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联动”的高职导游专业“双师团队”构建

2011-10-21 07:41邱德玉
职教论坛 2011年17期
关键词:双师导游理论

□邱德玉 姜 坤

基于“三维联动”的高职导游专业“双师团队”构建

□邱德玉 姜 坤

“双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加快构建合理的互补型“双师团队”已经成为高职导游专业的共同呼声,“双师团队”的组建模式和管理方式也将直接关系到高职导游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学生培养的质量。提出了高职院校导游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并列出了可供参考的途径和措施。

三维联动;导游专业;高职院校;双师团队

一、研究背景

当今时代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弱,不是看资本的多少,而是看创新型人才的多少;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在于强调数量的高低,而在于有没有发达有效的职业教育体系做支撑;而决定职业教育体系是否有效和是否成功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又是职业教育教师团队的素质高低。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专业和亮点专业,导游专业以其与行业联系的紧密性和专业技能的复杂性,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高职导游专业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可以说,高职导游专业办得是否有特色,能否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发展培养出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应用型导游人才,关键的一点是要建立一支数量足、质量高、专兼结合、以专为主、比较稳定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1]。

宁波作为浙江省第二大城市,长三角重要的商贸城市,近年来以建设旅游大市为目标,旅游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伴随着宁波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宁波旅行社行业也得以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从2003年底至2008年底,全市旅行社数量已从91家增加到157家(其中,增长72.53%,年平均增长18.13%。从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开始的1989年至2008年12月底,宁波累计已有4182人获得导游人员资格证书。在高职导游教育方面,目前,宁波共有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开设有旅游专业,宁波各院校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数基本维持在2000至2500人左右,而他们中的大部分同学都有意向从事导游方面的工作。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以高职导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为切入点,结合对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高职学院所进行的实际调研,提出了高职导游专业“三维联动”的双师建设新模式,即高职导游专业“双师”团队建设的“宁波模式”,以期对国内高职导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找到更为有效的新途径。

二、宁波三所高职院校导游专业师资调查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教育界的共同呼声[2]。但究竟什么是“双师型”教师,在专业领域和理论层面,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被各界广泛认可的科学解释。在本文中,鉴于导游专业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对于导游专业的“双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双师型”教师不能等同于“双职称”教师,“双师型”教师也不能仅仅等同于“双证书”教师。我们试图在各种论述的基础上,对“双师”的概念的内涵进行重新的界定。

过去普遍的的观念是将“双师”看作是一个个体概念,认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由多个“双师型”教师个体组成的[3]。因而对导游专业“双师”师资的衡量和评价多是看重这些教师是不是一专多能,是不是既有学历背景又有实践操作技能。而我们认为,“双师”不仅是一个个体概念,也应该具有“群体”性的内涵,即“双师”应是理论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互补整合构成一个“双师型”团队。

三、导游专业“双师团队”构建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对宁波市三所高职院校导游专业的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宁波的高职院校导游专业“双师”团队职称、学历结构基本合理,企业挂职、企业实践经历兼备,基本具备“双师”的初步要求。但与此同时,宁波三所高职院校中导游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导游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重“一专多能”轻“团队分工”

通常导游专业把“双师型”师资作为一个个体概念,因此,多会强调每个专业教师不仅具有扎实深厚的旅游知识和娴熟的教学能力,而且要掌握丰富的导游带团实践技能。这一点,从三所学校导游专业的所有教师均持有导游证、领队证等专业资格证书和拥有旅行社挂职经历可以体现出来。我们认为,这样的“双师”理念是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狭隘和片面的解读,“双师”既是一个个体概念,也是一个群体概念。“双师”应该是理论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互补整合构成一个“双师型”团队,因此在强调教师一专多能的同时,更要强调团队分工。

表1 宁波三所高职院校导游专业师资情况一览表

(二)重理论轻实践

鉴于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高等教育普遍表现出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技能的“瘸腿”现象,对高等学校的专业教师多会在学历、学位、职称、专业背景等方面加以诸多的限制和约束,这也就决定了高职学校的导游专业教师多具备高学历、专业性的优势,但相应的实践经验也就比较欠缺。基于此,宁波的高职导游专业在构建“双师”团队的过程中,多会强调现有的高学历专业教师在保证理论提升的同时,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提升,而对专职实践指导教师的招聘和引进,以及对实践指导教师的技能培养和提升则相对薄弱。

(三)引进的企业人才理论素养有待提升

基于高职导游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提升的需要,宁波的高职院校虽然也从相关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公司等企业一线引进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员为导游专业的专任教师,借以缩短高职导游教育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缓解目前“双师素质”教师数量的不足。但这些来自旅游企业一线的专业人员在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方面还有待提升,不仅缺乏有关教育理论的学习,更缺乏教学实践,因此他们的教育教学素养难以达到要求,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4]。同时,其与原有理论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一旦出现沟通不畅,即会出现导游专业教学中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问题,令学生感到迷茫和困惑,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四)理论和实践教师缺少“角色互换”机制

就宁波市三所高职院校导游专业来说,某些学校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指导,实践指导教师的角色部分或者全部由理论老师扮演,是理论教师在唱“独角戏”;另外一些学校的理论老师和实践老师泾渭分明,每个人只是各自负责自己领域的工作,对导游职业教育的全局缺少宏观和整体上的把握。可以说,理论和实践教师各自只扮演一部分的角色,一旦实际需要其担负起另外一部分职能时则显得力不从心,理论和实践教师之间缺少一种互动交流的平台和“角色互换”的机制。

四、基于“三维联动”的“双师团队”建设战略

如上所述,宁波高职院校导游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只有跳出一名“双师型”教师是一位优秀全才,应该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重能力的思维定势,跳出原有的框框来审视导游专业“双师型”队伍建设,才能解决以上种种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基于“三维联动模式”的导游专业“双师”组合的概念,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转变到互补型双师组合师资队伍建设上来。具体来说,本文中所谓的“三维联动模式”即指教师、学校、企业三个主体,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在互动交流平台的帮助下,以“双师型”教师团队为中心,在学校和旅游企业的配合下,提供高水平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图1 “三维联动”模式的“双师团队”意向图

(一)构建理论和实践分工明确的“双师团队”

在高职导游专业的“双师”团队建设中,我们始终秉持“双师”是重在团队而非强调个体的理念,跳脱原先将双师素质集中于同一个教师个体的思维定式,而取代以组合方式,提高了导游专业“双师”建设的可行性。在本模式的指导下,导游专业的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两支队伍各有所长,互为补充。理论教师有导游专业多年丰富教学经历和经验,实践教师则为有来自旅游企业、导游行业一线的能工巧匠和行业先锋、技术能手,他们共同构成了导游专业完整的教师团体。

(二)理论教师与旅游企业实现联动

从宁波三所高职院校导游专业师资的调查结果来看,几所学校的导游专业虽有旅游理论方面的名师、高职称的副教授和专业带头人,他们既是导游理论的专家学者,也是导游行业的专家里手,但毕竟数量有限,难以切实满足导游专业学生对导游理论、导游技能方面的要求,大部分的“双师型”教师还是属于从学校到学校的“理论型”老师。他们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不足,缺乏完善的实践技能培训,在实际授课中往往凸显出纸上谈兵的困境和难题。为了能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导游专业理论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真正扭转现有的“重理论,轻实践”困局,我们认为应该推动导游专业理论教师与旅游企业的充分联动,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步骤逐步加以实现。

1.到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作为高职导游专业的理论课老师,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真实环境下的导游带团技能,掌握导游专业在旅行社、景区景点导游讲解这一岗位的核心能力,制定符合旅行社需要的、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到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挂职锻炼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5]。在旅游企业的挂职过程中,理论教师应积极参加企业的培训,与在职的一线导游、相关的旅游公司实现无缝对接,以适应导游专业教学的需要。

2.实现产学研结合。学校应积极鼓励导游专业的理论教师走出学校,面向旅游企业,承担科研项目,直接参与旅游行业和旅游企业的项目开发与项目改造。理论教师通过为旅游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服务项目,在产学研结合中培养自身的科研素质、创新能力,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三)实践教师与相关学校、科研院所联动

一方面,虽然不少高职院校的导游专业都意识到了实践教师的稀缺,也有心从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企业一线招聘导游方向的专业实践教师,充实“双师”队伍。但是由于从旅游企业引进人才有政策性限制,或是本身其企业的收入水平远远高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收入水平,最终导致他们很难补充到高职教育教师师资队伍中来。另一方面,即使有些院校招聘一些来自旅游企业一线的经营人才和技术能手,但这些来自旅游企业一线的专业人员在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方面还有待提升,不仅缺乏有关教育理论的学习,更缺乏教学实践,因此他们的教育教学素养难以达到要求,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基于此,我们认为,要充实导游专业的实践教师团队,不管是从旅游企业引入的优秀人才,还是从旅游企业临时合作的兼职老师和外聘教师,都应对其进行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培训和提升,从而使其达到高职导游专业理论和实践无缝对接的要求。具体来说,可以涵盖以下方面。

1.高等学校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培训。结合导游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的现实境况以及导游专业教学的需求,学校每年均应选派一部分实践指导教师到重点旅游院校的对口专业或科研院所进行学习、深造,让这些教师开阔视野,努力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同时,考虑到长远的职业发展需要,也可以鼓励这些实践指导老师进一步攻读学位,从而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2.与相关学校和科研院所的项目合作。作为来自旅行社、旅游景区等行业一线的实践指导教师,本身在实践操作能力和行业人脉关系上应该具有更大的优势和特长。未来,为进一步提升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学校应鼓励其多多与相关旅游研究机构、旅游院所、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共同研发相关专业课题,使合作的各方互利共赢。

(四)“双师团队”平台互动与内部联动

为全面提升导游专业“双师”团队的教学效果,实现导游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实问题,我们反对进行理论教师团队与实践教师团队泾渭分明的划分。因此,在构建导游专业“双师”团队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应该努力促成“双师”团队交互平台的建立,实现“双师”团队内部的良心互动和有机联动。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在围绕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针对具体任务积极开展交流互动,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平台把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真正整合在一起。

1.理论和实践教师共同确定工作任务。为避免因为“双师”教师的“一专多能”而出现的“思维定势”和“一叶障目”,同时,也防止出现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的“两张皮”,学校应建立“双师”团队的互动交流机制,通过文件的形式予以发文,提高效力和影响力,并行程制度。具体表现在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可以研讨会、现场交流会、教研活动的形式,在围绕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针对具体任务积极开展交流互动,共同确定教学的思路和方式方法,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协调统一性。

2.理论和实践老师互为助教与角色过渡。在“三维联动”的高职导游专业“双师”团队构建中,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进行的是有机组合,虽然有了学校层面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但为了真正实现导游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协调统一,还应该建立两种教师的内部联动机制,使他们进一步加深对彼此教学方式方法的理解。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师互为助手、双方阶段性的互相顶岗等来实现。

五、结论

高职导游教育是为了培养优秀的一线导游人才,即复合型“导游精英”已达成行业共识,导游精英的培养需要工学平台,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与之相配。我们只有认清导游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加强导游专业的内涵建设,通过构建基于“三维联动模式”的高职导游专业“双师”型师资团队,才能实现高职导游教育的长期持续良性健康发展。

[1]姚延琴.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8(1).

[2]张艳霞,张汝松.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探讨[J].成才之路,2009(2).

[3]汪敏生,邓晓荣,王益宇.互补型双师动态组合―高职师资建设的多视角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

[4]戴汉良.高职院校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5(6).

[5]李莉,周江林.旅游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之思考—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J].旅游论坛,2009(4).

邱德玉(1965-)女,四川达州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旅游教育与旅游文化;姜坤(1984-),男,安徽宿州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旅游教育与旅游管理。

本文系宁波市旅游会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研究项目“高职导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编号:Jd070611)研究成果之一。

G715

A

1001-7518(2011)17-0094-03

责任编辑 谢荣国

猜你喜欢
双师导游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