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云芳 王一涛
中职“免补政策”对农村家庭教育需求的影响分析
——基于一项跨省区的田野调查
□冉云芳 王一涛
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政府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供给方,近年来采取各种措施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尤其是制定国家助学金和免费等普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和刺激了农村家庭对中职教育的有效需求。但这一普惠政策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家庭对中职教育的需求,需要进行实地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并进行原因解释,以探索增强政策对农村家庭教育需求效应的途径和建议。
中等职业教育;免补政策;农村家庭;教育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通过各种措施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其最主要的措施是通过对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补贴,从而降低中职受教育者直接负担的教育成本,增加中等职业教育的入学率,并促进教育公平。2005年以来,我国政府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绝大部分学生每年提供1500元的助学补助。从2009年起,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全面实行免费政策。这两项政策均具有普惠性质,实施过程中都有增加农村家庭子女受教育机会、降低中职教育个人成本和刺激他们对中职教育选择需求等功效。因此,笔者将这两项优惠政策简称为“免补政策”。
中职“免补政策”是我国继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体现了我国政府空前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免学费工作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做起,一方面,对于增加农村家庭受教育机会、降低受教育成本、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对于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教育需求是指受教育者出于投资于教育将使他增进知识和技能,进而在未来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获得较高收入的目的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1]。个人(家庭)对教育的需求是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真正动力和根源,没有受教育者对教育的需求,教育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对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同样如此。那么,农村家庭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情况如何呢?尤其是免补政策对农民家庭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有何影响?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质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要求调查者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来深入了解不同个案的具体情况。笔者就中职“免补政策”对农村家庭教育需求的影响问题,在重庆市Y县、湖北省H县、山东省J市、浙江省L市四地的农村进行深入访谈。在访谈基础上,对农村初中毕业生发放了问卷,各发放问卷80份,各地分别回收73份、72份、76份、78份,共计299份,回收率为93.44%。调查地点分布在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调查结果原则上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需求调查之所以选择农村家庭作为调查对象,主要是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来考虑的。农村家庭对教育的支付能力目前还远远低于城市家庭,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选择中职教育的远较城市初中毕业生多。而且,普惠性免补政策的受益对象主要是针对农村家庭的学生,因此,这一政策对农村家庭中职教育的需求影响如何将更加令人关注。
此次调查是从中职教育的需求者和接受者的视角来窥视中职教育的,这种视角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视角”,即“从外向内”来窥视中等职业教育。这种视角可能会导致观察者过多地关注到中职教育所存在的负面因素,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所发现的问题,但也可以减少调查中不必要的折衷和中合,从而使观察的视角更加犀利敏锐,使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激发我们的行动。
对于初中毕业生而言,他们毕业后面临有几条选择:第一,普通高中,选择这条道路的学生其主要目的是继续进入大学深造;第二,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包括职高、中专、技校等;第三,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对于农村毕业生而言,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形式是到沿海大城市打工;第四,参加短期的技能培训,如汽车修理、美发等,从而为进入劳动力市场先做一番准备。
在对农村家庭初中毕业生教育需求调查结果中,有效数据为290份,65.5%的学生选择了普通高中,26.7%的学生选择了中等职业学校,0.7%的学生选择了短期培训机构,学习一门手艺或技术,2.8%的学生选择外出打工,0.7%的学生选择在家务农,2.8%的学生选择待业。
在对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进行的访谈中,我们发现他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不高的表现有:一是大部分学生认为选择中等职业教育是受家庭经济条件、自身学习成绩等因素的影响而做出的被迫选择;二是调查的重庆的学生从今年5月份就进入中等职业学校读书,将近3个月的学习期间,同班或其他班级的将近20%的学生已经退学了,流失现象严重;三是他们认为中职没多大用处,受访的很多学生都说,中职学校和初中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没有本质区别,主要的课程还是文化课,实训课的比例很少,而且实训课的学习质量不高。
1.“免补政策”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宣传渠道以初中学校为主
针对“国家几乎对每位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每年提供1500元助学金,你知道这个政策吗?”有效数据为296份,其中59.7%的同学选择知道,40.3%的同学选择不知道。针对“国家对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提供免费政策,你知道吗?”,有效数据为292份,其中54.1%的同学选知道,45.9%的同学选不知道。调查结果说明了所调查的农民家庭对免补政策的知道比例不足,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
针对“选择‘知道’补助政策和免费政策的59.7%和54.1%的同学,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得知的?”经调查:初中班主任的亲口告知分别占了46.7%和42.5%,初中学校其他的宣传渠道分别占20.0%和23.7%;中等职业学校的宣传分别占26.7%和25%;通过电视、报纸媒体和其他宣传渠道得知的比例较少,分别为6.6%和8.8%。结果表明:通过初中学校班主任告知和其他宣传的宣传渠道是最主要的免补政策了解渠道,也从另一侧面表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需要初中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2.“免补政策”认可度较高,降低了受教育成本,但还需加大扶持力度
针对“你认为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大部分学生每年提供1500元助学金和逐步实行免费的政策好吗?”,调查有效数据为292份,其中,选择很好的占70.7%,选择无所谓好坏的占22.8%,选择不好的占6.5%;针对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原因中,选择是因为国家提供的1500元助学金和免费政策,降低了受教育成本的占46.8%;这说明免补政策确实减轻了农民负担,降低了家庭受教育成本,认可度是比较高的。
针对“在免补政策基础上,你的家庭负担你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费用,有困难吗?”,其中,非常困难的占7.1%,比较困难的占32.4%,没有困难的占60.5%。针对“你认为除了免费和每年1500元的补助外,政府还需要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其他形式的补助吗?”,调查有效数据为290份,其中,选择很有必要的占67.6%,选择有点必要的占24.8%,选择没有必要的占7.6%。这也说明了部分农村家庭在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时仍然受到经济困难所约束,并希望国家加大对接受中职教育家庭的支持力度。
3.“免补政策”的需求刺激作用比较有限,与家庭总收入呈逆相关
针对“你会因为国家提供1500元的助学金和免费政策,而主动选择中职学校吗?”调查有效数据为288份,其中,选择愿意的占43.7%,选择说不清楚的占24.3%,选择不愿意的占31.9%。可见:“免补政策”对农民家庭选择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刺激作用还是比较有限的,尤其是选择不愿意的超出了1/3的比例。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农村家庭的年收入进行了调查。
表1 不同选择意愿的家庭总收入情况
如表1所示:因“免补政策”愿意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家庭收入2万元以下的占64.3%,2-4万元的占35.7%,4万元以上的为0;而选择说不清楚的家庭总收入2万元以下的占43.8%,2-4万元的占37.5%;选择不愿意的家庭总收入大部分在4万元以上。调查数据充分表明:免补政策对农村家庭选择中等职业教育与否的影响与家庭总收入呈现出逆相关关系。即愿意因为免补政策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家庭收入都在4万元以下。
4.“免补政策”普惠性太强,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在就“你如何看待中职教育‘免补政策’”这一问题进行访谈中,农村家庭学生大都认为:(1)“免补政策”大大降低了农村家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受教育的机会,尤其是对部分没有支付能力的贫困家庭学生而言,免补政策的出现让他们重新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而不是无奈地选择外出打工;(2)“免补政策”使得接受中职教育的机会很容易获得,使得学生不会太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加上缺乏其他形式的奖励和资助政策,学生更加缺乏学习动力。
在就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培训机构从四个纬度进行的比较调查中,有效数据为290份,其中:选择普通高中社会认可度高、学校声誉好、学校师资水平高、个人未来发展前途好的分别占67.9%、72.4%、72.8%、75.9%,相对而言,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在这四个方面是最好的分别占15.2%、12.4%、11.0%、27.6%;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所调查的农村家庭初中毕业生对初中后选择各教育类型的基本态度,他们认为普通高中教育在各方面均远远好于中职教育,自然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也远远高于对中职教育的需求。
农村家庭学生认为他们对中职教育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中等职业教育自身质量不高,缺乏吸引力。即或是在全免费和提供每年1500元的补助,大大降低了受教育成本的情况下,仍然有31.9%的家庭不愿意选择中等职业教育。这也充分说明了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教育质量不高的情况下,“免补政策”对农村家庭中职教育的需求刺激作用也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根据笔者对重庆市Q区已经选择中职学校并在学校上了2个月课程的农村学生的访谈得知:他们认为所上课程与教学内容陈旧,偏于理论化和学科化,课程结构不合理,文化课比例比专业课高,专业理论课程比例比专业实训课程高;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实践操作能力不高,学校基础设施设备投入不够,不具备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的软硬条件等。这些现状与他们当初选择中等职业教育时希望学到一门扎实的技术和本领存在很大差距,这也使得他们毕业了在劳动力市场的分层格局中处于底层地位,而通过教育来改变社会身份,是农村家庭接受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2]。在社会存在客观的分层中,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很可能被固定在社会的底层,实现向社会高层流动的机会将很渺茫。
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对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因增加其接受教育的数量而得到未来净经济报酬的一种测量,教育投资收益率取决于教育成本和教育收益的比较。从个人立场看,教育的私人成本包括校服、书籍、交通和学杂费等与接受教育直接相关的开支,以及教育的机会成本,即学生因上学而必须放弃的收入。教育的收益包括个人因教育而挣得的额外收入、诸如享受更多的文化活动或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类由教育投资提供给整个人生的非金钱收益,以及在接受教育的直接消费[3]。
“免补政策”虽然大大降低了中职教育成本,尤其是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但通过调查表明:大多数农村家庭都认为“免补政策”只是减少了一小部分上学的直接成本,除此之外,三年中职教育还需更多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他们认为三年在校时间如果外出打工挣钱的话,这部分收入是一笔很大的机会成本。而且,他们看到周围的就读了三年中职教育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工资收入与初中毕业直接就业学生的工资收入相差不大,何况,他们还有三年工作经验的优势。所以,农村家庭学生觉得就读中职教育,就算有“免补政策”,也仍然需要一大笔直接上学成本,而且毕业后的收入与初中毕业生收入差不多甚至不如后者。虽然农村家庭学生并不知道“教育投资收益率”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可能获得的大体成本却实实在在地导致农村家庭不愿意选择中职教育。
免补政策对农村家庭学生选择中职教育的需求刺激作用还比较有限,其根源在于他们认为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不如普通高中好,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要增强其政策的刺激作用,应从源头上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就应该加大其投入力度,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建设,从根本上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在中等职业教育自身质量过硬的前提下,相信免补政策的刺激和促进作用会更加有效。
目前的免补政策具有很强的普惠性质和均等化性质,无论对于西部、中部还是东部地区,还是各地区内部经济发达和贫困地区,无论家庭收入多与少,无论家庭之间收入差距有多大,就读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均享受到了一样的补助待遇。一方面,对于贫困地区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而言,即使享受到了“免补政策”也无法摆脱上学难的局面,家庭仍然需要支付额外的受教育成本;另一方面,对于发达地区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而言,“免补政策”对他们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几乎没任何影响,他们所享受到的免补政策的效用也就大打折扣。
要增强免补政策效用的总和,必须改变这种“一刀切”似的均等化的普惠性免补政策。国家一方面应根据各地区经济实力、财力等经济指标制定出各省、市的免补标准,另一方面应根据各地区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和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所需成本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区别对待,并制定出不同标准的免费和补助政策,变均等化的免补政策为差异化的免补政策,让更需要得到补助的贫困地区学生享受到更多的政策优惠,以发挥其政策的最大效用,实现教育公平。
在差异性免补政策基础上,各地应该吸引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等设立专项资金,建立起奖学金、助学金等多元化的资助制度;一方面,对家庭经济非常贫困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资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需要我们培训技能型人才,学校应设立高额的技能奖学金制度,对已在各技能大赛获奖的学生以及获得高级工以上资格的学生发放重奖,激励学生提高操作技能水平,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6.
[2]王一涛.农村教育与农民的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0.
[3][美]Martin carnoy.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第二版)[M].闵维方,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71.
责任编辑 徐惠军
G712
A
1001-7518(2011)06-0033-04
冉云芳(1984-),女,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教研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职业教育学;王一涛(1977-),男,山东青岛人,浙江树人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民办高等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