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程晓远
对大型国企建立和执行内控制度的几点建议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程晓远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型国企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对企业的内控制度提出更多、更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型国企内控制度的运行状况,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建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完善大型国企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利于保护企业财产安全,有利于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有利于防止企业内部的寻私行为,有利于企业实现长远的战略发展。在“后危机”时期,虽然国家在内控制度建设上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制度未建立或建立后执行力不够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型国企的内控制度,是其向现代型企业转变的关键所在,是国有大型企业做大做强的内在要求。
我国国企的现代化转变较晚,由于系统过于庞大,内控制度的建立与执行需要很长时间,但由于国家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国企的内控制度已初步建立。企业将内部控制延伸到多个生产经营领域,为实现目标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从内部控制的框架、评估和执行等环节着手建设内控制度,以实现更真实的财务信息管理。另外,一些企业将内控制度编制成册,方便工作人员的操作与学习,也体现了企业管理逐渐正式化和规范化。其次,企业内控组织建设效果显现。企业建立了监督企业内部各项活动的监事会,并将其设为独立机构,由董事独立承担。还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向管理层报告。另外,企业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具体规定被纳入信息披露的范围,使企业对外提供的信息更加透明,更有利于企业内控的实现。最后,开始重视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为了应付一些不确定因素而建立的。目前大多国有企业建立了风险委员会并逐渐完善,这说明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增强。
1、大型国企的内部组织结构有待改进
企业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需要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然而国企资产所有者是国家,企业经营者由国家任命,这就造成企业内部决策与投资一人说了算,法人治理结构多为“形备而实不至”,内部权力制衡错乱,使得内部监督不能发挥作用,监事会徒有虚名,国有资产运行效率极低。法人治理结构必然对国企的内控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内部人控制的国企,实质上不是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和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内部人利益的最大化。内部控制不能有效运行,管理者滥用职权、管理效率低下、会计信息失真、贪污腐败、企业竞争力不强的现象不可避免。
2、大型国企的内控管理制度不规范、不严格
首先,缺乏较规范完整的内控制度。由于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刻,在进行制度设计时,许多重要因素考虑欠周全,甚至堂而皇之的忽略,造成内控制度建立之初不够扎实,经不起问题的考验。有的企业内控制度散乱,有的企业内控制度缺乏理论支持,有的企业内控制度运行效果不佳,任其发展,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其次,制度的执行不够严格。一些国有企业将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能够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就行,在各个业务流程环节我行我素,根本不进行严密的可行性分析就进行决策,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国有企业同样需要提高竞争实力适应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而企业的内控机制不够全面严格,企业竞争力必然受损。
3、大型国有企业的“潜亏”
“潜亏”是指企业将已经发生的费用开支或资产损失没有纳入损益核算,而继续以虚拟资产的形式表现出来或将收入提前反映在财务账上致使经营成果虚涨的一种经济现象。企业都存在一定形式的“潜亏”主要是因为内控及核算不完善造成的。据有关数据信息显示在大型国企内约70%存有不同程度的潜亏现象,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潜亏现象主要表现形式为:①资产不实。企业的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不严格,实物的实际使用价值与账实不符,造成账面价值偏高。②费用变资产。企业对成本的重视较少,有的将某些费用放入预付账款或待摊费用长期挂账。③产品长期积压造成成本过高。产品长时间积压,产品过时后很难销售出去,而低价销售又是明亏,于是作为库存积压造成潜亏。④不良投资造成潜亏。国有企业的内控现状决定了对外投资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科学或不及时,使项目建成后连续亏损。⑤企业为完成年度利润目标,将已经消耗的材料留在生产成本里,造成在产品过大,生产成本人为被降低。⑥提高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折旧摊销年限,以减少当期费用。造成大型国企“潜亏”的因素还很多,无论何种形式,都致使企业财务报表不真实、资金流失,使国家资产蒙受巨大损失。
1、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建议
①人员素质方面。企业内控组织不够优化,内控制度不完善,最重要一个因素是缺乏相关的人才。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内控氛围,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受到很大影响。另外,我国大型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工作人员的实践水平、理论水平相对比较薄弱,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面对经济全球化,国有企业的经营更加复杂多变,企业大多数人员还不具备建立大型国企内部控制的能力。针对这一状况,应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的内容不但包括理论与技术,还要包括思想培训。企业可以通过咨询公司或外聘有先进内控管理经验的高级人才对员工进行培训,并不断加强内控重要性的宣传。同时还要构建顺畅的信息和沟通渠道,员工可通过这些渠道尽快地把自己的建议和想法传达给管理层。②内控制度体系方面。健全治理体系,明确治理权限,建立统一的治理信息系统,这是内部控制建设的三个方面。健全的治理体系是指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自始至终的控制。从资源利用角度看,应建立人力资源控制系统、物力资源控制系统、信息资源控制系统。从经营环节看,应有供给环节控制系统、生产环节控制系统和销售环节控制系统等。 ③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公司治理是一种对公司进行治理与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明确规定公司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厉害关系者,并且清楚地说明决策事务时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是适应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治理方式。这种内部治理结构的内部控制机制能明确所有者对企业拥有最终解释权。④风险管理系统。国有企业改型后,仍然受旧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风险评估管理意识相对不足,尚未形成科学的风险管理文化,尤其是对投资决策的可行性风险预测上考虑欠周全。有些企业则认为,天塌下来由政府顶着,行事毫无顾虑;有些企业较关注外部风险,却又忽略了根源性的内部风险。因此,对于结构庞大的大型国企来说,建立有效的、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非常重要。可将企业的风险进行量化,把员工也纳入考核体系,使员工不再仅重利益而不考虑风险。对事件进行标记并嵌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让风险意识成为企业规范,使风险意识和风险的识别成为员工的一种习惯。建立具有专门管理风险功能的机构,研究出企业风险管理的战略。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应由专家组成,有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负责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不仅可以让企业及时发现风险并尽快采取应对措施,还可让经营管理人员专心于自己的工作。
2、内部控制制度的优化建议
①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要强调整体性。首先,内控制度的实施必须得到高级管理层的支持,才能达到运行通畅、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工作人员应制作出一套完善的考核指标,再分解成各个会计要素,分析其相互制衡关系,依据现有数据,倒算出内控重点指标,形成量化分解方案,明确控制关键点和关健人物,争取高级管理层的支持。其次要注重整体实施效果。内控制度的内容不是每个企业都适合,应顺应科学的发展规律,运用专业的技术手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内控制度,最大化促进其实施效果。②建立联动机制。我国大型企业自主经营能力弱,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较强,因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企必须采用联动方式适应现代市场的变化。③加强内控成本效益管理。对内控成本的管理应把握一个度,过严容易产生工作摩擦,破坏员工之间的互相信任,过轻则会偏离控制目标,与虚设没有区别。一般应从制度上来严加监控,对不易出纰漏的环节“轻税重罚”,对易出纰漏的环节及时调整责任。另外,企业还应不断评估内控缺陷,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④加强内控制度与计算机系统的配套建设。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对企业的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大型企业而言,计算机系统在管理、经营、财务等方面的综合运用,极大提高了企业工作效率,实现了业务、事项的自动控制。⑤加大大型国企的监督力度。目前,许多国企仍以财务报表的形式进行财务监督,这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的需要。财务报表的披露信息是十分有限的,而且财务报表本身就存在不准确性。国企的监督应以内审为重点,内审机构应是独立机构,其工作可以渗入到其它企业及部门。另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内部审计更加方便快速,提高了审查的速度。
3、治理国企业潜亏的有效措施
①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应保证执行有效。明确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使企业、人员走出认识误区。首先,建立岗位分工控制。各个职务环节应当分离,并相互监督,同一个人或部门不得全权办理某一业务。同时企业应明确各个职务的职责权力,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以防不法行为的出现。其次,加强会计控制系统,确保信息可靠性。《会计法》中规定对会计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科学合理分工,使之相互监督和制约,并利用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建立有效的控制机制,防止会计工作中的舞弊现象。最后,应加强负责人对内部会计制度的学习。实事上,财务管理混乱,企业存在潜亏,企业负责人责无旁贷,因为他在问题的关键控制点上起着决定性作用。②学习贯彻新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大型企业范围内施行。据财政部介绍,新会计准则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些制度安排有利于进一步夯实企业资产,充分揭示财务风险、正确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
总之,大型国企应该也是紧跟时代脚步的现代化企业,它的目的也是为了创造效益,为社会造福。大型国企体系大,改革相对较慢,但只要提高认识,配备专业的管理人才,一步一步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相信会逐渐步入正规的。效益不是算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科学合理的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会计控制制度,治理企业潜亏是至关重要的方法。
[1]张卫良,黄波,产权、投资方和内部管理机制——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2]赵洁琼,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9)
[3]阚冠卿,从审计报告看内部控制缺陷[J].会计师,2009,(04)
[4]边建辉,关于国企内部控制问题的探讨[J].中国市场,2008,(40)
[5]刘虹,罗建军,规范内控促国企加强风险管理[J].上海国资,2008,(08)
[6]孟祥荣,曹丽萍,论证国有资产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关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