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军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131)
公共物品产权问题的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
徐世军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131)
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性决定了公共物品的产权具有模糊性的特征,也给公共物品带来“外部效应”和“搭便车”问题,造成了市场调节机制的失灵。从公共物品的特征分析入手,分析公共物品的产权问题,提出解决公共物品产权模糊性引发的外部性和“搭便车”问题的政策建议。
公共物品;产权;疏离度;关注值;政策
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即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着享用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将公共物品定义为:“公共物品是指这样的一类商品: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与他人的成本为零,且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共享。”说明公共物品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这种非竞争性表现为“边际成本为零,即增加一个消费者,公共物品的供给者并不增加成本;并且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中,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
另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 1986年提出公共物品是指这样的一类物品:“它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说明公共物品的消费具有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这种非排他性表现为“一个人在消费这类产品时,无法排除其他人对这类物品的消费,并且,无论一个人是否支付了该物品的价格,他都能够并且有权消费这个物品 (如公路)。”虽然在技术上可以实现消费中排斥他人的功能,但要增加经济成本,同时会带来效率的损失。
公共物品的以上特性割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引起需求与供给无法自动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并相互适应的问题。究其根源,在于人们的自利本性,因为,只要有他人提供了这么一种物品,其他人即可“搭便车”而共同消费,且可能设法不去提供这种物品,只待他人提供后顺便享用。这样,大家就都寄希望于他人行为,而最终将无人行为,于是产生公共物品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实际需要、资源配置效率低的情况。
产权是财产权的简称,是法定主体对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的总称,排他性是产权的本质特征。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性决定了公共物品的产权具有模糊性的特征。因为具有公共性的资源或物品必然带来“外部效应”和“搭便车”问题,提供公共物品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发生偏离,使得私人生产者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提供公共物品,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市场调节机制将会失灵,所以,传统上是由政府提供或政府保护的。所以对于公共物品的产权问题,公共物品理论认为:对公共物品而言,或者无法设定产权,或者无法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实现“占有”,无法向消费者收取费用,生产者也就失去了供应这种商品的动力,因此,其产权不易私有;又因为私有产权的履行和保护费用过高,这一类资源或物品的公共产权安排是最有效的。但实践表明,这并没有解决公共物品提供的低效率问题。
公共产权中存在所有者主体缺位,其决策者和经营者都不具有对经营成果的剩余索取权,从而缺少提高效率的激励机制,缺乏成本极小化的压力,导致管理混乱,资源浪费严重,供给效率低下,并且经营者通过制定垄断价格,使消费者的福利受到损失。而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是人类持久的特性,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假设。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公共物品的所有权是公有的,导致了在管理中没有办法真正避免“搭便车者”和采取“拒不合作策略”。这样,不可避免地出现行政官员的寻租行为,不仅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还可能造成社会分配不平等,从而引发其他社会问题。
我们可以利用一简单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和分析具有公共产权的公共物品实际上无人关心的问题所在。
假设一个经济社会,人口总数 100万人,共同拥有该社会所属的公共设施 (公共财物),如果以字母D来表示“个人与财物的疏离度”,用来描述在一个共同拥有某一财物的社会群体中个人对财物的疏离程度,并将 D规定为
其中,D∈(0.1),n表示共同拥有某一财物的社会群体中的人数。
由上式可知,当 n=1时,D=0,表示个人对财物的拥有具有专属性,即“专有产权”;当时 n→∞,D→1,表示在该社会群体中个人与共同拥有物完全疏离,以上述拥有 100万人口的社会群体而言,每个社会成员对其共同拥有的公共设施的疏离度为“0.999999”。
在一个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们对财物的关注度越高,其对财物的责任心越强,越注意对财物的保护,越关注该财物价值的升降。如果以字母 ei表示该社会群体中个人对财物“心理”上的“关注值”,以 C表示一个社会群体中全体人员对某财物关注值的总和,并利用以下数学模型来描述:
C=(1-D)V
其中V表示财物的价值。从上式可以看出,个人对财物的疏离度越高,则对该财物的关注值越小。以上述列举的拥有 100万人口的社会群体为例,如果假设该群体的公共设施为这 100万人平均所有,则每个人拥有公共设施的一小份股权为 vi=V/n=V/1000000
在这种产权安排下,每个人并不关注公共设施的总价值V,而只关心属于自己的那份 vi。
那么,当 n=1,D=0时,有 ci=(1-D)vi=vi。从而可得在专有产权安排下,全体社会成员 (n=1000000)对公共设施的关注值的总和为:
将上述公式结合起来分析,可以看出,在专有产权安排下,无论多少人一起参与所有某一财物,由于每个参与者的所有份额均有明确的界定,即产权被“个人专有化”,个人对财物的疏离度总为 0,即D=0。也就是在专有产权安排下,不存在个人对财物关注值的高低问题,即,ci=vi,C=V。
但是,在公共产权的安排下,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拥有公共设施,由于单个成员在该拥有物中的拥有份额没有明确的数量界定,单个成员对该财物的疏离度均为D=1-1/n2,而单个成员对该财物的关注值应为 ci=(1-D)V=V/n2。
而每个成员都认为自己拥有公共设施中的一份均等的价值份额,且每个成员从心理上都有一个等值的个人与财物的疏离度。
综上所述,可得出在公共产权的安排下,社会全体成员对共同拥有物的关注值的总和为:
比较 CP和 Cc可知,只要 n>1,CP>Cc总是成立。也就是说,在私有 (个人专有)产权安排下,人们对财物的关注值总是大于在公有 (共同拥有)产权安排下人们对财物的关注值。对于具有确定价值的公共财物,当时 n→∞,D→1,Cc→0。意味着人们已完全与共同拥有物疏离,且每个成员对共同拥有物的关注值均趋向于 0。同时也说明了具有公共产权的公共物品无人关心的真正原因所在。
科斯第一定理认为: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不管产权初始如何安排,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财富最大化的安排,市场机制可以把外部效应内在化,即市场机制会自动达到帕雷托最优。而科斯第二定理认为: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也就是说,交易成本大于零时,合理的制度选择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使外部效应内在化,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上述两个定理,说明市场经济下出现的外部性是由于产权未能明确界定的情况下产生的,可以通过明确产权关系予以解决,但并没有说明公共物品特性引发的“搭便车”问题如何解决。
根据以上思路,结合公共物品的特性,可以通过以下的政策配置或制度安排来解决公共物品产权模糊性引发的外部性和“搭便车”问题。
1.混合产权模式,明确责任范围。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公共产权特征引发公共物品的系列问题,但若采取私有产权,则必须考虑它的成本和执行监督的费用,如果费用大于收益,私人也不会愿意经营;同时,公共物品的客观属性也决定了完全由私人经营会存在效用实现不足和可能出现的供给不足。所以,无论采取公共产权安排还是私有产权安排,都不是解决公共物品问题的最有效措施。可以结合公共物品或服务特性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产权模式进行管理。对于同时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如国防、司法、公共信息等私人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提供的公共物品,采用公共产权模式,由政府提供,但必须明确规定占有和使用边界,明确责任部门、责任范围和责任人。对于同时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但在技术上能够排他的公共物品,如公路、桥梁等,如果排他实现的成本能够接受,可采取公共产权与私有产权相结合的混合产权结构模式,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适合于公共性一般,但经营性较强的公共物品管理,比如公路、电讯、教育、医疗卫生等都可以采取此产权结构模式,由政府和私人各自拥有一定比例的股份,使其既受到来自市场的压力,又受到来自政府接管的影响和风险。若条件具备也可单独采取私有产权的形式,让私有资本或外资进入到有较好的赢利前景和潜在的竞争能力的行业,缓解政府资金的不足与公共物品建设之间的矛盾,同时又促进行业内企业间的竞争,促进企业效率的提高。
2.引入市场交易,降低外部经济性。由于公共物品的消费具有非排他和非竞争性,既会产生正外部经济性的发生,也会出现负外部经济性的发生。为了降低外部经济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入市场交易办法就无法避免。例如以交通堵塞现象为例,假如人们以某种形式为使用道路付费,矛盾就会有所改善。按目前的管理安排,政府存在和职能就是为了解决外部性,但并不是所有外部性问题都只能由政府来解决。可以通过明晰的产权安排、高效地市场交易,将外部问题内部化,从而降低外部经济性。
3.自主治理协调,完善监督机制。无论对于公共物品的供给,还是公共政策执行,都少不了协商机制和契约机制。没有协调就无法达成公共事务管理契约,也就无法形成公共管理的秩序安排。有了契约和规则,建立在信任基础上,就形成了公共组织,就会自然实现条理的公共秩序。例如在民间自发形成“委托——代理机制”,通过沟通协商和契约安排,自主治理,有效克服了因“不合作”所导致的负外部成本增加。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控制机制,利用“选择性激励理论”,按照契约约定对利益关系群体内的不同行为主体实施“监督”和“分级制裁”方式,区别对待,赏罚分明,从而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1]萨缪尔森 (P.A.Sam uelson),诺德豪斯 (W.D.N o rdhaus).经济学 (第 12版)上册 [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2]周林彬.法律经济学论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韦森.经济学与哲学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刘伟,蔡志洲.高速增长下的发展失衡[J].中国流通经济,2006,(12).
A b s tra c t:The non-com petitiveness and non-exclusiveness of pub lic goods determ ine the am 2 b igu ity of its p roperty righ ts,w h ich has caused the failu re ofm arket regu lation.In o rder to change the situation,it is suggested that relevan t po licies shou ld be in troduced as soon as possib le to elim inate the phenom enon of“ex ternality”and“free ride”.
Key wordspub lic goods;p roperty righ t;d istancing;atten tion;po licy
Em p iricalA nalysis of and Po licy Proposals fo r the Issue of Pub lic Goods’Property R ights
XU Sh i-jun
(Tianjin Voca tiona l Co llege ofM echan ics and E lectricity,Tianjin 300131 Ch ina)
D 923.2
A
1673-582X(2011)04-0084-04
2010-12-02
徐世军 (1971-),男,天津市人,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主要从事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