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汉语写作教程的脉络与通识教育写作观
——主述《作文指导》、《写作通论》等教材体系

2011-10-12 02:56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写作学通论作文指导

阎 泽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市 300451)

新中国汉语写作教程的脉络与通识教育写作观
——主述《作文指导》、《写作通论》等教材体系

阎 泽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市 300451)

朱德熙先生的《作文指导》应该是新中国大学汉语作文教学和基础写作理论 (教材)的奠基之作。该书的出版要比何家槐《作文讲话略稿》早四年,今天读来,依然亲切深刻中用;说《写作通论》是 20世纪 80年代初影响最深远的一部高校汉语基础写作教材,绝对不是过誉之词;在经过 20世纪 90年代百花齐放与浮躁并存的写作学建设道路之后,呼吁写作课教学与理论研究应该向通识教育和通识能力培养方向回归。

汉语写作学;教程;教材;脉络;通识教育写作观

一、新中国第一本大学汉语写作教程

(一)不该被遗忘的著述

近来,翻阅了手头几本涉及新中国大学写作学和写作教材建设的著述,譬如《中国写作理论史》(刘锡庆主编),《中国写作理论辑评·当代部分》(蔺羡壁主编)等,在讲到“文革”前 17年的中国基础写作学教材建设时,发现谈论何家槐先生所著《作文讲话略稿》的较多。并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大专院校的写作课,基本是按照文选及习作的思路,进行教学的。50年代中期何家槐的《作文讲话略稿》(中央高级党校出版,1955年),打破了‘文选及习作’的思路,是八大块的奠基作”;蔺羡壁先生主编的《中国写作理论辑评·当代部分》前言写道:“新中国成立后……,基础写作理论建设值得注意的是何家槐的《作文讲话略稿》。它打破了‘文选及习作’的建构模式,是‘八大块’的奠基作”。

上述对新中国大学汉语作文教学和基础写作理论 (教材)的奠基者和奠基之作的研究是有疏漏的。因为新中国第一本大学汉语基础写作教程 (教材)应是朱德熙先生的《作文指导》(中青、开明)。

首先,朱德熙先生 (1920-1992)的《作文指导》,在出版时间上要比何家槐 (1911-1969)《作文讲话略稿》早四年。《作文指导》从 1951年 10月初版,到 1952年第三版,其印发量已达 5.5万册,可见影响之深广。

其次,就打破‘文选及习作’的思路而言,《作文指导》也要比何家槐先生早。朱德熙先生在该书序言中写道:“1949年春天,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在着手改革大一国文课程的时候,便提出了改进作文教学的问题。我们认为在目前一般同学的语文成都低落的情况下,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应该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的。过去各级学校的国文课程,形式上虽包括读本和作文两方面,而集中点却放在读本上,作文成了附属的东西;同学在读本里所得到的只是空泛的知识,对于实际写作很少有帮助。针对这种情形,我们觉得如果有一不切合实际的作文教材,系统地向同学说明写作上的一些具体问题,对于提高同学的写作能力一定会起相当的作用。”朱先生的这番话,足以证明“打破‘文选及习作’”的认识与实践,也要比何家槐先生早,且清晰又具体。

(二)《作文指导》的完成与基本构架

1.朱德熙先生《作文指导》的完成。《作文指导》,是在“经过 (清华大学)大一国文教研组同仁多次讨论,把作文教材的轮廓逐渐勾画出来,并且初步确定了 (三个)原则”的基础上,于“一九四九年暑假”接受“清华大学大一国文教研组指定……担任编纂作文教材”工作任务的。在这部教材的编著过程中“吕叔湘和叶兢耕二位先生在百忙中细心审阅原稿”。可见,该教材编写的严肃、严谨。

2.《作文指导》是一部只有 136页的著述。该书分为:主题、结构、表现、词汇、句子、标点等六章(详情见表 )。

从这六章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它在逻辑和体例上的严谨性;第二,基础写作教材建设初始,偏多语法修辞及脱胎现代汉语知识的时代痕迹。但不管怎样说,朱德熙先生的《作文指导》已经具备基础写作理论和教材“八大块儿”①“八大块 ”指:基础写作教材由“绪论 ”、“材料 ”、“主题 ”、“结构 ”、“语言 ”、“表达 ”、“修改 ”、“文风 ”等知识构成的框架体力和逻辑顺序。的基本形。

总之,在新中国 60年的基础写作学建设、发展进程中,朱德熙先生及其《作文指导》,是不该被人们遗忘的。《作文指导》今天读来,依然亲切深刻,依然取之不尽、用之不尽。因此建议,今天致力于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人,能够认真阅读朱先生这部著述,缅怀前辈,温故知新,扎扎实实去创造新的成绩。

二、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批大学汉语基础写作教程

(一)止于 1983年的概述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 1977年恢复高考后,高校各学科课程和教材建设也相继回暖。1978年 4月江苏师范学院、河北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写作课教师汇集苏州,召开了写作教材编写写作会议。同年 9月全国 20所高校写作教材会议在长春召开,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朱德熙等出席会议并就写作教学及写作教材等问题作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一是审议了刘锡庆主持的《写作基础知识》书稿(1979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二是讨论了改革开放后全国高校第一套以文体分论分册形式编辑的“写作知识丛书”的编写计划和内容框架及原则 (1981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共 14册)。1979年 6月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郑州大学、内蒙古大学、河北大学等国内 10所综合大学写作课教师汇集青岛,召开了高校文学写作教学大纲讨论会议。

1982年 7月全国首届写作讲习班在北京师范学院举行,朱德熙、郭预衡、周振甫、张寿康、林非、吴祖光、王蒙、徐仲华、周姬昌、刘锡庆等 35位著名学者、专家和作家作了精彩的讲学,这对此后的写作学课程及教材建设,以及写作教师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各专题报告讲稿 1984年结集成书,书名《写作论》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进入 1983年,国内高校写作课建设、写作教材出版,有了第一波的可喜收获。王志彬、胡志霄的《写作技法举要》,李景隆的《作文法概要》,刘锡庆、朱金顺的《写作通论》,路德庆、施亚西、范培松的《写作教程》,朱伯石的《写作概论》等都为这一时期的成果。而其中影响最深远的还要数《写作通论》。

(二 )《写作通论 》

说《写作通论》是 20世纪 80年代初影响最深远的一部高校汉语基础写作教材,绝对不是过誉之词。该书第一版一次就印了 110万册 (该书 7次总印刷量达 275万册)。这个数字比起另一部也较有影响的《写作教程》来,整整多出 98万册。比李景隆先生的《作文法概要》多出百余万册。就是说在那个年代,从电大到普通高校,凡开基础写作课者,基本上都在使用这本《写作通论》。

《写作通论》之所以有如此深广的影响,归纳起来有几点:

1.《写作通论》是深思熟虑之作,反复修改锤炼之作,不断经写作课教学实践效果认定之作。《写作通论》事实上可认为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写作指导教研室在刘锡庆先生带领下编著的《写作基础知识》(1979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升华版。像《写作通论》一样,《写作基础知识》总印刷量也逾200万册。《写作基础知识》本身就是一部治学严谨的著述。它不但经过吕叔湘、朱德熙、张志公等先生认真审定,还在 1978年全国 20所高校写作教材会议上广泛听取了与会高校写作课教师意见。

2.《写作通论》是一部“选材比较精,编排的次序也比较适合读者的循序渐进的需要”的基础写作学著作。它体现了中国文化教育的优秀传统学风在教学实践中能体会到其深入浅出、学生好读、教师好教,不虚张声势,不云山雾罩等鲜明特点。

3.现代与古典写作理论同实践恰到好处的融合。

三、中国大学汉语基础写作学教材庞杂繁缛风气之分析

(一 )概述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大学汉语基础写作学教材建设的第二个丰收季节。胡裕树主编的《大学写作》、刘锡庆新著《基础写作学》,林可夫主编的《基础写作概论》,王凯符、孙移山编著的《写作概论》,吴伯威主编的《基础写作教程》,朱伯石主编的《现代写作学》等纷纷在这一时期涌现在出来。标志了基础写作学课程和教材建设已经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的繁荣时期;标志了写作教材研究进入了一个写作学科的新时代。

但 1989年作为原国家教委“七五”规划教材、调动了全国几十所院校写作教学专家骨干参与编写的近 53万言《写作学高级教程》的出版,却给人们带来了既兴奋又不安的心情。

“兴奋”,是因为人们惊叹它的大观、周到、成就。该书上编九章:规律论、作者论、感知论、运思论、表述论、技巧论、文采论、读者论、源流论,融古今文论以及思维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修辞学、叙事学等知识与研究于一身;下编十四章: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报告文学、杂文、文学评论、新闻类文章、经济类文章、科技类文章、行政公文、司法文章等文体几乎是应有尽有。除前述上下两编外,该书还前有序论三节、后有附录两节。

“不安”,是因为这种唯恐因漏一而无学的架势,已给中国大学汉语基础写作学教材建设带来了一股庞杂繁缛之风气。这种风气差不多一直刮到 20世纪 90年代中叶。所谓大文化写作论、大技巧写作论、大写作意识论、深层结构写作论、分形学写作论、生存美学写作论、非构思写作论、人类书写论等一时间涌现出来。不求甚解,追风逐浪。

(二)庞杂繁缛之风原因和分析

1.“写作无学”论的“逼迫”。从恢复高考高校普遍设置写作课以来,写作课就是一门“好汉子不教,赖汉子教不了”的课程。在 20世纪 90年代之前,笔者参加过的全国性、省区性的写作学术会议上,几乎每次都有与会者为这个“写作无学”叫冤叫苦。因为“无学”,晋升不了高级职称,申报不了硕士点、博士点。但终有一天人们改变了策略,与其为无学叫冤,不如让写作比“学”更“学”。一时间,写作教材在体例、内容上便真如论文集和专著一般。它的妙处是,写作有“学”了,但学生却无所适从。慢慢地课堂也成了只动嘴,不动手的抽象教学形式。

2.新学科、新学术、新概念的“诱惑”。从 20世纪 80年代开始,整个中国高等教育及学术界几乎就是一个学科、思想、观点、方法“拿来”的时代。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模糊论、混沌论、分形论、耗散论,语义学、叙事学、传播学,心理学等为写作教材建设带来了新概念、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故而对写作课的现代化建设的确带来了许多正面效应。但严重的问题是,有很多做写作课的人对新知识似懂非懂或根本不懂。这就一定会出现拉新概念作虎皮,虚张声势、云山雾罩的庞杂繁缛之风气。

3.写作课程和教材建设定位的误区。写作课干什么?不论是综合大学、师范大学,还是高职高专院校,写作课都不会是首先培养写作理论家。写作理论家的培养,至少要到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层次。所以大学写作课的基本定位,应该是基础的“通识能力”教育。叶圣陶先生生前说过:“大学毕业生不是非得同会写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划等号。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这就是说大学写作课要以写为主,理论要以讲清基础写作基本原理为限,也就是理论够用即可。太多的“学”,违背学生接受心理规律 (即学生“信息屏蔽”、“拒收”)。

4.学风失范。学风失范的第一表现是,写作课教学与理论研究者不肯扎实读书;第二是不能自身各类文体写作实践。这是一个大忌。自己不写或写不成样子,又怎么教学生写成样子;第三是在Google条件下,写作课教学与理论研究者过分依赖网络资源,粘贴网络资源,重言之是学术道德失范,轻言之是敬业精神失范。

四、呼吁写作课教学与理论研究向通识教育和通识能力培养方向回归

通识教育,是一种注重广泛深入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知识的跨学科教育,特别注重对学生的人格教化与素养塑造,培养通达高远眼光、雅美情感、高尚精神和综合能力的人。通识教育,在日本被称为“教养教育”,即“培养广博深邃的教养以及综合判断能力”的教育;英国称为“博雅教育”,即“大学是传播普遍性知识的场所,自由的知识或哲理是大学的教育目的;从事智力训练……训练良好的社会成员,提升社会格调”。

而写作临界条件的建立,写作习惯养成,写作能力达成等一系列心智活动的行为过程,正契合与体现了通识教育和通识能力培养的特征与要求。因为写作是促进阅读、观察体验和多学科知识摄取整合的主导推动力,是养育激情与美感能力的机制,是培养深邃思维、流畅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根本途径和手段。良好的写作能力是人的自由发展之核心能力。因此,写作课理所当然地要向通识教育方向回归。通过持续进行的阅读经典与勤奋写作的心智交替践行活动,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和个人质素与人文教养。并从写作的收获里得到精神的愉悦,找到生命的价值和进取的意义之所在。

写作课强调向通识教育回归,意味着写作课依然要以基础写作学教育为主。坚定不移地确立于大文体观。太多太碎,蜻蜓点水似的文体论课程安排实无太多意义。其理由是:第一,文体样式就类来讲是有数的。但就种来说可以越分越细,且名目还在不断增多,譬如现在的“申论”。第二,一个大学生如果掌握了基础写作规律、有了良好的基础写作能力,那么当他需要写某种文体时,自会生成自我学习某一特定文体的热情与能力。这就叫做现代写作课要给学习者留有可持续发展的写作学习能力。第三,网络条件下,以及“应用文软件模板”条件下,大到各种公文、合同、法律文书,小到个人书信和条据等,都会轻而易举地得到所需格式化文本的样态,故而在应用文体教学上花太多时间,今天看来实在不合时宜。

我们应该永远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唐宋八大家没有学过写作学,几乎所有大写家、大作家、大诗人都是在扎实的读写基本功和社会生活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结果。当代也几乎没有哪位学生修完现代写作学课程,文学写作课程即成知名写家、作家的实证。还是那句老话:教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凡是能写的人,都是能勤奋读书的人;凡是能写的人,都是能够积极关注社会生活,勤于思考、乐于自修、勇于历练的人。

所以把基础写作学定位于通识教育基点上,让写作课程对学生良好的读写态度与习惯的建立,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健全人格的形成,文化涵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起到应有的作用。此外,基础写作学也要应该同《大学语文》课程统筹规划,各有分工。对《大学语文》而言,强调“背了再说”;对于《基础写作》则应该强调“写了再说”。或许这也可以叫做“大文化写作课程观”或称“通识教育写作课程观”。

[1]刘锡庆主编.中国写作理论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蔺羡壁主编.中国写作理论辑评·当代部分[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

[3]周姬昌主编.写作学高级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4]朱德熙.作文指导 [M].北京:开明书店,1952,第三版.

[5]马正平.非构思写作学宣言:后现代主义写作学观念、原理与方法 (上下)[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2、3).

[6]杨颉.日本通识教育的历史与模式[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博士),2003.

[7]张安哥.西方大学理想的嬗变、模式、挑战与应答[J].江西社会科学,2008,(04).

A b s tra c t:M r.Zhu D ex i’s D irection of Composition is regarded as the foundation stone o f C o llege C h ineseW riting tex tbooks after 1949.The book w as pub lished fou r years befo re M r.H e Jiahuai’s A Few W ordsabout theW ording in ChineseW riting and even today it can b ring readers a feeling of k indness and dep th.It’s no t flattering to say that TheGeneral Theory ofW riting is them ost in fluen tial in troducto ry tu to ri2 a l fo r C o llege C h ineseW riting.A fterw itnessing a flou rish ing and fick le construction ofw ritingo logy,it is advocated thatW riting’s teach ing and research shou ld retu rn to focus on generaleducation and on cu l2 tivating studen ts’genera l ab ilities.

Key wordsC h inesew riting;tu to ria l;tex tbook;con tex t;D irection of C om position;The G en2 eral Theo ry o fW riting;v iew s on general education w riting

The Con tex t of N ew China’s ChineseW riting Tu to ria ls and V iew s onW riting’s General Education——Textbook System s o fD irec tions o f Com po sition and The Gene ra l Theo ry o fW riting

YAN Ze

(Tianjin Coasta l Po lytechnic,Tianjin 300451 Ch ina)

H 05

A

1673-582X(2011)04-0043-05

2011-01-10

阎泽 (1950-),男,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教授,天津写作学会理事,天津作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写作学通论作文指导
改革开放时代的写作学
——《当代写作学40年(1980—2020)》序
高校写作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路径
全媒体视野下高校基础写作课程的新构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文章学、写作学与文艺学的辨证
关于小学作文指导中的想象和观察研究
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八点建议
浅析强化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效果
安全通论——“非盲对抗”之“童趣游戏”
强化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