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婷
(宝鸡文理学院 外语系,陕西 宝鸡721013)
英语教材使用后评价研究
梁 婷
(宝鸡文理学院 外语系,陕西 宝鸡721013)
作为外语教学专业的重要领域,英语教材评价在具体的教学环境和种类繁多的教学材料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为英语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使用及改进提供了关键的依据,也为课程大纲发展方面的决策奠定了相关基础。本文描述了从学生视角出发对高职英语教材 《新综合英语》 (读写分册)所进行的使用后评价,并探讨了评价结果及对于改进教材和后续研究的启示。
英语教材;使用后评价;学生视角
教材评价包括对教材的价值或潜在价值进行衡量所采用的手段和经历的过程,它与教材编写及教材改进一同构成了教材领域的主要课题[1]。过去十年里,国内教育界在语言教学材料发展领域的兴趣有了显著的增加,对于这一领域内的重要课题的讨论也在不断进行,然而,从学生角度研究教材使用后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还较为少见。此项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搜集学生们对于他们用过的英语课本的总体评价及具体相关指标评估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并将这个结果与他们所描述的理想英语课本作比较,从而获得在教材编写和改进方面上的启示。
一直以来对于英语教材的使用(或其最常见的“化身”英语课本)都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种声音。反对使用英语课本的理由是各种各样的,如:就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角色而言,课本的使用将它局限为只能对他人设计好的教学过程进行管理监控的人[2],剥夺了教师站在一定高度对教与学进行思考、尝试、创新和总结的机会;用课本进行英语教学还很容易受到课本编写人员在教学法、语言学及心理学等方面理论偏好的影响,而这些偏好往往并不一定适合具体的课堂环境[3]。对于英语课本缺陷的忧虑还远不只这些,有学者就指出它们不能完全满足英语学习者的各种需求,例如:适合学习者水平和时代发展的语言范例[4]、具有语境支撑的语言练习[5]以及对于与语言联系紧密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政治现象(如:文化差异、性别歧视和种族成见)的关注和思考[6][7][8]。
除了这些消极的论调,有不少学者也提出了支持的观点。在对教材在语言学习管理中所发挥作用的讨论中,Allwrigh从“不足”和“不同”两个角度解释了我们需要教材的原因,但这两种观点也同时反映出英语教师在语言学习的决策和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这些观点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它们对于教师在其职业中能够发挥的作用过于谨慎和悲观。难道广大教师必须完全依赖商业运作的教材对英语学习的内容、方式和结果提供的判断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吗?长此以往,他们将会渐渐失去锻炼评判性思考和获得职业发展的宝贵机会[3]。
正如Crawford所说,教材既可以成为使人虚弱的“拐杖”,也可以为人提供帮助的“脚手架”[9]。在认识到课本固有局限的同时,O’Neil指出了课本存在的积极意义:它帮助学习者形成英语语法和功能的框架,确定学习的阶段和进度,制订学习方案和计划等,而课本中的使用说明部分(或教师用书中的教学建议部分)则可以协助经验不足的教师尽快熟悉教学任务,针对不同的学生需求确定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手段[10]。更重要的是,在教育这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领域,为我们提供教育学习平台与框架的课本就是改变发生的重要原动力。
那么如何才能确定英语教材在教学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对其进行利用和改进呢?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及相关教学工作决策人员掌握教材评价的能力。McGrath强调教材是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教材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育机构及其它利益相关者(如家长)的投资是否能取得预期的结果,所以必须通过一套评价体系才能在教材的选择、使用和补充上做出合理的决策[11]。此外,培养教材评价能力对于语言教师在职业上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例如:它要求教师仔细权衡评价标准并确定其优先顺序,促使他们从语言教学周期的不同阶段考虑教材评价,并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化教材,这种实践能培养教师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辨力,并帮助他们搜集可用于教学研究和改革的素材[12]。Cunningsworth和Ellis都曾称教材评价为教师学习如何系统分析评判教材的必要途径,也是提取行动研究所需信息的重要方式[13],[14]。
每年都有许多教材在批量购买和广泛使用之前被拿来进行评价,这种用前评价尽管可以根据精心设计的评价检查单对教材实施精确细致的评价,但已有学者指出它只能表明所评价教材的潜在适用性。唯有进行了后续的使用中和使用后评价,一个完整的评价周期才算结束,也才能对教材的实际适用性得出结论性的评价。在教材被使用一个周期后进行的用后评价,在有学生参与的情况下,尤其能够帮助检测学生利用教材的学习所得,反映出他们对于教材的看法以便在下一轮的教学周期中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改进。然而,无论是使用中还是使用后评价在教学和科研中还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可能是由于教师们对于所用教材的过分信任,除此之外,教材评价工作的繁重琐碎也着实令许多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望而生畏[15]。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通过对于《新综合英语》 (学生用书2,读写分册)进行学生角度的用后评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参与评价的学生对于英语课本的需求有哪些?他们对于《新综合英语》读写分册的评价是怎样的?
本研究的参与者为151名年龄在16至23岁之间的大学在校专科学生,研究对象为他们在大学英语必修课(4学期,320学时) 上所使用的《新综合英语》 (学生用书2,读写分册)。研究进行时所有学生都已使用该教材三个学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有利于评价任务的完成。这些学生中有65名专业为汉语或历史,另外86名专业为数学或地理,挑选文理科的学生共同参与有利于提高本研究样本的代表性。
本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搜集需求分析和教材评价方面的数据,因为151个学生对于分门别类的教材或需求方面问题的回答比较容易通过结构式问卷(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获得,其中的数字数据更便于通过计算机分析[16]。问卷的内容和形式大体上借鉴自一项韩国的教材评价研究[17],但针对具体参与者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笔者对于一些评估项目做出了调整。
1.学生基本资料。
123人28人英语学习时间 ≥6年 144人<6年 7人Mean文科生 理科生文学、文化、历史、旅游、音乐、生活常识、数学、科技、娱乐、地理、美术、管理、人际交往等。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化学、物理、生物、哲学、心理学、体育、文化、音乐、政治、艺术等。性别 女男Mode StdDev文科生 理科生6.11 6.22文科生 理科生 文科生 理科生8 6 1.74 1.70感兴趣的领域(按参与者选择的频率从高到低排列)英语学习动力/积极性 (1-10级)
依上表所示,女生在参与者中占大多数,且绝大部分参与者学习英语的时间已超过6年。从平均意义上讲,这些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有一定的积极性(Mean=6.11,6.22),但其中也有不少人积极性不高。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文理科组中(Std Dev=1.74,1.70)都既有积极性很高的(10级) 也有积极性很低的(1级) ,但文科组的积极性在总体上要比理科组略高一些(Mode=8,6)。由此可见,必须通过对这些参与者的语言学习目的和需求进行分析才能揭示这些参与者缺乏英语学习动力的原因。另外,在文理科组感兴趣的领域上存在两个特点:首先,有一些领域是文理科组共同感兴趣的,比如:文学、文化、历史、地理、数学;其次,两组都分别对于自己专业相关的一些领域情有独钟。这些基本信息将在教材评价后与相关的方面结合起来,以便对教材使用主体以及他们对教材的看法有一个更全面的考量。
2.学生需求。关于学习英语的动机,46%的文科参与者选择“为了找个好工作”,而50%的理科参与者选择“为了通过考试”。虽然他们被要求从四个答案中仅选择一个最符合的,但是这些人中的一部分既选了工作也选了考试,这反映出一个中国英语学习者共同面对的事实,即就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同时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有多少学生是真正出于兴趣在学英语呢?在本研究的范围内,只有18名参与者(占全部参与人数的11%)是受兴趣驱动的。另有3名选了“其它”,其中2名指明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1名提到“按照学校的要求”。这样的结果表明,大部分参与者在英语学习上是受了外部力量的迫使,或是把它看作达到某种目的的必要工具或途径,缺乏内在的动力[18]。在关于“将来会使用英语做什么”的问题上,37%的文科参与者认为会用于工作,44%的理科参与者则倾向于继续深造。选择“用于职称晋升”和“用于出国旅游”的人数只占较少数,这与目前这些专科生与高学历人才相比能得到的就业机会和范围非常有限有一定关系。
谈到课堂组织方式的问题,占总数45%的参与者倾向于“多人小组学习”,超过了喜欢“独立学习”(32%)和“两人一组学习”(23%)的人数,这在小范围内说明了“中国学生不愿意作小组活动”是以偏概全的说法。在调查参与者学习风格的问题上,较大比例的参与者(文科的49%,理科的45%,总数的47%)表现出对于视觉学习的明显倾向,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他们在课堂上对于记笔记的学习方式的依赖。只有占总数16%的参与者倾向于交际学习风格,这与占总数68%的人愿意两人一组或多人小组学习有些矛盾,这表明许多学生明白外语学习中交际和互助的重要性,但高中应试环境下养成的习惯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另外有17%的理科参与者选择了分析学习风格,这与他们在专业上进行的自然科学学习有关。
参与者对于“理想的英语教材”的描述五花八门,各有侧重,其中的要点归纳起来有:信息量大、幽默、切近生活、伴有彩色图片的课文;互动性的听说练习;带有有真实场景和详细解释的语法规则练习;带有标准音标、不规则词形变化及时态变化、地道表达方式的词汇表;习题中既有封闭式又有开放式、有一定的小组任务比例、并有专门针对学习策略的;补充课文背景知识、提供课文音频和视频材料、并推荐对英语学习有帮助的电影和歌曲的CD。
3.学生教材评价。接受评价的教材基本信息如下:
教材名称出版时间主编出版社定价课程类别适用群体单元构成课文选材《新综合英语》 (学生用书2,读写分册)2004年 (修订版)魏水利、李建利等西北大学出版社32.00元大学英语 (公共必修课)高职高专学生、成人教育学生及大学本科生。共10个单元,每个构成如下:课内阅读,课外阅读(Passage A&Passage B),语法,阅读技巧,一般写作和应用文写作。文化、历史、地理、人物、生活、家庭、环境及太空探索。
该问卷共有27个评价项目,其中25个项目以完整的句子表述,共涉及实用、外观、练习、技能、语言、选材和总评6个方面,目的是使参与调查者根据本人对该表述的赞同程度对其进行评分,从而以量化的方式分析他们的回答。第24和27项以填空的形式出现,目的是通过参评者文字性的回答搜集他们对于该教材更感性和个人化的评价以及改进教材方面的建议。通过对25个项目的数字性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可以看出,25个项目中有22个涉及外观、练习、技能和语言项目评分的Mean值都在4到6之间,也就是说参评者对于该教材的评价比较一般。但这个评分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为这些项目的Std.Dev.数值在1.73到2.41之间,并且几乎所有项目的评分都出现了最高9或10分最低1分的现象。剩下三个Mean值不在4到6之间的项目分别为评分最高的第23项,以及评分较低的第1项和第26项。Mean值达到6以上并且Mode值达到8的项目是第23项(关于书中文章在敏感话题上没有偏见或成见),这一结果说明该教材中不符合事实的、令人感到冒犯的观点很少。涉及教材价格合理性的第1项Mean值和Mode值都是最低的,这说明参评者认为该教材没有达到他们购书时所期待的价值。另外一个很多参评者打1或2分且Mean值在4之下的项目是第26项(关于向其他人推荐这本书),这也说明这本书在众多方面并非物有所值,让使用者失望。接下来的第27项要求26项评分低于5的参评者陈述不会向其他人推荐该教材的理由,概括举例如下:
水平:“我英语太差”,“它不适合英语水平较高的人使用”。
需求:“对过四级一点用也没有”,“既无法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不能提高使用英语的能力”。
技能:“没有听力,写作太少”,“阅读太多”。
真实性:“不贴近英语国家人士的真实生活”,“缺乏地道的表达方式”。
版面设计:“文字与图画结合得不好”,“字体太小费眼睛”。
内容与选材:“有些文章太具哲理,难读懂”,“内容太过时了”。
词汇与语法:“单词的筛选标准好像有问题”,“语法部分很糟糕,看上去像从语法书上直接挪过来的”。
总体评价:“没有多少营养”,“不够系统”,“乏味,不吸引人”。
隐喻被认为是探知教师与学生对于教材所持看法的有效手段[19],因为隐喻与冗长乏味的非隐喻语言相比在表达意义时更简洁生动[20]。当被要求用隐喻形容他们的英语课本(教材评价问卷第24项),参评者们想到了各式各样有趣的形象。为了便于理解这些形象的意义,笔者将它们归纳为以下几类:
意义资源支持/帮助方向无用困难焦虑/害怕不完整形象举例海洋,百科全书,仓库,万花筒,聚宝盆,一杯美酒,只有在饥饿时才不得不吃的东西等桥,船,伞,钥匙,望远镜,舞台,应试工具,朋友,老师等门,窗,旗帜,导航仪,风帆,向导等废纸,枯井,枯叶,坏掉的灯,没有钥匙的锁,鸡骨头,垃圾等大杂烩,天上的星星,天梯,散落一地的豆子,塞的满满的车厢,太厚的字典,抽象画等让人迷失的森林,恐龙,毒药,疾病,负担,定时炸弹,恐怖的老师,夕阳等装了一半的箱子,只有一条腿的人,断臂维纳斯等束缚 相框乏味 青菜,泡面,白开水,经书,催眠药,保守的老教师,过时的衣服,一潭死水,古董等
上表中意义类别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而消极形象在数量上远大于积极形象。例如,有参评者将课本比喻为“相框”,这反映出英语课本虽然在传统意义上为学生们提供了语言学习的摹本和框架,却也因为课本呈献语言材料的形式不够灵活多样、展示语言规则的方法比较单一教条,从而使课本使用者觉得语言的发展受限;也有参评者认为该教材很乏味,正如“泡面”和“一潭死水”带给人的印象,这可能是由于该书的出版年份较早,虽然经过修订,但仍然比较缺乏新鲜、有趣、体现时代发展步伐的内容。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些参评者的观点更为批判,他们联想到了“废纸”、“枯井”和“垃圾”,这说明在他们眼中购买使用该书是一种时间和金钱的浪费;还有一些参评者将该教材视为困难、焦虑和害怕的来源(正如“大杂烩”、“天梯”和“让人迷失的森林”所揭示的),说明该书在某种程度上让他们觉得很难,或者他们不确定该如何利用好它;另有少部分学生觉得他们的教材不完整,需要补充一些东西使它完整,正如“断臂维纳斯”所代表的形象一样。
当然,除了以上消极的形象之外,也有参评者想到了一些积极有益的事物,如“万花筒”、“百科全书”、“导航仪”、“望远镜”等,这体现出一部分学生认为该教材确实对英语学习有促进,因为它为他们提供了资源、支持和方向。但是,这些代表积极意义的隐喻有时也不光体现出对于该教材的肯定,它们同时也暗含着批评的态度。以“只有在饥饿时才不得不吃的东西”和“应试工具”为例,前者暗示虽然从该书上能学到知识,但如果不是因为不看该书就通过不了期末考试的话可能会选择其它书来学习同一学科的知识,而后者则体现出尽管该书是有用的工具,但只不过用来应付考试而以,考试结束就不再需要。这些暗含批评的隐喻这本书在编排设计和内容选材上的局限性,如果不加以及时改进可能在会被其它优秀的英语学习材料所淘汰。
本研究以学生观点为视角,以教材的用后效果为着眼点,对《新综合英语》 (学生用书2,读写分册)一书进行了各方面的量化、分析和评估后发现,该书只满足了学生们对于英语教材的一部分基本需求,评价较低的原因在于:首先,很多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或原动力,而课本作为目前英语教学的主要材料和依托必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和维持学生们的热情,要做到这一点课本在选材上需要尽可能广泛地照顾到他们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真正从职业发展角度对他们有所帮助,同时紧跟社会发展脚步,关注时事亮点;然后,作为一套21世纪的英语教材,它应该为老师和学生提供辅助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习的光盘,让语言输入的方式更多样化和人性化,拓展纸质材料以外的内容,改变课堂上“满堂灌”和“埋头记”的现象;另外,在练习的安排和语言技能的分配上也应做到多样和均衡,比如,书中的练习和任务的设计应更多地采用小组和开放的模式来锻炼学生的交际和思辨能力,还有读写教程不应只有读和写,而应加入听和说作为读写前后的辅助练习,达到四种能力均衡发展和相互促进的目的。以上只是用后评价所揭示的教材编写和改进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想要对这一领域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还需要对教材评价的教师视角进行研究,借助教师在教学过程和教材使用上的经验对教材的发展提出更多有价值的观点。
[1]Tomlinson,B (ed.).Developing Materials for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03.
[2]Littlejohn,A.L.Why are ELT materials the way they are?[D]Unpublished PhD thesis.Lancaster University,1992.
[3]Allwright,R.L.What do we want teaching materials for?[J]ELT Journal,1981,36(1):5-18.
[4]Nunan,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5]Walz,J.Context and contextualized language practic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9,73(2):160-168.
[6]Kramsch,C.J.Foreign language textbooks’construction of foreign reality[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sReview,1987,44(1):95-119.
[7]Clarke,J.and M.Clarke.Stereotyping in TESOLMaterials[A]in B.Harrison(ed.).Culture and the Language Classroom[C].ELT Documents132.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s/British Council,1990:31-44.
[8]Renner,C.1997.Women are Busy,Tall,and Beautiful:Looking at Sexism in EFL Materials[Z].From:Annual Meeting of the Teachersof English to SpeakersofOther Languages.Orlando Fl.,March 11-15.
[9]Crawford,J.The role ofmaterials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finding the balance[A].In:J.C.Richards,&W.A.Renandya(eds.).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An Anthology of Current Practice[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2,80-9.
[10]O’Neil,R.Why use textbooks?[J]ELT Journal,1982,36(2):104-111.
[11]McGrath,I.Materials Evaluation and Design for Language Teaching[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Ltd.,2002.
[12]Hutchinson,T.&Torres,E.The textbook as agent of change[J].ELT Journal,1994,48(4):315-328.
[13]Cunningsworth,A.ChoosingYourCoursebook[M].Oxford:Heinemann,1995.
[14]Ellis,R.The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J].ELT Journal,1997,51(1):36-42.
[15]Ellis,R.The evaluation of communicative tasks[A].In:B.Tomlinson(ed.).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217-238.
[16]WilsonN.&McLean,S.QuestionnaireDesign:APracticalIntroduction[M].NewtonAbbey,Co.Antrim:UniversityofUlsterPress,1994.
[17]Litz,D.Textbook evaluation and ELT management:a South Korean case study [J/OL].[09/10/14]http://www.asian-efl-journal.com/Litz_thesis.pdf.
[18]Skehan,P.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language Lear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89.
[19]McGrath,I.Teachers’and learners’images for coursebooks[J].ELT Journal,2006,60(2):171-180.
[20]Cortazzi,M.&Jin,L.Bridges to learning:metaphors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language[A].In:L.Cameron&G.Low(eds.).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49-76.
[责任编辑:郭一鹤]
G642
B
1671-6531(2011)04-0074-04
2011-02-19
梁婷,女,陕西宝鸡人,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任教,英国爱丁堡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教材编写、课程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