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正军 金 盛
博弈视角下高职《西方经济学》教与学体系的优化
□黄正军 金 盛
随着西方经济学理论地位的不断提升,在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下,《西方经济学》课程已被经济、管理及相关专业设置为必修课程。基于博弈视角,以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专业技能与素质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博弈关系,解读高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与学之间的优化过程,探寻该课程教与学体系优化的新路径。
西方经济学;高职;博弈;教与学;课程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满足社会对各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已形成层次多样化、学科门类齐全的格局。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划、协调及管理已确定了具体的标准体系、管理办法及监督机制。该法进一步强调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满足社会各层次需要为目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必须以培养学生知识、技能与素质为一体,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通、技能培养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西方经济学》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为背景,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特点及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试图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的“理想状态”,属于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然而,西方经济学理论所涉及的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同样可以借鉴与利用[1]。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众多问题。资源如何有效及充分利用同样需要借鉴西方经济理论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理论参考。
随着西方经济理论地位的不断提升,在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下,《西方经济学》课程已被经济、管理及相关专业设置为必修课程。为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需理顺《西方经济学》课程教与学之间的博弈关系,探究该课程教与学的切入点,最终实现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管理模式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博弈理论研究的关键在于存在相互作用的行为主体如何通过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是否达至均衡的问题[2]。实践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两大“利益”主体,其行为决策过程主要表现为教与学之间的关系。高职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与学过程中存在失衡现象,从宏观层面来看,主要表现为经济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与以学科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从微观层面来看,主要表现为高职生感性及教条的思维方式与抽象的经济理论之间的抵触。理顺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冲破教与学之间的屏障,使其行为主体利益达致均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从市场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高职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的主要领域更多的是一些基层管理工作,如批发、零售及制造类企业,且要求具备销售促进、业务洽谈、物流配送等方面的技能。现阶段,高职院校仍沿袭高等教育体制中以学科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3]。
从福利经济学角度来讲,优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实际上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由于经济体制的转轨及教育制度的完善纠缠着众多利益关系,致使各方主体行为不一致,从而使教与学之间呈现典型的博弈关系特征。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管理模式均需优化。
《西方经济学》被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如果从高职学生专业技能与素质技能培养的角度来区分西方经济学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异同,落脚点应该放在该课程的性质定位上。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抽象性等特点,因此,西方经济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素质技能,具体来讲,该课程主要是为其它专业核心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及应用背景。
《西方经济学》专业技能与素质技能间的关系,实际上可以把它归结为单人决策问题或单人博弈问题,即一般的最优化问题。当然,把教与学之间的博弈关系单纯看作是最优化问题并不成立,因为影响学生素质技能的提升不仅来自教师教学,而且也涉及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然而,培养学生创新与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经济分析与决策能力等素质技能更需要教师发挥其动能性。因此,从教师教学的期望效用角度来看,可以把教师提升学生素质技能的决策过程定位为最优化问题。
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中大量理论分析均是以假设条件、图形、表格及数据为基础,对于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较差,社会实践与社会洞察能力欠缺的高职学生来讲,他们无法对经济理论与经济现象形成理性认识。与其它专业核心课程不同的是,《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更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其“利益”外溢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高职学生的自身条件是限制其理性认识提升的瓶颈。教与学之间关系表现为“囚徒困境”现状。冲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间的屏障,可以从“以实证分析观察世界,以规范分析审视世界”角度规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
教与学之间的博弈特征使得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不一致、专业技能与素质技能培养目标不统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抵触。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探寻《西方经济学》教与学博弈的核心。
《西方经济学》教与学之间存在的失衡现象,可以进一步演化为两人对局、三种策略的博弈过程,即博弈方教师培养模式、专业技能、理论教学三种可选择策略与博弈方学生人才需求、素质技能、实践教学三种可选择策略间的博弈过程。因此,根据两博弈方采取的策略的不同组合构成了3×3表(如表1)。为了便于分析,仅考虑三对策略的博弈过程,只要很好解决这三对策略的博弈问题才能顺推至其他策略组合失衡现象。不难发现,该博弈过程其实是一零和博弈过程。也就是说在没有进行教与学优化的过程中,三对策略组合是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表1 教与学博弈模型
《西方经济学》教与学博弈的核心,关键在于探寻教与学的切入点。在已有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中,探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实践、教学模式上,如,探讨案例教学如何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怎样采用各类专项训练分解教学内容,如何使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通俗化等。笔者认为,已有的教学改革探讨虽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并没有正真从高职生的实际特点及课程性质上找准教与学的切入点,即在教师与学生的博弈过程中仅实现了局部均衡,并未达到整体均衡状态,最终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并不很明显。
通过教与学之间的零和博弈关系,依据David M.Kreps的非合作博弈理论可做一下假设:
假设一:存在博弈方“优化”,他能使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且学生能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的素质技能,并最终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假设二:博弈方“优化”均能使博弈方教师与学生盈利,盈利多少为下图括号中的数字,且博弈方“优化”的得意是每对组合得意之和;
假设三:计算报酬的方法是用4乘以三人所选策略中最小的数字,再减去代表每人所选策略的数目[4](如表 2)。
结果是被优化的教与学博弈模型,不再是零和博弈状况,博弈三方均能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与学过程中获得预期利益。
因此,为发挥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实际应用性及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西方经济学课程教与学改革的重点应定位在该课程教与学的“优化”上,即认识该课程的特殊“价值”。该课程的特殊“价值”可以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来体现。
表2 被优化的教与学博弈模型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西方经济学实际上是一门“价值”构建的课程。其具体“价值”涉及两方面:一方面,西方经济学从微观层面探讨了家庭、企业、单个市场的运行特征,能为后续其它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同时紧密联系国民经济发展实际从宏观层面分析了整体经济运行状况,为后续其它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应用背景。另一方面,西方经济理论所阐述的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及管理方法,能启发高职学生的辩证思维,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世界观。
西方经济理论是以社会发展实际为研究背景,通过西方经济理论的研究会让学生知晓政府廉租房建设对控制商品性住房价格的影响、黄牛票具体有哪些危害、环境保护为什么如此重要、政府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提高就业率、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在哪、汇率变动对外贸行业的影响,等等。因此,从教学方式上看,西方经济学不仅运用实证分析手段回答了国民经济现象及经济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观点,而且通过规范分析手段说明了现实经济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观点,即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视角观察世界,以决策者的视角审视世界”[5]。
认清《西方经济学》所独有的特殊“价值”,最终才能实现教与学的“优化”。
重塑《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教与学的路径,必须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殊“价值”入手探索教学改革的基本途径,最终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均衡,且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及为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首先,通过价值观的构建,合理定位价值取向。西方经济理论的研究是以“理性人”为假设前提,注重个体价值的实现,具有“功利”主义色彩,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是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基础,强调社会利益。借鉴西方经济理论,通过“述”与“评”,考察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的特点,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6]。
其次,通过实证分析,克服感性及教条的思维方式。由于高职学生缺乏对现实世界的了解,因此,对经济生活的理解与认识还停留在感性基础上。加之中职阶段理论知识训练较少,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很是教条。通过西方经济理论的实证研究,能合理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发现与理解世界,客服教条思维方式。
再次,通过规范分析,树立“自我”的意识。由于高职学生缺乏理论知识的构建,最终影响到知识的推演,对新知识缺乏探究精神,与普通本科生相比自信心明显不足。规范分析是西方经济理论又一重要的研究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指引学生用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发现与理解世界,而规范分析教会学生树立“自我”意识,运用合理的手段与方法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明确西方经济学课程教与学改革的基本路径,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满足高职学生特点的合乎逻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配套教学管理模式。
1.优化教学内容。西方经济学课程理论内容的讲授可通过以下方面逐一推进。首先,讲述西方经济理论演变的历史,从宏观上明确该课程的基本性质及该课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借鉴意义,使学生全面认识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论体系结构;其次,借助通俗化的语言简化抽象的经济理论,把难以理解的数学公式、图形及图表通过生动的现实案例加以细化;再次,以经济理论为背景,要求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或组成兴趣小组的形式,分析我国现实的国民经济问题及日常生化中的经济现象,并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最后,为体现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经济论文的形式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多媒体进行,并结合图片、声音、影像、网络讲座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由于经济理论的现实性较强,还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教学平台。如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分析某一阶段政府所采用的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及最终将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也可以充分利用在线讨论、网络邮件、博客等教学平台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3.强化教学管理模式。《西方经济学》教与学环节还需要配套的教学管理模式作支撑。为检验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方法与手段,可创新“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同行互评”“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该教学管理模式一方面能够检验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另一面还能为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提供重要的指导意见。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还需依托企事业单位及相关科研院所的力量,积极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与学体系的优化关键在于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博弈关系。如何实现教与学的均衡,重点在于探寻教与学的切入点。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及强化教管理模式是以课程性质特点为出发点。完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与学体系,需紧跟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及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最终才能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更加规范化与科学化。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12.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5.
[3]郭俊朝.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2):59-61.
[4][美]戴维·M.克雷普斯.博弈论与经济模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1-14.
[5][美]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17.
[6]贺红权.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体系优化浅析—基于科学价值观引导的视角[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72-174.
G712
A
1001-7518(2011)24-0054-03
黄正军(1979-)男,安徽太湖人,重庆文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经济学;金盛(1976-),男,重庆南川人,重庆文理学院讲师,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课题项目:重庆市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基于‘标准+任务’模式的院校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的教学体制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编号:102219),课题主持人:金盛。
责任编辑 葛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