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公踏棚与道教净坛

2011-10-21 09:25张丽娟
中华文化论坛 2011年2期
关键词:道教

张丽娟

[摘要]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在民众生活中有着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戏剧演出常常与宗教活动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很多具有深厚宗教色彩的戏4go本文考察福建莆仙戏的破台仪式,探究其与道教思想的不解之缘,并揭示其习俗化表演与道教净坛仪式的渊源关系。

[关键词]相公踏棚;破台;净坛;道教

[中图分类号]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11)02-0102-4

戏剧表演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宗教仪式的影响,戏剧演出经常与宗教活动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很多具有深厚宗教色彩的戏俗。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在民众生活中有着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对戏剧演出习俗也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拟从福建莆仙戏的破台仪式人手,探究其破台仪式是如何继承了道教的净坛仪式,沿用道场的仪式行为,经过习俗化、表演化的过程,形成其独特的表演形态。

一、相公踏棚的形式特征

莆仙戏的戏班开棚之时,总要演一番“相公踏棚”。“踏棚”的含义为“净棚”。“踏棚”的角色有六个,由正生扮田相公,丑角扮灵牙将军,旦和贴旦扮风火二童,净和末扮左右铁板二将军。其妆扮为:田相公,红脸额上画一倒“春”字,嘴画螃蟹,头戴金圣帽,披红布帽,两旁插金花,脑后存两面_一刀条辫子,身穿红袍,脚穿绿战靴;灵牙将军,戴狗面具,头扎红布,两边金花,穿黑衣,腰系腿裙,扎腰带,穿草鞋,背插令旗;左右铁板将军,戴武盔,披红布,插色纸神,各画红、黑花脸,穿黑、绿战甲,形似天神;风火二童,白粉脸,戴双髻童子发,穿红、绿童背衣,腰扎带子、穿花鞋,仙童妆扮。按规矩,扮相公的艺人,开脸谱、口画螃蟹后不能再说话,须严肃地端坐在戏箱上等演出。

“相公踏棚”,实际上是一组仪式性舞蹈,其表演以“咒词”之“上词”“中词”“下词”之内容分为三段。“上词”及“下词”均有咒词“哕哩嚏”或称“元帅咒”,其咒词如下:

啰哩嗹,啰哩嗹,啰哩嗹啰哩嗹,啰啰哩嗹。

这里的“哕哩嚏”,可以根据舞蹈指定节拍,上下颠倒,反复唱出,是一种源于佛道二教的“隐语”形式。

在“哕哩嚏”歌声中,先由灵牙将军出场亮相作舞,然后蹲着以手托住田公的脚跳出场。田相公左脚向前举起,右手食指、中指呈剑指式指天,出场后,左右进退,均以单脚跳跃式舞蹈,风、火二童和左右铁板将军,跟着田公穿花配舞。田相公与众人组成一个定型亮相后,用蓝青官话念“四句”咒语:“家住杭州府,一生爱锣鼓。有人来请我,我就登台舞一舞。”

于是众人接唱“中词”,其曲文为:

扳请先师出来,指引诸子登戏台。生旦净末外老贴丑,赐众人齐叫发彩。(众白:发彩!)如此诙谐模样,齐歌舞各展娇刁。唱嘹亮音调,看官笑和谐。

在完成舞蹈之后,六个角色均以单脚跳跃式下台,舞蹈在演唱“下词尾”之“哕哩嚏”全段咒语中完成,踏棚舞至此结束。

二、相公踏棚与莆仙戏神

据老艺人称,新戏台首次演出,戏班新到一地演出,或戏台、戏院发生过事故,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称之“祭台”、“净台”或“破台”。这些仪式表演具有驱邪、祈福功能。篇首笔者记叙的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一一“相公踏棚”,又称“田相公踏筵”,是莆仙戏排场仪式中最重要的表演形式。传说莆仙戏班最早奉盘古帝王为戏神,但有一次,一只海船在海上遇风,船上载有梨园子弟雷海青的神位,因而得救。当时舟上人仰望云中有一面大旗,上书“田”字,(因“雨”头被云遮住),后来,就把这救命之神称为“田公元帅”并世代奉祀,作为戏神。戏班中都设有田元帅神龛,田公元帅有文身、武身之别,文身为坐式,金面金身,头戴“金圣冠”;武身为立式,红脸,红袍,头顶打两条辫子,嘴上画一只螃蟹,两旁有风火二童,一佩弓,一执鹰。前有“灵牙将军”,狗头人身,手执令旗。诞辰为农历四月十六日,忌辰为八月廿三日。新组织的戏班,要择个吉日,举行“落棚礼”。这一天的深夜,全体人员出动,由扮丑、末的提灯前导,扮生、旦的敲着大锣,扮净脚的捧着田公元帅的“龙亭”到指定地点请香火。香火请回来后,由净角扮“开路将军”,放烟火,散纸钱,在台上“彩棚”,再由生、旦上台,一进一出,各唱一段《满庭芳》。新戏棚开台,要由戏班演“田相公踏棚”,合唱《相公咒》等曲子。

田相公何许人也?为什么会被奉为戏神?《明皇杂录》补遗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天宝末,群贼陷两京,大掠文武朝臣及黄门宫嫔、乐工、骑士,每获数百人,以兵仗严卫,送于洛阳。至有逃于山谷者,而卒能罗捕追胁,授以冠带。禄山尤致意乐工,求访颇切,于旬日获梨园弟子数百人。群贼因相与大会于凝碧池,宴伪官数十人,大陈御库珍宝,罗列于前后。乐既作,梨园旧人不觉欷歔,相对泣下,群逆皆露刃持满以胁之,而悲不能已。有乐工雷海清者,投乐器于地,西向恸哭。逆党乃缚海清于戏马殿,支解以示众,闻之者莫不伤痛。王维时为贼拘于菩提寺中,闻之赋诗日:“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田相公原名雷海青,是唐明皇时期的著名乐师,会弹得一手好琵琶,常入宫随侍唐明皇和江梅妃之侧。雷海青为人正直刚毅,平素愤恨安禄山的骄恣,安禄山屡次叫雷海青给他弹奏琵琶,都被他婉言拒绝。安史之乱后,雷海青更当面摔琵琶以明志,惨遭杀害。唐明皇闻知此事,遂敕封他为“天下梨园都总管”。“安史之乱”中,有几个雷海青的同行、弟子,逃难出京,流落到福建。传说一次雷海青在天上显灵,帅旗上“雷”字上部“雨”字被云朵遮住,只看到雷的下部“田”字,故民间有“田元帅”之称。唐明皇被北方的戏曲界尊为祖师,雷海青在福建被尊为戏神,称之为“田元帅”。闽南、莆田、福州、台湾的戏曲、木偶界及民间建庙塑像,有的称“九天风火院”,有的称“玉封探花府”,有的称“三田都元帅”,有的称“田公元帅”。

田相公崇拜的形成原因,除了艺人、百姓对田公高超技艺、忠义品格的崇拜和祈求平安福佑的心理外,道教的思想意识也起着重大的支撑作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五在谈到民间敬奉田相公时说:

天师因治龙宫海藏疫鬼,倘佯作法,治之不得,乃请教于田帅。帅作神舟,统百万儿郎为鼓竞夺锦之戏,京中谑噪,疫鬼出观,助天师法断而送之,疫患尽销,至今正月有遗俗焉。天师见其神异,故立法差以佐玄坛,敕和合二仙助显道法,无和以不合,无颐恙不解。天师保奏,唐明皇帝封冲天风火院田太尉昭烈侯,田二尉昭宁侯……

这里所说的“田帅”就是田相公,张天师要抓“疫鬼”,屡次作法却收效甚微,就向田相公求助。田帅发挥其高超的艺术技能,一场“鼓竞夺锦之戏”引得“疫鬼”争先出来观看,这样,张天师就顺利地将疫鬼降伏消灭。张天师进一步设立“玄坛”,田相公也就成为道教的神仙了,与天师一同除妖降魔。故而,张天师又再“保奏”,使田相公晋升为“侯”。由此可见,田相公作为一个行业

能手,其功能被夸大神化并最终被确立为梨园神,道教人物的活动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三、相公踏棚与道教净坛仪式

道教的思想和传播不仅对莆仙戏的戏神崇拜产生了催化作用,连“相公踏棚的仪式都渊源于道教的净坛仪式。莆仙自古就是崇巫信道之地,据宋代李俊甫《莆阳比事》记载,早在东汉时期,张道陵的弟子赵舁就曾云游到莆田修炼传道,到唐宋时,莆仙道教兴盛,宫庙林立。而莆仙戏就产生于道教兴盛的宋元之际。直到今日,在莆仙,很多百姓家遇到红白喜事,不但要请道士前来作法祈福,还要请戏班前来酬神娱人;而宫观在每年的神诞或节庆时,举行斋醮科仪后也要请戏班唱戏。因此,莆仙戏与道教科仪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的“阈限”(ljminal)理论认为,仪式过程的阈限期消除了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使人们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这是一种“交融”(Communitas)。在道教科仪中,这种“交融”可以看成是X-g神的平等交通。而道场则是要发挥这种交通的特定空间,具有神圣的色彩,必须保证它的洁净。道教斋醮有一项重要的仪式,就是净坛,又叫洁坛。道教认为坛场是三景开光、五行布列、恢张万范、升降阴阳之地,在建斋交通神真、祈神保禳之前,要施法荡涤坛场的氛秽,行净坛之仪,保证坛场清净。唐张万福《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篆立成仪》“洁坛解秽第二”曰:

夫所以洁坛者,荡涤故气,芳泽真灵,使内外清通,人神俱感,凡启醮悉皆如之。非直此也,向王书解秽符于纸上。其水桃皮竹叶沉香鸡舌香柏叶等剉绢袋沉汤中煮之,以洒坛及器物中,并沐浴,或以清泉新水亦得用也。依前章铺讫,具法服,以剑水于地户上先剑后水相去各三步启奏,作三才步。步毕握固瞑目,存经籍度师在西面,存唐将军兵马佩剑执印在左,葛将军兵马执戟佩悬瀑在右,周将军兵马佩剑执节在前,真人着朱衣乘九风步斗临坛收秽。七星覆己头上,柄指前不得遮己目。毕,开目诵四灵咒。咒日东方青龙角亢之精云云并依常,毕,以手抚心,丁字立,咒日,吾召百神既集即当游云云,次三才步。次勒水,江河淮海非凡水云云,乃噀水一下,唱摄三下。次称名位讫,谨请东方青龙,降以真气入臣身中云云。次作三才步,九迹或既济卦。次请五童君云云,其他并常也。次作七星刚步,放水碗讫。

道教净坛有其思想意蕴,斋醮讲究斋洁为先。诚明为本,因此建斋行道首先要荡秽。这种荡秽禁坛的功用,小则清肃方维,大则净明天地,敕严内外之仪,降格阳冥之圣,让正真生气变化流行,使坛场成为万境俱消、一尘不染的清净之地。洁坛须先在斋坛东南地户上设剑、水、香案,地户是天地之气初生、凡间人物出入之处。法师须用特别准备的“圣水”(或干净新鲜的水)沐浴,并洒遍坛场及法器、供品,现在的道教法事仍有这一环节,谓之“洒净”。法师持剑捧水盂入坛,步罡踏斗,存想四大神灵,并存想北斗七星覆已头上,头柄指前,不得遮耳目,然后握固、掐诀、念咒、敕水唱摄,存想诸神复化真气,再还归自己身中,最后步罡洒净,则斋醮之坛即成为神圣之坛。

戏剧的舞台同样是一个神秘的空间,这一个空间里,长年上演着人间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神鬼奇遇、众生百态,忽而是凡尘俗世,忽而是琼台仙境,忽而又是阴曹地府。所谓“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舞台小人生,人生大舞台”,在舞台上,演员和观众一起历尽人生,饱经沧桑。戏剧以类似于仪式的表演,把演员和观众带进一个非现实的领域,让他们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投入其中,得到生命的感悟。这种“类阈限”的戏台,同样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其洁净。考察莆仙戏的破台仪式,笔者发现其中存在着与道教的净坛仪式非常相似的环节和步骤:

1.设坛。莆仙戏班祭台前,一般在舞台中设神台香案,三牲酒礼供奉。班主甚至地方乡绅带着演员、群众上台拜祭。或者在后台祖师神位前焚香点灯。

2.主持者斋戒沐浴。道教洁坛时,法师须用“圣水”(或清泉新水)沐浴。在新戏班的落棚礼中,所有参加者也都要沐浴净身。

3.舞剑、刀、斧或尺。剑在道教仪式中是很重要的一样法器,具有驱将召神、斩妖劈邪、破狱度亡的功能,平时亦应随身携带。在洁坛的过程中,法师要以剑启奏。在田公踏棚中,虽然演员没有佩剑舞剑,但右手食指、中指呈剑指式指天,以象征舞剑姿势。

4.符咒。在莆仙戏的田公踏棚中,开台反复唱元帅咒“哕哩”,称之为“懒怛”,全曲一百零八音,表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这与道教法师所唱颂的四灵咒有异曲同工之妙。

5.步罡。舞台上很少正规的步罡,在“相公踏棚”中就表现为左右进退,以单脚跳跃式舞蹈,另有风、火二童和左右铁板将军,跟着田公穿花配舞。

6.请神。道教科仪的请神变神,法师通过存想四大神灵和身体中真气所化的神将,称之为发炉,恭请天尊、星君降临谓之请圣。戏剧表演中破台的目的就是祈求神灵保佑,请神也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莆仙戏班的落棚礼中,择良辰吉日到指定地点“请香火”就是请神的仪式。

7.收秽。在道教科仪中,收秽由两个步骤完成,其一是法师存想真人降临坛场收秽,其二是法师念咒画符于水,向四方噗水,谓之“洒净”。莆田戏班有放烟火、撒纸钱的举动,意为超度亡魂,也是一种收秽的形式。有些戏班的破台仪式,也让不同的演员分别扮演神兵神将和妖魔鬼怪,通过神兵神将驱逐妖魔鬼怪的表演,表明驱邪逐祟的完成。

由此可见,这种既仪既戏的破台仪式极富宗教意味,它继承了道教净坛仪式的结构模式和宗教功能,沿用了道场的很多行为仪式,从戏剧的角度生动地展现了宗教民俗的仪式。当然,莆仙戏的破台仪式与道教净坛仍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请神变神”环节,道教科仪中是通过法师存想完成的,但莆仙戏演出发挥其戏剧表演的专长,把这些仪式行为形象化、戏剧化。再如,莆仙戏的破台仪式中有杀鸡宰羊的祭祀行为,但是道教提倡重人贵生,少有杀生的行为。还有,破台仪式还受到莆仙风俗的影响,具有地方色彩,如择吉日于深夜抬着神像去请香火等。由此可见,莆仙戏的破台仪式经过了习俗化、表演化的长期过程,是道场净坛仪式的一种变异。

猜你喜欢
道教
《中国道教通史》述评
略论《今言》背后的道教因素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道教对其影响思考
道生万物:楚地道教文物展
传承中的宫观与音乐仪式
道家道教研究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
道教门派介绍2
道教诸神的新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