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权利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2011-09-25 10:49韩家彬汪存华杨龙见
关键词:支农差距城乡

韩家彬,汪存华,杨龙见

(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葫芦岛 125105; 2.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北京 100871;3.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089)

目前,我国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农村绿皮书》指出: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率将扩大到3.35,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高的。在“中国经济2010”纽约论坛上,林毅夫认为,中国贫富差距甚至比许多发达国家还悬殊,且越来越大,这个问题持续下去不仅会削弱中国经济、冲击区域,最终将影响全球。林毅夫还指出:内部和外部的失衡是中国经济改革的负面结果,也是中国当前承担的成本,其中内部失衡表现在收入差距的扩大,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储蓄和消费之间的失衡。收入不平等已成为影响中国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无论是从社会劳动生产率还是资源利用效率来看,中国的效率都是极低的。而世界上收入分配上最平等的国家(德国、日本等)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及资源利用效率却远远高于中国。一般而言,越是社会经济权利不平等或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的国家,其社会生产效率就越是低下[1]。其次,过大的收入差距还会影响我国社会稳定,收入差距越大,低收入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就越发强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就有可能导致各种极端行为发生,影响我国的社会稳定。因此,深入分析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可以从根源上找到缩小我国收入差距的对策,有利于解决日益严重的收入差距问题。

一、 文献综述

现有研究文献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但是,现有文献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对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缺乏一个系统的、逻辑一致的解释;大部分学者在探索城乡收入差距成因时没有跳出经济系统,从经济系统之外找原因。经济权利的实质是经济利益,基本理念是实质的平等,本文运用经济权利理论,将费雪的收入公式和阿玛蒂亚·森的权利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尝试建立一个分析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框架,研究城乡居民经济权利差别与收入差距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 研究框架和研究假说

1. 研究框架

根据经济法的定义,经济权利包括财产权在内的与经济有关的权利,是一种独立的权利,具有私人属性。每个人实际情况不同,其经济权利也有差异。经济权利包含经济平等、经济自由和经济自主三个层次。其中,经济平等是经济权利的目的,经济权利的基本理念是实质的平等。经济自由包括经济活动自由、资本自由、财产自由和契约自由。而财产自由(财产权)是保障人们拥有财产的权利。一旦人们能够独立地享有、占有和处分财产,就会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为了巩固已有的或追求更高的经济地位,进而实现利益最大化,人们享有了缔结契约的自由。因此,独立的经济地位应是经济自由的核心特征。经济自主是经济自由的保障条件,也是实现经济权利的前提。

2. 经济权利的衡量指标

根据实证研究的需要,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建立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经济权利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经济权利指标体系

其中,拥有资源禀赋的权利用农村物质资本存量来衡量。就业的权利用农村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来衡量。农村人应该具有使用财政投资、银行贷款等外部资源进行生产的权利,该经济权利可以用财政支农力度和金融支农力度来表示。直接性贸易权利用工农产品剪刀差、市场化水平和对外开放度来衡量:剪刀差是直接反映农村人交易权利的指标;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得以完善的过程,因此市场化水平是衡量农村居民直接交易权利的指标之一;发展对外贸易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的过程,国外市场是较为发达的市场体系,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国内市场的完善程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对外开放程度也是反映农村人交易权利的一个重要指标。间接性贸易权利可以用工业化水平来衡量,工业化水平看似与交易权利没有任何关系,其实工业化直接影响到农村人交易权利的实现,工业的发展可以使潜在的资源变为现实的资源,虽然该要素的总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是价值得到成倍提升。享有社会保障权利可以用农村社保覆盖率和农村社会救济覆盖率来衡量;享有公共物品权利可以用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和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来衡量。

3. 研究假说

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把城市和农村中的居民抽象为两类人:城市人和农村人。根据理论分析的结论,本文提出假说,即城市人和农村人经济权利的差别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该假说又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假说。假说一:城市人和农村人生产和劳动权利的差别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假说二:城市人和农村人交易权利的差别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假说三:城市人和农村人享有社会保障和公共物品权利的差别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

三、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成因的实证分析

1. 变量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模型中的因变量为城乡收入差距,我们用城乡收入比来表示,这是国内学者研究城乡收入差距通常采用的表示方法。农村物质资本存量可以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表示;财政支农力度用财政支农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表示;金融支农力度用农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表示;城市化水平用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市场化水平采用王小鲁和樊纲的计算公式;对外开放度用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表示;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用农村公路网密度来表示;工业化水平用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表示;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用农村人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用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

本模型回归分析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经济年鉴》(2006—2009),包括全国32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共有128个观测数据。

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为了保证回归数据的质量,我们对参与回归的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采取JB检验验证总体分布的正态性,根据检验结果可知,参与回归的各变量都通过了JB检验,我们所选择的样本数据可进行回归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明显低于0.8,保证了参与回归变量的有效性。

3. 模型的设定和回归

根据上文构建的理论框架,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因素的回归模型形式如下:

模型(1)中,urdst为方程的因变量,表示城乡收入差距;lab为方程的自变量,表示农村人的生产和劳动权利,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变量来表示:农村物质资本存量(cap)、城市化水平(urb)、金融支农力度(afin)、财政支农力度(agri)和农村就业结构(emp);trade为方程的自变量,表示农村人的交易权利,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变量表示:工农产品剪刀差(jian)、市场化水平(mkt)、对外开放度(opn)和工业化水平(ind);sec为方程的自变量,表示个人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和公共物品的权利,可以通过以下变量表示: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rsc)、农村教育发展水平(edu)和农村基础设施水平(stru)。a表示常数项,u表示误差项,i表示面板数据中的个体,t表示时间序列长度,a1、a2、a3分别为lab、trade、sec的系数。

为了便于回归结果的比较,本文分别采用了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回归结果见表2。

表2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成因的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注: ① ***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②调整后的R2值,固定效应模型为0.48,随机效应模型为0.32。

4. 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1) 解释变量是否遗漏及显著性检验(t检验)

为了防止回归过程中遗漏重要解释变量,我们对回归模型的残差进行作图分析,发现残差的变动无规律,这表明模型回归过程中没有遗漏重要解释变量。通过t检验可知,在10%的水平上采用固定效应方法回归的模型,除变量农村就业结构予以剔除外,其他各回归变量基本上都显著;而采用随机效应方法回归的模型,存在多个变量不显著,从变量显著性的差别可知回归模型不能采用随机效应方法进行估计。

(2) 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模型的估计值对实际值拟合的好坏,可以通过R2或调整后的R2统计量来衡量。表2中采用固定效应回归的模型,其调整后的R2为0.48,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而采用随机效应回归的模型,其调整后的R2只有0.32。

(3) 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选择性检验

豪斯曼检验(Hausman test)是用来判断在面板模型中是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豪斯曼提出的检验统计量服从渐进的卡方分布,若虚拟假说被拒绝了,结论就是随机效应不适合,而使用固定效应可能会更好。通过卡方检验可知,该检验在1%的水平上显著,我们拒绝了随机效应的假设,表明回归模型可以采用固定效应方法进行估计。

5. 模型的回归结果及解释

由模型的稳健性检验可知,采用固定效应方法估计的模型通过了各项检验,而用随机效应方法估计的模型中有几个变量不显著,因此,对回归结果的解释参照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农村物质资本存量的回归系数为0.0002,这表明随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产值投资比重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在缩小。城市化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145,这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非农劳动人口的增加,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金融资源具有嫌贫爱富的特性,金融资本总是流向回报率高的地方,金融支农力度的回归系数为0.073,这表明随着农业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的提高,农村人利用金融资源进行生产的权利得到保障,城乡收入差距将缩小。财政支农力度的回归系数为0.151,这表明随着支农财政所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的增加,城乡收入差距在缩小。农村物质资本存量、城市化水平、金融支农力度、财政支农力度等指标反映了农村人的劳动和就业权利状况,实证结果表明农村人的劳动和就业权利越充分,农村人收入增长就越快,城乡收入差距就会有效缩小。

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回归系数为-0.0003,表明随着工农产品比价的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大,表明工农产品间的不平等交换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之一。市场化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058,这表明在市场化过程中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被拉大。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由于初始资源禀赋的不平等,市场的交易成本越低,交易越充分,农村人在市场交易中所遭受的损失越大。工业化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039,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收入差距在缩小,工业化的发展对于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起着积极的作用。工农产品剪刀差、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和工业化水平等指标反映了农村人直接和间接交易权利,实证结果表明农村人交易权利越完善城乡收入差距就越小。

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的回归系数为0.007,表明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率越高,农村人获得转移性收入就越多,城乡收入差距就会越小。我们相信随着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的提高,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将缩小。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力系数为0.061,这表明随着农村人受教育年限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在缩小,农村教育发展可以有效地提升农村人的人力资本水平,从而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542,这表明随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占总投入比重的提高,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缩小,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了偏远地区农村人市场交易的条件,为提高农村人收入水平创造了条件,有效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和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是反映农村人享有社会保障和公共物品权利的指标,实证结果表明农村人享有社会保障和公共物品权利越充分,城乡收入差距就越小。

综上,我们通过设计和选择指标对农村人的经济权利进行了量化,并运用这些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人的经济发展权利越充分,城乡收入差距就会逐步缩小,反之城乡收入差距就会扩大。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我们提出的研究假说。

四、 研究结论及对策

本文从城市人和农村人经济权利的角度建立研究框架并利用我国32个省区市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农村人的生产和劳动权利、交易权利以及享有社会保障和公共物品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是引发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性原因,只有充分保障农村人应有的经济发展权利,才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当前我国要想实现经济权利平等,必须首先从社会平等的起点——政治权利的平等——做起。政治权利平等是一切社会平等的前提条件,没有政治参与权的平等,就不会有利益分配参与权的平等,从而人们就不会有经济权利和经济利益方面的平等。而当我国真正实现了政治权利平等之后,则较大的经济权利平等也必将指日可待,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才有可能缩小。政治权利的平等必须通过充分的政治民主才能实现,因此,当前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健全和完善民主政治,使广大人民真正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同时西蒙·库兹涅茨也认为,西方工业国家经历过的民主化政治制度改革是导致收入差距变化的又一原因,有利于它们跨越收入差距扩大的阶段,实现较为平等的收入分配。西蒙·库兹涅茨的观点与我们的分析结果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王一多. 经济权利平等解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30(12):249-257.

[2] Krueger A, Maurice S, Alberto V.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gricultural Pricing Policy[M]. 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2.

[3] 林毅夫. 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农村基础设施的牢固[J]. 调研世界, 2001(7):3-4.

[5] 赵人伟,李实.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J]. 经济研究, 1997(9):19-28.

[6] Zheng Shixin, Terry S. Analyzing Urban-rural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C]∥Zheng Shixin, Terry S, Fan Zhai.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quity and Social Justice in Transitional China.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2002.

[7] Hertel T, Fan Zhai. Labor Market Distortions, Rural-urban Inequality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s Economy[D]. New York: The World Bank, 2004.

[8] 陈宗胜. 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9.

[9] 陆铭,陈钊. 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 经济研究, 2004(6):50-58.

[10] Fan Zhai, Li Shangfang. The Impact of WTO Accession on Income Disparity in China[J]. Edward Elgar, 2002(4):145-161.

[11] 章奇,刘明兴,陶然,等. 中国的金融中介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J]. 中国金融学, 2007(4):31-38.

[12] 姚耀军.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分析[J]. 财经研究, 2005,31(2):49-59.

[13] 郭剑雄. 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J]. 中国社会科学, 2005(3):27-37.

[14] 杨新铭,罗润东. 技术进步条件下农村人力资本与收入差距的互动机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1):74-84.

[15] 周端明,蔡敏.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述评[J]. 中国农村观察, 2008(3):25-31.

[16] 王海涛.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及其解决方策[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9(4):309-314.

[18] 阿玛蒂亚·森. 贫困与饥荒[M]. 王宇,王文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猜你喜欢
支农差距城乡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城乡涌动创业潮
金融支农创新十大模式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福利绩效的DEA评价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发达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的经验及启示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