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烈霞
【摘要】 在这几年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从学生的平时作业,还是在每次的考试中,都不难发现学生在解题时都会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
【关键词】 地理学习 学生解题 识图障碍 迁移应用
我经过这些年来的留意和观察发现,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尤其是高中自然地理、世界和中国的区域地理)时,学生要将这些知识从认识、认知到理解,这个过程几乎50%以上的高中生都觉得极其困难;另外学生在对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迁移应用时总是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那么是哪些原因导致学生在解题时障碍重重呢?究其原因,通过这几年来的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识图障碍
高中地理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坚持的过程,在每年高考地理试题中逢题必考图或表,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不断地去归纳、积累高中地理考试中遇到的各种图表,包括太阳光照图、各类等值线图、世界或者中国区域地图、统计图或表、景观图、剖面图等等。在识图时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判断和提取图中的有用信息,将其和地理知识联系起来。那就会导致解题错误。
2 知识迁移应用的障碍
地理知识是由地理名称、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分布、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地理联系等地理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又通过各种关系相衔接,构成地理知识理论体系。学生在解题时由于对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或者彼此联系模糊不清,在对知识需要迁移时就容易出现杂乱罗列、随意堆砌甚至张冠李戴。
例如:当北半球7月初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乌鲁木齐昼短夜长 B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
C雅典附近森林火情告警 D长江入海口海水盐度大
E悉尼日出东南方向 F赤道地区高温多雨
G北印度洋季风洋流自西向东流
学生在遇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时,如果对题目提示的季节,7月为北半球夏季以及与该季节相联系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掌握不清,就容易犯错。同时选项中为了体现难度,设置了干扰项F,该选项只要学生掌握了赤道地区终年都是高温多雨这个地理规律就可以首先将其排除。
3 题干、图表中隐含条件提取的障碍
这类型的障碍是高中学生解题时碰到的最大障碍。一般情况学生可以从题干、图表中直接获得已告知条件,同时这类型的题在题干或图表中会有解题所必需的隐含条件。但是由于学生不能从中提取这些必需的条件,造成思维、联想、推理、解题障碍。具体表现为:不能从特定的地理区域中挖掘潜在的条件,引起联想思维错误;不能从地理规律、地理现象、地理原理中挖掘潜在的条件,造成推理错误;不能从图表、数据中挖掘隐含条件,造成判断失误。
4 缺乏生活常识与地理知识联系的障碍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在地理学习中不难发现很多知识都和我们平时生活息息相关,许多生活常识都与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紧密联系,因此历年高考命题就以生活常识为题目去考察相关地理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就要注意观察现象、总结规律、把握原理并且能将其和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具备准确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常识问题的能力。例如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的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南敞北封”;再如:“高处不胜寒”这句话在高中评议教材中出现,而且在生活中也曾听闻,但是很少有学生能用地理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
在学生明白这句话意思的基础上,只要能联系到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在递减,且海拔增加100米气温降低0.6℃这一地理规律即可解释。
5 不能准确理解题意的障碍
准确理解题意,区分条件和问题,是应用基础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开端。在这几年的教学实际中我发现,这类型的障碍在学生中非常普遍,学生在解题时出现错误常常都是因为审题不清造成。比如有的学生不重视审题,在题意甚至题目都没有弄清楚之前就轻易进行猜测及盲目尝试;另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疏忽遗漏问题中的某些条件导致推理错误。因此题意理解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解题思维的正确性,如果不能准确理解题意就容易出现答非所问,导致失分。例如:分析“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一题,有同学就误答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等,这就是明显的审题不清的结果。
6 解决出错,引导学生学习
在地理学习中的错误,生成于教学过程和课后作业中,学生对它的处理,往往停留在找错、纠错和改错的简单层面上,往往忽视了它的其他作用。实际上它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值得珍惜它并努力探索它的多种功能。如高中学生在学习“热力环流”知识,特别是热力环流的方向,以及近地面冷热变化后垂直方向上气压高低的比较,学生总有问题出现。为此,可在学生的“错”上做文章,教学采用“三步法”。第一步,运用简单的flash动画边演绎边讲解。第二步,设定近地面“热——冷——热”三点,由学生画图完成:标出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高低、气流流动方向和等压线的弯曲状况。然后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找出典型错误,由师生共同予以纠正。第三步,通过变式图设疑,检测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难点,还通过思维变通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以上几种学生解题障碍分析中可以看出,准确把握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等地理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重点把握的;同时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方法,对知识联系多进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在平时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去建立地理知识点——线——面结构体系,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