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生手机使用现状及其引发问题的调查

2011-10-21 07:41施福新
职教论坛 2011年17期
关键词:高职生短信信息

□施福新

对高职生手机使用现状及其引发问题的调查

□施福新

手机是当今社会最为广泛的信息传播和人际沟通方式之一,随着手机在高职生中的普及,它在给高职生带来方便快捷的服务之余,也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从当前高职生手机使用现状入手,阐述其引发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分析。

手机;高职生;教育对策

一、高职校园中手机使用的概况

以常州科教城五所高职院校的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班级为单位的随机抽样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600份,收回有效问卷1238份,有效回收率77.4%,样本容量、样本代表性都能满足统计分析的要求。被调查对象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男生59.2%,女生40.8%;年级分布为一年级42.3%,二年级31.4%,三年级为26.3%,笔者对所有调查问卷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通过对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的整理,客观地分析了手机使用给高职生带来的影响。

表1 手机价格分布表

表2 手机必须具备的功能及使用情况(除通话及短信功能)

表3 手机使用频率及费用状况

二、使用手机给高职生带来的影响

(一)手机使用对高职生的积极影响

1.手机使用为高职生提供了全新的互动交流形式。手机丰富的功能已经将自身变成一种全新的相对独立的交互信息传播器,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的单向、定时的信息传播方式不同,手机具有即时、互动、自由的传播特点,满足高职生对信息的渴求。当前,手机已经成为高职生交流信息、沟通情感、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和便捷渠道。

2.手机使用为高职生追求时尚自由的个性特点提供了广阔的渲染空间。现实压力和社会准则让崇尚自由的年轻人常常觉得困惑和疑虑,他们需要一个不受外来势力干预和束缚的自由空间来进行交往,手机就为他们建构了这样的一个自己作为主人的真实而又个性化的王国。在这个空间里,高职生自己掌握信息的发送和反馈,可以利用各种软件传递思想、理念和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高职生的自主、时尚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和满足。

3.手机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是能够主动积极的适应环境。一般而言,学生入学后,对环境的陌生和不确定感会阻碍了主动与人交往,了解周边环境,构建自己生活的平台。手机比网络更加颠覆学生的主动性,朋友的一条短信就能减轻学生在新环境中的孤独感和疏离感,这样的交流能够满足情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适应新环境的主动性。

同时,使用手机后,信息的传递非常方便,表达自由而宽松,个体能够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用文字的方式传递出去,不仅可以回避真实交往而带来的羞怯感,而且交往的间接性可缓冲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给自己带来的压力。

(二)手机使用对高职生的消极影响

1.手机使用影响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学校的正常教学与管理秩序是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保证的,随着手机的普及,学生在上课或自习时常常让手机处于开机状态,这一情形让制度对学生的约束力变得越来越小。如:点名,学生可以通过无声的短信互相召唤,削弱了点名制度的管理力度,助长了学生逃课行为。调查显示,有48%的学生表示自己曾经有过旷课记录,但因为同学的及时召唤而得以消除。其次,大学学习是一种自我探索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学习,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排除有较难理解和枯燥的内容,而手机易于操作的信息浏览功能及信息流量大的特点让学生的“走神”变得更加有处可去。课堂上此起彼伏的短信声,不停低头浏览网页的状况,给学校的教学秩序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汲取,也助长了学生对自我的放任。

2.手机使用带来新的交往方式,使得学生问题更加复杂化。有人将手机比喻成“钥匙”,它是一个具有极高私密性的联系渠道。当前很多学生将手机作为与人交往的首要工具,手机QQ、手机短信、飞信等一系列聊天工具都成为他们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最好的伴侣和朋友。这种便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彻底改变当前青年人的人际交往方式。同时,引发了更多的新问题:

手机恋情:随着手机功能不断强大,手机恋情开始慢慢浮出水面。它有比网络更便利的特点,随时随地的交流,每时每刻的情绪表达,都可以通过短信、电话进行,恋人之间的共存感很强烈。手机带来的交流便利值得肯定,但高职生似乎只注意到情感交流的方式,却忽视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凝重与深沉,没有领悟其内涵之所在。同时,短信的可储性,使无数的学生在失恋后,长期困于逝去的情感不能自拔,支撑他的仅是手机里以往相处时留下的短信,痛苦的时间更长。

手机聊友:70年代的“笔友”,80年代的“网友”,90年代的“聊友”,随着技术的发展,通讯手段已经将人的交往范围无限制扩大。在校园的每个角度,都能看到学生拿着手机不断发短信。有些学生整天热衷于通过短信认识新的朋友,在虚拟的世界中塑造着理想的自我,而忽视与身边人的直接交往。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于对异性朋友的渴望,经常给并不认识的同学发问候短信,绝大部分学生也会给予回复,在不知不觉的信息来往中,逐渐建立了聊友关系。慢慢的,很多学生就整天沉溺于手机短信之中,在真实的交往中,种种交际适应不良状况逐渐暴露,引发了诸多矛盾。

手机综合症:随着在校高职生使用手机越来越多,手机对高职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高职生表现出“手机综合症”的症状。所谓“手机综合征”,是近年来出现很多人不知不觉对手机产生依赖的情况。专家们认为这是一类心理疾病,调查表明,患“手机综合征”的往往是青少年人群,而在校高职生是青少年人群的主要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高职生处在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手机往往时时刻刻都放在身边,一旦手机不在身边,就觉得心理上空虚、紧张甚至是恐慌,甚至出现拇指自觉颤动、肘管炎等症状。据调查,很大一部分学生晚上睡觉手机处在开机状态,放在枕头旁边,长此以往,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听到手机铃声响起,便会烦躁不安,情绪低落,产生幻听。

3.手机的信息传播更具有隐蔽性,垃圾短信、色情内容对学生的价值观构建造成影响。每个手机对应一个人,手机信息的传递一直是指向具体个人的。信息通过手机传播更具有隐蔽性。拥有手机的人几乎都受到过垃圾信息的骚扰,高职生也不例外。调查显示,78%的学生经常收到垃圾信息,22%的学生偶尔收到过垃圾短信,当手机能够上网后,更多的学生表示他们遭受垃圾短信骚扰的频率变得越来越高。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主任郝向宏认为,目前色情信息的传播正在从互联网逐步向手机终端转移,手机已经取代电脑网络成为学生接触色情信息的主要渠道。目前,随着3G技术的普及应用,手机上网更加便利快捷,各种新业务、新应用、新服务项目不断涌现,大大丰富了手机终端的传播功能。据统计,目前互联网上的色情网站超过3.7亿个,每天约有两万张色情照片在网络间传播。高职生拥有手机的人数在日益增多的同时,充斥淫秽色情内容的游戏和短信也乘机而入,青少年正在遭受色情网站的侵蚀。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被抓获的青少年犯罪当中,有近80%的人是遭受网络侵害的,这些人因为沉湎于网络,受到网络黄色信息的侵蚀。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已是成年人,但思想还是比较单纯,无力应对诱惑,其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还未达到统一性、一致性。所以在分辨信息的真伪、善恶等方面,还存在欠缺,不可忽视垃圾短信对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4.手机的普遍存在,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在调查中,可以看出,与老师进行学习交流也是手机一项非常重要的功效。但在访谈中,有很多学生表示,这个功效是一把双刃剑。人人有手机,不担心师生之间交流的畅通问题。但之后,越来越发现手机阻碍了自己和老师的交流,有了手机后,学生和指导老师的见面变得越来越少,有事情都是电话联系,学生和老师悉心交流的场景在现在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师生之间疏于交流的状况无论对学生的成长来说还是对老师的发展而言,都是非常不利的。手机的普遍存在,已经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大程度上变成一根线,面对面的交流已经变成纯粹电话链接,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准时、准确,但却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是需要真实的情绪感知。

三、关注手机文化,注重主流文化导向的引导,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

(一)关注手机文化,了解学生的手机使用特点。手机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是社会悄悄兴起的又一场风暴,它在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中,让生活习惯、生活观念一点点发生着变化。短信、彩铃、彩信、手机电台、手机广告还有手机报等等多种形式促使新鲜事物随时随地大量涌现。关注手机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学生的世界。在手机彩铃的使用上,在调查中有个学生这样表述:每个月的5元费用,少喝一杯奶茶就可以,但这5元却可以让我“常换常新”,给我身边的朋友带来乐趣,让我自己觉得也很新鲜。对于学生工作者,需要去了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手机现象”,将其作为青年人心理状态表现的一个侧面去看待,真正能够懂得青年人内心的真实需求。

(二)充分利用手机的特点,开拓学生工作新模式。不可否认,手机的存在让更多的同学接受到更多的信息,同时也为同学交往、师生交往、父母交往开创了新的方式。很多不善于表达的学生,通过手机短信的相互了解进而在现实生活中收获了真挚的友情、美好的爱情。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不能简单的排斥手机的存在,应在了解学生使用手机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发挥手机的便捷性功能,挖掘一对一的联系特点带来的益处。学校就业短信平台的构建,执教老师短信平台的构建,利用飞信对班级进行管理、手机短信征文等,都是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向更好方向发展的有效措施。

(三)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阶段是个体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阶段。一方面,进入大学校门的青年学生完全卸下了高考的责任,充分享受着高职生活给他们带来的自由,这样一个相对独立和开放的环境,高职生的心理活动和外显行为主要靠自律而非他律,故大学阶段被称为青年学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另一方面,青年人本身对未知事物抱有强烈的兴趣和新鲜感,喜欢尝试新事物,无论何种形式的文化,对他们来说都有十足的吸引力。所以,在校园生活中,要注重主流文化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锻炼他们的慎独意识,加强自我修养,增强青年学生对手机文化中的不健康信息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做一个拥有良好传媒素质的青年人。

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把手机成瘾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目标,对学生进行常规化、普及化的预防教育。要探究在新形势下,如何预防学生手机成瘾、如何治疗手机成瘾。找对手机依赖的目标群体,给予必要的心理援助,寻找学生依赖手机的根源,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调整好心态,教会他们学会放松,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四)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加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相互交往的机会。手机使用对高职生的消极影响从一个侧面暴露了校园文化的贫乏,学校没有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成长环境。学校应注重开展以培养高职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不断感受高职生活,在寓教于乐中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道德意识教育。同时,针对学校学生的特点,开展针对性强的活动,增加学生相互交往的机会。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失落感,培养他们与人相处的能力,帮助他们全面的了解自我,在活动中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对于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能力缺乏的同学,要组织主题特色鲜明的团体辅导活动,激发学生不断尝试的勇气,在有团体支持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用现实性的交往来抑制在手机上进行的一些虚拟性交往,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1]朱训明.广州市高职生手机品牌选择影响因素[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周礼春.手机短信对高职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9(04):96-98.

[3]韩等亮,齐志斐.高职生手机成瘾的心理学探悉[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

施福新(1963-),男,江苏常州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号:SGSY2009YB389)成果之一。

G715

B

1001-7518(2011)17-0108-02

责任编辑 何颖萍

猜你喜欢
高职生短信信息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道歉短信
代发短信
订阅信息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展会信息
高职生学习投入状况及对策研究
“八一”节日短信之一
短信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