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2011-10-13 14:31黄碧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住校总分群体

黄碧蓉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东 广州 511370)

关于高职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黄碧蓉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东 广州 511370)

为了解高职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文章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广州某高职院校418名在读学生进行随机调查,以t检验和回归分析进行资料整理。结果显示:不同亚群体呈现不同社会支持状态和应对方式表现。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作为预测变量对积极应对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仅社会支持总分进入回归方程。

高职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又称社会网络,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党团等组织或个人给予个体的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的系统。应对是个体面临压力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过程。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挫折或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是个体的稳定因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社会支持以及应对方式已经进行了较多研究,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社会支持纳入其对应的研究中,认为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个体应对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研究认为,个体实际应对依赖于应对资源、自我变量以及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支持网络),并受其影响。国内和国外的研究者在研究这一问题时,都是持一种经验性的观点,认为社会支持是应对的一个因子,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与应对方式存在着一种直线相关,即高社会支持水平导致高水平的应对方式(积极应对方式),而相反的,低社会支持水平则导致低水平的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论文通过对广州某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探索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在高职生这个群体中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对广州某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共调查418人,实际获得有效问卷410份。

2.方法

调查工具: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是由解亚宁在国外应对方式量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人群的特点编制而成的,问卷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分量表,有20个条目,问卷为自评量表,采用四级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9,α系数为0.90,积极应对分量标的α系数为0.89,消极应对分量表的α系数为0.78。《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是由肖水源在参考国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的只有10个条目的简易量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量表重测信度为0.92。

数据统计: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

二、结果

1.一般状况

有效问卷410份,其中男生198人(48.29%)、女生212人(51.71%);城市生源187人(45.6%)、城镇生源92人(22.43%)、农村生源131人(31.95%);初中开始住校146人(35.61%)、高中开始住校206人(50.2%)、大学开始住校58人(44.15%);学生干部89人(21.7%)、非学生干部321人(78.29%)。

2.高职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情况的具体分布

不同被试群体采取的应对方式和获得的社会支持存在很大的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积极的应对方式而少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女生获得的社会支持总分略高于男生;城镇生源学生更多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城市生源学生获得最多的社会支持;高中开始住校的学生更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大学开始住校的学生获得最多的社会支持;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明显多倾向于使用积极应对方式而少使用消极应对方式且获得的社会支持量略高于非学生干部的学生。但上述的差异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仅不同阶段住校群体中的高中开始住校群体和大学开始住校群体在主观支持和支持总分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差异均无显著性。具体结果见表1至表5。

3.对积极应对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作为预测变量对积极应对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仅社会支持总分进入回归方程,说明社会支持作用对于合理应对方式的选择起到一定作用,具体结果见表6。

三、讨论

以往的研究认为社会支持是应对的一个因子,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与应对方式存在着一种直线相关,即高社会支持水平导致高水平的应对方式(积极应对方式),而相反的,低社会支持水平则导致低水平的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论文以高职大学生为样本,研究结果基本与前人的研究相符合,但是对于个体差异特别是个体的认知水平、知识更新经验等的主动性作用在文中没有予以考虑是一个明显的局限之处。

社会支持对于应对方式有着重要的正向促进作用,学校、老师作为学生的重要社会支持来源,相关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充分合理地控制有关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应对意识和应对能力,以更好地面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1]王宏伟.浅析青少年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3,(3):19-22.

[2]黄希庭,余华,郑涌等.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1):1-5.

[3]刘春梅,李宏英.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2,(4):477-478.

[4]汪向东.心理卫生量表评定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122-127.

[5]张林,车文博等.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1):36-41.

[6]丁凤琴.国内大学生应对方式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7,(11):1046-1049.

表1 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不同性别群体中的平均得分情况

表2 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不同生源群体中的平均得分情况

表3 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不同阶段住校群体中的平均得分情况

表4 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群体中的平均得分情况

表6 积极应对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G718.5

A

1673-0046(2011)10-0031-02

猜你喜欢
住校总分群体
编读往来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分析住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现况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