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放大学的本土探索与推进路径研究
——兼论广播电视大学的历史变迁与转型

2011-10-23 03:21孔令军
职教论坛 2011年28期
关键词:学习型广播电视大学

□孔令军

中国开放大学的本土探索与推进路径研究
——兼论广播电视大学的历史变迁与转型

□孔令军

积极推进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办好开放大学,对于促进中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广播电视大学的产生与办好开放大学的政策设计,广播电视大学需要转型为开放大学;回顾了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开放大学探索形成的特色与本土化模式;基于开放大学建设与学习型社会构建的关系,提出电大只有实现转型、办好开放大学才能担当起学习型社会建设支柱的重任;从开放大学本体价值理念、结构框架及区域布局、教学质量、学术研究等层面,对办好开放大学提出了建议。

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转型;学习型社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1]在我国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办好开放大学已成为我国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任务。积极开展广播电视大学转型与开放大学建设的相关研究,对于切实办好开放大学,推进成人教育改革,促进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广播电视大学与开放大学

(一)作为中国开放大学的广播电视大学的创办

十年“文化大革命”导致一代人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各类人才青黄不接,每万人口中仅有11.6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世界排名倒数第9位;企业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不足3%,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占80%以上。要恢复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才问题。

1977年底,邓小平会见来华访问的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对英国利用现代化手段举办开放大学让更多人上大学的经验大感兴趣,当即表示中国也要建立开放大学以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并要求加速制订通过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建立中国开放大学以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中央相关部门根据邓小平的指示精神,迅速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并开始了筹办广播电视大学工作。1979年1月,国务院正式下发文件指出:“举办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新事物,对于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加速培养大量又红又专的人才将会起重大作用”,并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广播电视大学的筹办工作,切实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注意总结经验,努力把广播电视大学办好”。[2]1979年2月6日,经过一年多的筹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28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同时宣告成立并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中国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诞生了。

(二)《规划纲要》是“办好开放大学”的现实政策设计

进入21世纪后,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10年,中央颁布了《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教育改革发展“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三大战略目标,[3]要求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建立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为广播电视大学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办好开放大学”的内涵,就是说,广播电视大学从性质上看是开放大学,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办得还不够好,要在新的历史背景中,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改革发展,把广播电视大学办得更好。[4]

(三)广播电视大学转型为开放大学

无论是创办中国开放大学的初衷,还是《规划纲要》对“办好开放大学”的要求,均说明了广播电视大学在性质上就是中国的开放大学,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办得还不够好,需要努力转型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即“办好开放大学”。现在的广播电视大学有开放大学之实而无开放大学之名,全国各地兴起的建设开放大学的热潮,就是推进广播电视大学转型成开放大学、实现实至名归的过程。因此,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变迁历程就是中国开放大学的本土探索实践过程。

二、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变迁暨开放大学的本土探索

(一)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历程及重要贡献

1.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三个典型时期。学历补偿教育阶段(从建校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电大利用当时先进的广播电视手段,为“文化大革命”中失去学习机会的广大在职职工、学校教师和城市知识青年等人群提供高等学历补偿教育。1979年全国电大首次招收学员达32.24万人,到1989年电大创建10周年之时,累计招收高等学历教育学生161万人,毕业104.5万人,非学历教育结业生200余万人,电大同期年平均学历教育毕业生占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毕业生总数的17.12%,圆了百万学子上大学的梦想,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有效缓解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建设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5]

多元探索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电大从半封闭式的办学方式向开放式转变,单一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向多功能转变,脱产半脱产学习为主向业余学习为主转变,深入开展自学视听生制度、开放专科起点的本科教育和举办专科层次的大学基础课程教育试点。面向广大农村、基层培养培训专门人才,为农村技术人员、回乡知青、乡镇企业干部职工和农民提供电视教学课程,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知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素质,发挥了广播电视大学为基层、为农村、为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6]

开放教育大发展阶段(从1999年至今)。借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电大大力推进“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开放教育,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电大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的年招生量,大约相当于同期全国现代远程教育的2/3,成人高等教育的1/3,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年招生量的1/8。[7]

2.广播电视大学发展对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30多年来,广播电视大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过程,形成了一个包括中央电大和44所省级电大、929所地市级电大分校、1852所县级电大、3082个教学点、6万多个教学班在内,办学网络覆盖全国城乡,在校学生超过320万人,富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系统。电大累计为社会培养了750多万名本专科毕业生,开展各种类型非学历继续教育数千万人次。[8]仅“十一五”时期,全国电大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累计达341万人,占同期全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的30.1%(见图1);招生累计447.54万人;2010年,全国电大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295.32万人 (见图2),比2005年增加71.21万人。中央电大开放教育累计毕业生286.36万人,占同期全国高等学历网络教育毕业生的62.17%(见图3)。[9]

广播电视大学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门人才,特别是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面向基层、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广大求学者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广大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开放大学,丰富了高等教育内涵,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教育公平,成为全面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10]

(二)本土化探索形成的特色与开放办学模式

1.广播电视大学的价值追求、办学定位及特色。广播电视大学坚持面向广大农村、基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人才培养的“四个面向”的办学定位,形成了为一切有能力、有意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服务,并尤其重视为特定群体、弱势群体和残疾人群体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服务的价值追求。

一是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地区培养人才。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方式,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推动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截至2010年,全国电大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累计招生25.04万人,毕业8.68万人,目前在校学生17万人。[11]

二是振兴民族地区教育,维护边疆稳定。2002年,电大与西藏大学合作成立中央电大西藏学院,面向西藏地区开展远程教育,为西藏地区更多的求学者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机会,为民族地区的教育振兴和文化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截至2010年,中央电大西藏学院已开设法学、汉语言文学等10个本专科专业,累计招生4061人,毕业1569人,目前在校学生2888人。[12]

三是开展“士官远程教育”,推进科技强军。经教育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批准,电大成立了八一学院、总参学院、空军学院,依托军队建制或军事院校组建教学点和学习点,面向全军开展士官远程开放学历教育,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截至2010年,在部队共设立教学点194个,累计招生16.87万人,毕业6.54万人,目前在校学生8.03万人。[13]

四是开展残疾人教育,帮助残疾人自立自强。2002年,中央电大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合作成立了残疾人教育学院,依托地方电大和当地残联共同建设教学点,开创阳光学习网,面向有学习能力的残疾人,开展远程开放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康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为提高残疾人充分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开辟了一个新的、有效的途径。截至2010年,残疾人教育学院累计招生6240人,毕业1689人,目前在校学生4551人。[14]

2.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电大经过30多年的开放办学,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在职成人学习、综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整合共享社会优质资源、有质量保证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即: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为目标,以适合从业人员学习需求的专业和课程为内容,以整合优化的学习资源为基础,以天网、地网、人网合一的学习环境为支撑,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以严格而有弹性的过程管理为保障,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15]

三、学习型社会构建与推进开放大学建设

(一)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以开放大学为载体

“学习型社会”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自主性”,强调个人自学的价值;二是“开放性”,就是要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多样的学习内容以及灵活的资源组织方式;三是“平等性”,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应该具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实现学习要求;四是“便捷性”,就是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便、快捷、灵活,从而实现学习者和学习组织之间的有效联结。[16]学习型社会的四个特征,正是开放大学本身具备的特征与特点,两者是一致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需要一定的载体才能进行,而开放大学恰恰就是最适合的载体。

(二)办好开放大学是构建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为全面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就要使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包括终身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努力使全体国民学有所教”作为新的奋斗目标之一,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把依托远程教育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选择。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依靠先进的教育技术,办好开放大学,通过大众化数字学习,完成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17]

(三)现在的开放大学(电大)还不足以承担起学习型社会建设支柱的重任

以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组建开放大学,无论是政策还是实践层面,均已取得共识,但问题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开放大学即电大办得还不够好,在办学理念、运行结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等方面,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的水准,距离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要求还相距较大,现在的电大还没有能力承担起学习型社会建设支柱的重任。要在新的历史背景中,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在参考借鉴发达国家开放大学构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审视电大发展的现实缺陷,以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度,从理念、结构、教学和研究四个主要方面对电大着手进行改革,实现电大到开放大学的转型,把开放大学办得更好,才能真正担当起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支柱重任。

四、办好开放大学的推进路径与举措

(一)形成真正的开放大学本体价值理念

电大面向广大农村、基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人才培养的“四个面向”的办学理念,具有明显的政策特征与色彩,而大学自身的终极性特征即开放大学作为大学自身的本体理念是缺失的。作为开放大学典范的英国开放大学,其大学理念对中国开放大学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英国开放大学的大学理念是一个完整的理念体系和框架,即:以高等教育为核心,高等教育民主平等思想和终身教育思想的二元哲学,通过教学发展学习和通过科研创造知识的双重使命,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两大传统,学术研究、教学创新、合作伙伴三条路径,人、地点、方法和理念的四维开放。[18]在借鉴学习英国开放大学的大学理念体系的基础上,提升并形成中国开放大学作为大学本体意义的价值理念,才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政策变动环境下永葆自己的发展活力并引领时代发展潮流。

(二)形成开放大学的结构框架与开放大学区域布局

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是一个系统,是由1个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44所省级电大、929所地市级电大分校、1852所县级电大组成的系统,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所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省级电大之间、省级电大和市级电大分校之间、市级电大分校和县级电大之间,都是教学业务指导关系,各学校的财务、人事等不存在隶属关系,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属于“政府层级对应”式的独立建制,是一种松散的业务联盟,而不是教育意义上的一所学校。广播电视大学的这种结构,具有极其明显的弊端,压制了各个学校的创新性、包容性和敏感性,无法调动各个学校的积极性并保证统一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无法适应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这也是电大转型为开放大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借鉴发达国家开放大学的结构框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结构框架。

一是建立法律法规保障,确立开放大学的大学资格与办学自主权。国家制定并颁布法令和《开放大学章程》,确立开放大学的法人地位和大学资格,为开放大学的权力与组织结构提供法律保障。现在的电大,不能独立颁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没有办学自主权,在法律上没有大学资格。

二是建立开放大学的权力机构和决策机制,校务委员会和学术评议会为学校最高权力机构。校务委员会的成员由校外人员和校内代表组成,校外人员应占委员会的多数,其主席由校外人员担任。在校务委员会下设财务委员会、资产委员会、人事委员会等若干分委员会,负责对校务委员会的决策提供咨询建议。校务委员会是开放大学的监管主体,主要负责确定大学发展方向,培育实现大学使命和创造让学习者满意的环境。学术评议会全部由校内成员组成,校长为评议会主席。评议会负责大学教学、研究和学生工作等。

三是确立开放大学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形成完整独立的组织形态。作为中国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国开放大学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自身的远程、开放、成人、业余高等教育特征,建立以校本部教学研究和管理体系为核心、地区学院和学习中心为环绕的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新体制,取消“政府层级对应”关系。

四是从国情和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开放大学的设置与分布。在中国的现行体制和国情下,对独立开放大学的设置,既要避免“一收就死”的过于集权化而设立一家国家开放大学,也应避免“一放就乱”的让每个省份都设立开放大学,而应综合考虑办学质量与区域分布等因素,选择5—10所办学质量好、综合实力强的省级电大转型为省域开放大学,其他的省级电大和中央电大一起组成国家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和省域开放大学是平等的法律关系和竞争主体,实现开放大学间的竞争合作势态,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提升开放大学的教学质量

随着全国电大人的共同努力,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质量逐年提升。但无法否认的事实是,电大的教学质量依然无法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社会对电大教学质量的诟病由来已久甚至可能存在蔓延趋势。开放大学只有在质量上坚守底线,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保证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度,才能无愧地承担起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支柱重任。

加强课程建设,提高电子化教学水平,建立并完善质量保证机制。开放大学课程建设应包括课程设计、开发与制作。加强对需求、教学手段和方法、媒体选择、资金预算的分析,强调文字教材和多媒体脚本、设计规格和格式并确认版权和著作权,做好课程学习材料的编辑、印刷、多媒体材料的制作和组合及最后的批量生产。新开发的课程材料通过试用后才能进入正式的使用阶段,对课程的定期评估和修订则应贯穿整个课程的使用过程。[19]开放大学的课程,应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选择的电子学习活动,开发并运用课程管理系统,方便学生获取网上学习内容、开展互动、网上提交作业等。[20]发挥校外专家在课程设计、课程使用、学业检测和专业层次对教学标准和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监控的作用,加强分委员会为各个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把关并对执行情况进行全程评审。[21]

(四)加大开放大学的学术研究力度

学术研究是大学的本质属性,与教学并列为大学实现使命的两大核心活动。英国开放大学所以成为一流大学,其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是主要原因之一。在2008年全英大学科研评估中,英国开放大学跻身全英高校50强,位列第43位,14%的研究成果被评为“世界领先”,37%的成果被评为“国际先进”,36%的研究成果被评为“国际公认”,剩下的12%被评为“国内公认”水平。学术水平的不断上升,对开放大学的教学水平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在英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英国开放大学连续两年排名第5。[22]相比较英国开放大学,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学术研究则“让人汗颜”,无论是获奖成果、课题级别还是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都无法在中国的高等教育界立足,在国内学术研究界集体“失声”,而国际声誉更是无法言及,导致电大在国内教育界没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社会对电大的评价也就成了“文凭制造工厂”。

提升中国开放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必须加大学术研究力度,以高屋建瓴的态势开展卓尔不群的学术研究,基于中国开放大学的历史与现实,在学术研究上应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适当在已有的基础较好的学科中给予特别的扶持,在某些领域至少取得国内教育学术界公认的领先水平,才能在质疑声中脱颖而出,攀上质量和信誉的高峰。

[1][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D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1667 143.htm.

[2][4][6][8][10-12]杨志坚.历史视野中的广播电视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1(9).

[5][7][15]葛道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30年开放实践与新时期新使命[J].中国高教研究,2009(1).

[9]中央电大发展规划办公室.2010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J].中国远程教育,2011(3).

[13]严冰,何菁.构筑现代国防的知识长城[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

[14]严冰,何菁.让残疾人“折翅也能高飞”[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

[16]葛道凯.中国非传统高等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08(6).

[17]冯雪飞.筹建天津开放大学的若干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18]韦润芳.英国开放大学再认识:理念篇[J].中国远程教育,2010(4).

[19-21]韦润芳.英国开放大学再认识:教学篇[J].中国远程教育,2009(10).

[22]韦润芳.英国开放大学再认识:研究篇[J].中国远程教育,2010(8).

孔令军(1978—),男,山东五莲县人,陕西工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立项课题“以远程开放教育为载体率先创建西北学习型省域研究”(SGH10198),主持人:孔令军;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学研究项目“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陕西学习型省域建设创新研究”(2010JK037),主持人:田季生。

G720

A

1001-7518(2011)28-0040-05

责任编辑 肖称萍

猜你喜欢
学习型广播电视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大学求学的遗憾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