压力都可能转化为创新动力。率先自主创新者的成功,会打破原来的市场竞争格局和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格局,使相关企业先前的自主创新贬值或完全失去价值、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或面临生存危机。即使没有创新压力的企业,也会“居安思危”,对竞争者保持警惕,以潜在的竞争对手为对象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以此来保持竞争的主动地位(见图4)。市场竞争给自主创新主体一定的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
3.2.4、政府支持力
政府在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政府要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实行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法律保障机制,财税、金融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等政策,以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政府提供制度保障,营造创新环境,在法制规范、政策制定、舆论营造中发挥服务性作用。政府根据企业所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来进行政策的调整(见图5)。
3.3、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内外部动力耦合机制
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动是由内在性动力要素和外在性动力要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由于企业自主创新是一种复杂的经济行为,要完善其动力机制,就必须从每一个动力要素抓起。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内部动力要素与外部动力要素存在着非线性耦合关系,因此,采用物理学中力的图示来阐释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内外部动力耦合机制运行模式(见图6)。
内动力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动力,外动力是企业自主创新的辅助条件。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制度作为企业主体的内在驱动力,为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运转能力提供了创新引擎。就制造业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润滑剂,能够增强企业领导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员工之间的理解与互信,减少不必要的摩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管理效率,实现企业的高速运转;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方向盘,指引企业的创新发展战略,为企业的自主创新道路指明发展方向;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仪表盘,反映企业的科技信息传递和反馈的速度;企业制度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变速器,合理的创新制度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欲望。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家精神的形成,企业家精神主导着企业的组织结构的构成,企业组织结构为企业制度提供了前提,企业制度指引着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这些内部创新动力要素不断作用,反复循环,为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内动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推力,为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技术基础。市场需求拉动了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为自主创新提供了方向性指引。政府购买和相应的税收、财政政策、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支撑着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进步。企业竞争压力迫使制造业企业不断进行自主创新,获取超额利润。企业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决定了摩擦系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的外部环境越好,摩擦系数越小,反之越大。此外,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贯穿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外部环境,自主创新激励机制运用多种创新激励手段,
满足激励对象的各种需要,并与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双方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从而实现创新成果的分享,为自主创新提供动力。自主创新保障机制是企业主体与金融机构、高校与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相结合建立起的能够不断满足企业自主创新资金、人力资源、产业信息的需求,保障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4、提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对策
4.1制定优惠政策,实现企业绿色自主创新
制造业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效益。结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国情,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制造业企业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要以“绿色创新”为主导,开发新能源,并通过自主创新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资源。此外,政府应给予这部分企业财政优惠、税收减免等绿色创新优惠政策,让这部分制造业企业长期受益于这些政策,一旦新市场形成,这些严格执行环境政策的企业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其示范效应反过来又提高政策的可行性,这样就减少了自主创新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摩擦阻力。
4.2进行产权激励,拉动企业自主创新引擎
产权是一个社会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权力。由于产权规定了人们与创新成果的所有关系,这自然使产权成为激励创新的一个重要制度。企业不断自主创新导致的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归于产权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正是因为企业具备物品的权力基础,企业才会进行自主创新,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企业的无形资产——专利进行激励和法制上的保护,会极大地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总之,产权的确定是最经济有效的、持久的创新激励手段,产权的法律性、持久性又使企业家具有一种安全感,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在这样的氛围中获得极大的激励。
4.3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金融体制和科研体制的改革相比,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最小,速度也最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逐渐意识到应该将高等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产业来对待,要策动民间的力量,并适度吸引海外的办学力量。此外,要大力发展技术培训,形成培训网络。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思想文化氛围,不仅仅依靠企业、学校,还需要政府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应该着力宣传那些历经挫折而矢志不渝进行创新和创业的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们去创新,去追求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