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2011-10-18 01:39曾爱斌阮亚男陶星名
职教论坛 2011年5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课程体系实训

□曾爱斌 阮亚男 陶星名

高职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曾爱斌 阮亚男 陶星名

高职院校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发展迅速,但是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尚有较大距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在人才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实施准确的专业定位、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在分析岗位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构建课程体系,在工作过程分析基础上制定课程标准、设置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岗位的零对接。

需求调研;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案特色

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一)环保产业发展趋势调研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1]。区域经济、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常用于分析人才需求,也是高职院校专业定位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

“十一五”期末,我国环保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1000亿元,环保产业年均增长率将达15%以上[2]。浙江省的环保产业目前已形成领域广泛、门类基本齐全、具有一定经济规模、跨行业、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综合性产业。“十二五”浙江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全面控制污染和持续改善生态环境,重点解决重大环境问题,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政府对环保产业的重视和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环境保护工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扩大了环保市场空间,拉动了对环保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就业单位调研

高等职业院校应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1]。我院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对2008至2010届毕业生进行了就业单位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在政府环保部门就业率逐年下降,在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就业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10届毕业生在政府环保部门就业率为5%,在国有企业为15%,在股份制企业为70%,其它行业为10%。表明浙江省中小型企业对环保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现上升的趋势,也反映了环境保护工作在浙江省企业内部的重要性处于上升态势。

(三)就业岗位调研

对我院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2008到2010届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从事分析测试、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与污染治理岗位的毕业生人数从2008年的65%递增至75%,环境监察和室内污染检测岗位从业人数从2008年的10%递增至15%,其它岗位从业人数逐年减少,从2008年的25%降至10%,说明非环保类岗位从业人数在下降,反映了浙江省对高职院校环保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在上升。就业岗位由多到少依次为: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分析测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察和室内污染检测,就业岗位调研结果说明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的培养方案具有宽口径、强实践的特点。

(四)行业专家调研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紧密结合企业实际,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全程参与方案的制订[3]。我们邀请浙江省内环保行业专家和一线技术骨干,以现场咨询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岗位,由多到少依次为:环境监测、工矿企业分析测试、环境污染治理、环境影响环评、企业内部环保管理、环保设备营销、环境管理与监察、清洁生产审核等,调查结果为我们制定中远期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宝贵数据。

二、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一)专业定位

在人才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确定专业定位。专业定位以学生就业单位和就业岗位为依据,有利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持较高的学生就业率。由此,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定位为:面向环境保护生产第一线,输送环境监测、工矿企业分析测试、环境污染治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环境监察机构及各类环保公司,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以工学结合为基础,明确专业定位后,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本省,面向全国,为环保行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岗位适应性强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此类人才必须掌握必备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实践技能,可从事分析测试、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治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察等相关工作。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与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要对工作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按照工作过程实际需要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划分专业方向,打破“三段式”传统课程模式[4]。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要求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分析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以此重构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对应的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根据浙江省环境行业的特点,我们与行业专家和一线技术骨干合作,针对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分析岗位能力,设置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见表1。

表1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与核心课程设置

(二)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原则。由行业专家和实践经历丰富的专任教师对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行动能力进行分析,参考国家职业标准和环保行业企业员工上岗标准,兼顾人文社会与技术教育的相互渗透,以环境监测、分析测试、污染治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察与室内污染检测的工作过程和真实工作任务为主线,建立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见表2。

(三)课程标准设计与课程内容选取

课程标准设计体现校企合作、校企对培养和使用人才的要求。以岗位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线索,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发展职业能力。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教材、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循序渐进,满足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同时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岗位职业素养的相关要求。由若干工作项目为主线构成课程内容,每个工作项目又根据实际工作流程需要划分为若干子任务,以每个子任务为中心整合相关理论和实践教学知识点和技能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模式。

四、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一)校内实践环节

根据职业资格标准,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研讨设置实训项目、共同组织实训教学,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由化学分析实训室、环境监测实训室、环境工程实训室、仪器室、天平室、微生物实训室和土壤监测室组成,核心课程探索与实践在实训室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室成为课程学习场所。

校内实践分为课内实训、集中实训、开放实训和职业技能训练四个递进环节。课内实训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与基本技能,要求撰写实训报告,占课内总学时的60%;集中实训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要求撰写实训方案与报告,时间安排在第1至第4学期,每学期3-4周;开放实训环节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与创新能力,要求撰写实训方案与报告,时间安排在校内实训室开放时间;职业技能训练重在提高学生职业岗位技能,要求100%学生获得1门职业资格证书,90%以上学生能获得2门职业资格证书,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开学的1-3周。

(二)校外实践环节

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建立门类配套齐全、涵盖环保专业范畴的紧密型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环节分为参观调研、项目调研、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环节。通过参观调研了解岗位工作过程与岗位职责,要求撰写参观调研报告,时间安排在教学课时内;通过项目调研了解项目岗位、项目技术、岗位人员素质和技能等要求,要求学生提交项目调研报告,时间安排在教学课时内;顶岗实习目的在于参与行业企业实际岗位工作,承担岗位职责,要求学生提交实训日志与总结,实训时间为第5学期共14周;毕业实习目标为实际工作岗位实习,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与论文答辩,实习时间为第6学期共17周。在企业岗位实习,共享企业优秀实践指导教师、先进仪器设备和真实工作环境,使学生能够履行实际生产岗位的职责、体会生产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与素质要求。

五、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特色

(一)市场调研,校企合作

在市场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调研的基础上,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邀请环保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开发、课程标准制定和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培养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就业导向,能力为本

打破了以往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科体系课程设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专业就业岗位分析岗位能力,根据岗位能力及其岗位工作过程重构新的高职特色课程体系。

(三)任务驱动,项目教学

专业核心课程均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改革,按照“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工作任务—教学项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考核评估”设计思路组织教学,将课堂设在实训室,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项目为载体,按项目的实施过程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实施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考证相结合的多样化课程评价体系,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四)课证融合,双证融通

人才培养方案的职业性体现在职业资格方面,我们把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通过校内实训教学和技能培训,学生获得1~2门职业资格证书,以此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五)工学结合,上岗对接

人才培养方案反映学生上岗对接的能力。学生2年在校内学习,1年在企业真实工作岗位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实现毕业即能上岗的职业教学目标。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

[2]赵航.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实分析[J].发展研究,2008(8).

[3]郝秀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系列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23).

[4]候建军.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J].教育与职业,2008(23).

责任编辑 颜小兵

G715

A

1001-7518(2011)05-0062-03

曾爱斌(1966-),女,湖南南县人,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与教学;阮亚男(1969-),女,浙江舟山人,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监察和固废处理教学;陶星名(1979-),女,浙江湖州人,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教学及实验室教学管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环境监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浙教高教〔2007〕167);环境监测与评价市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编号:20091120)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课程体系实训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环境监测实验中有害试剂的使用与处理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