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华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小句宾语句疑问类动词整合特征分析
王 华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小句宾语句是由表示两个事件的小句整合而成。当主句为疑问动词时,包括探究和描述两种不同类型,它们对小句宾语有不同的整合要求,这就形成了主句动词的整合特征。
小句宾语句;疑问类动词;整合特征
小句宾语句是以小句作为宾语的一种句式,笔者从整合语法的角度观照此句式,发现该句式是由一个主句与一个小句整合而成。所谓整合,其本质就是动词与小句的匹配。这需要二者之间具有一致关系,要彼此协调,也就是说不同的主句动词要有与之相符的小句来配合,而不符合要求的小句则不能充当该动词的宾语。主句动词的语义不同,对小句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本文的整合特征指的就是主句动词对小句宾语在语义或句法上的一些限制条件以及小句宾语所体现出的某些规律,有时也会涉及到带小句时某些主句动词本身的特征。
笔者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孟琮等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版)所收录的1 223个动词的2 117条义项进行了穷尽性搜索,凡是词条中标注[小句宾]的动词,全部收录,发现能带小句宾语的动词共 319个,根据一个动词有几个义项能以小句做宾语就算几个动词的标准,实际检索到的动词按义项计算为364个。将这364个动词放到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检索,找到有效例句共13 314条。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当主句为陈述句时,这些动词在能否带疑问形式的小句宾语上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有些动词要求后面的宾语一定是疑问形式,如“关心”“核对”“了解B①”等;另一些动词则要求宾语是陈述形式,如“感到”“保证”“建议”等;还有一些动词两种形式均可,如“判断”“揭露”“认识”等。根据其后所带小句形式的差异,我们将这 3种不同情况的动词分别命名为疑问类动词、陈述类动词和疑问陈述类动词。
笔者认为这 3种动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情况。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情况有两种:未知和已知。对于未知世界,人类充满疑惑,想努力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解并最终使其成为自己的已知部分。而对于已知世界,人类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两种认知情况投射到汉语中就代表 3种不同的动词:疑问类动词表示我们对未知世界的猜测及探索,如“测验”“调查”等;陈述类动词表示我们对已知世界的把握和认识,如“喜欢”“认为”等;疑问陈述类则既能表示探索的方式或过程同时又能表示发现的结果,如“分析”“谈论”等。
3种不同动词语义上的差别要求不同形式的小句宾语与之协调,疑问类动词表示对未知世界的猜测和探索,需要含有反映未知信息的疑问句宾语与之匹配;陈述类动词表示对已知世界的了解,这就要求含有体现已知信息的陈述句宾语与之相搭配;疑问陈述类动词兼有双重属性,则两种小句宾语均可以与之整合。
因此各种小句宾语类型的区别反映了不同动词整合的不同要求,本文的主要任务是找出疑问类动词对小句宾语在语义或句法上的不同整合特征,其中疑问类动词指的是必须以疑问形式小句充当其宾语的动词。后两类动词的整合特征我们另文论述。
共有67个动词只能带疑问类小句充当宾语,将其分为3种类型,其中第一类占绝对优势,有59个动词,其余8个动词分为两类,下面我们分别加以介绍。
(一)探究类动词的范围
包含在该类中的动词具体意义有所区别,然而它们具有共同的一个语义特征,即动词的词义表示某种探查手段,含有[+探查方式]义,后面的小句宾语则表示探查的内容。大部分动词可以进入“通过 V(的方式)看+小句宾语”这一句法格式,而句义不变。如:
1) 我默默地计算我离开它前已有多少日子没有下雨。
如果将例 1中的“计算”改为“通过计算看”后,语义没有变化,只是有些啰嗦。在语料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用例,正是“V+看”格式:
2) 中央一台是一群拘谨的孩子在比赛看谁能把地理课本倒背如流。
这个例句印证了我们对该类动词语义特征的分析。当人对某一事件或某种情况不清楚时,就会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去探究,以其解开疑问,这些方式或手段投射到语言中就被概念化为上述探究类动词。从另一个角度说,由于这些动词表达的是探究未知情况的方式,与宾语表达的内容之间是手段与目的关系,也就是说采取某种方式的目的正是为了得到某个问题的答案,因此宾语必然是疑问形式。
人类探究的问题不同运用的方式也会随之不同,因此这59个动词我们根据内部具体的语义差异,将其分为以下6个小类:
第一类,查验类:测验、调查、核对、看 E、考、试验、检验、查A、查 B、查C、检查A、检查 B、审查、试、搜查、研究A、研究B、考验
第二类,论争类:辩论、讨论、评论、争论、讲C、争吵、表决、评A、评B
第三类,询问类:打听、盘问、审问、了解 B、问A、问D、追B、管E
第四类,比较类:比赛、比 A、赛、分 C、鉴别、区别、比较、计较A、算计E
第五类,测量类:测、尝、称 2②、闻、量、数A、探A、指A、摸A、摸B、摸C
第六类,计算类:计算A、计算B、算A 、算计A
可以看出,这6类动词分别代表了6种不同的寻求答案的方式。
(二)探究类动词的整合特征
这些动词尽管都以疑问形式的小句充当宾语,但语料显示,这几类动词仍具有不同的整合特点和要求:
首先,59个动词中 28个为单音节动词。由于受音节限制,大部分单音节动词与疑问小句整合时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除“问 A”“问 D”“追 B”“分 C”“管E”5个词外,其余动词多数情况下为重叠形式,如:
3) 他想测测自己一步能迈多远,跨出有史以来最大一步,停在弓步中,低头看脚下。
只有个别句子采用了单音节动词的基础形式,如:
4) 我反映了意见:大家排排队比一比吧,比过去的功劳,现在的技术,比谁先要求的!
5) 问题是我们也没尝过这道西餐是什么滋味,也糊里糊涂“修”了,大家都觉得冤。
例 4的“比”完全可以换用重“比比”,而例 5“尝”采用的是经历体,与重叠形式表示的未然性冲突,因此不能用重叠形式。
第二,多数动词重叠形式存在于祈使句中,如:
6) 于是中央领导同志指示:查查这个梁晓声平时表现如何?
其余有些是动词前有“想”,如上例 3,有些则在重叠动词前可以加“想”而句子的意义保持不变,如例7。我们认为祈使句本身传递的就是说话人的意愿,带“想”类的句子表达的也正是主语的意愿,二者同为意愿句。
7) 那人关了门,开始剥身上衣裳:“你看我试试夹袄合适不。”
未知世界对于人类来说充满疑惑,人们试图凭借感官或通过其他方式寻找答案,正是在这种意愿的驱动下出现了各种探究活动,因此可以说这些探究类单音节动词与疑问小句整合时的特征主要是重叠后用于表示意愿的句子中。
第三,与疑问陈述类动词不同,疑问类动词的宾语如果表示答案,则动词后面要有补语。也就是说,疑问陈述类动词可以直接带陈述小句做宾语表示答案,而疑问类动词不能直接以陈述小句作为答案充当宾语,必须有补语出现。如:
8) 经过我再三询问,她查出高总经理曾在饭店订了一张去南方的火车票。
其中的“出”是结果补语。但是如果单音节动词所带可能补语为否定式,其宾语则仍然是疑问形式,如:
9) 你怎么也分不清它是死了,还是活着的。
很简单,可能补语的否定式指的是没有得到结果,后面的宾语自然不可能为陈述形式;第六类动词中包含[+计算数目]之义,因此宾语小句绝大部分以“多少”或“几”为疑问焦点;“计算”类动词可以接陈述小句作宾语,表示计算的结果,这与探究类单音节动词相同。不过语料显示,“计算”类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形式标记一般是停顿。
10) 那五算算,那位冤大头今天一晚上少说赏了也有一百五十块,分这点红未免太少。
笔者认为,动词与宾语之间之所以有停顿,是由于动词后宾语的语义表示计算的结果。而计算类动词不是瞬间动词,它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可以得出数据,因此动词与结果之间存在时间距离,根据象似性原则,这个距离在句法上可以有所体现,这时就表现为一个逗号。 而前文介绍动词与疑问小句宾语是方式手段与目的关系,二者同时存在,没有时间距离,因此中间不必有逗号。
上述分析显示,探究类动词带疑问小句和陈述小句是两种不同的组配模式,前者为无标记模式,后者为有标记模式。对某事的疑问是探究该事的原动力,探究行为与其目的可以说同时存在,互相依赖,密不可分。动词与疑问小句间体现的正是这种紧密关系,因此直接整合,不需要附加任何标记成分,小句紧附于动词后,形成一种无标记整合形式。而探究行为与其结果却不是伴随关系,结果一定在行为之后才会出现,二者之间存在时间间隔,这映射到句法中就表现为语音停顿或补语,使动词带陈述小句成为有标记组配模式。这也正体现了该类动词在整合上的一个特征和要求。
本类 5个动词从语义上可分为两小类,“掌握”“记 A”属识知类,二者的共同语义特征为对某事件的输入;“表演 B”“记 B”“指 B”属描述类,表示用肢体语言描述,其共同的语义特征为对某事件的输出。区别于探究类动词,这 5个动词的共同点是疑问小句宾语表示的事件对主句主语来说为已知情况。如:
11) 大孩就带我们锻炼勇敢,率先垂范表演怎么去偷西红柿。
12) 不但要记人类是怎样起源的,而且也要记人类是怎样发展的。
既然这些动词语义中隐含的是对已知事件的处理,小句宾语缘何为疑问形式?我们认为,这些动词宾语反映的事件都是复杂事件,是由若干子事件构成的。如例11“偷西红柿”可能包含多个步骤;例12人类的起源和演变则更是相当复杂漫长的过程。这些事件若用陈述句描述,仅靠一个简单句是不能完全表述清楚的,需要多个陈述形式即复句才能说清,而复句作宾语,宾语会很长很复杂,这势必会削弱动词对其后宾语的控制力。而疑问句中的疑问词则在此发挥出了代词所特有的指称功能。这里的疑问代词起到的作用是高度概括。它把一个复杂事件中的若干环节用疑问代词加以归纳,例如 “怎么/怎样/如何”概括了事件的整个过程或方式,“什么”则将若干子事件综合为一个,或是将事件的若干因素合而为一,这样大大简化了对事件的描述,将一个复杂的事件结构纳入到了一个简单句中。
描述类动词对疑问小句的整合特征主要体现为:小句中的疑问焦点通常是“怎么”或“怎样”。
除上述 64个动词外,还有“操心”“关心”“看F”3个词也必须以疑问小句为宾语。
“操心”“关心”是仅有的两个只带疑问小句做宾语的心理动词,表示对人或事的关注,关注某人或某事意味着要有尽量多的考虑和了解,因此这两个词表示的是对所关注的人或事未知情况的了解和考虑,如:
13) 他们很关心中国会否“长治久安”。
例13中“他们”注意的焦点是“中国”,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的情况,而“中国是否会长治久安”对“他们”来说是未知的,因而很关心。
“看 F”则比较特殊,它的主语和宾语都是疑问形式的小句。“看 F”前面的小句主语部分表示结果;小句宾语表示条件。由于结果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主语也是一个疑问小句,表示会产生多种不同情况的结果,宾语也是疑问小句,表示多种可能的条件,二者互相依存。如:
14) 羊一年上不上膘,全看夏天吃草吃得好不好。
例14是说“羊夏天草吃得好,就上膘;吃得不好,就不上膘。”因此“看 F”在整合过程中要求主语也是一个疑问形式或隐含一个疑问形式。
本文从语义出发对疑问类动词进行的分类说明,指出了各小类动词的整合特征,现整理如下,见表 1。另外,上述动词的小句宾语基本上为特指问或正反问形式,语料中只发现少量动词以选择问作为小句宾语,不过从语感上可以判断出选择问形式能够比较自由地在宾语位置出现。
可以说当主句是陈述形式时,动词所带的疑问形式小句宾语多数为特指问和正反问,选择问也可以出现,而是非问则不能构成小句宾语,这也是疑问类动词在句法上对小句宾语的一个整合要求。
表1 疑问类动词小句宾语句分类及其整合特征一览表
注释:
① 大写拉丁字母表示该词的义项序号,A为第一个义项,B为第二个,C为第三个,依此类推。
② 此处的阿拉伯数字“2”表示“称”为一组同音词,取词典中标注的第二个。
Abstract:The clausal-object construction is integrated by two clauses which present two different events. When the two kinds of verbs, the investigation one and description one, constitute the question verbs in main clause, they need different integrating demand to the object clause. Thus the integrating features of the verbs in main clause are formed.
Key words:the clausal-object construction; question verbs; integrating features
(责任编校:耿春红英文校对:杨 敏)
Integrating Features of Question Verbs in Clausal-object Constructions
WANG Hua
(College of Literatur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91, China)
H030
A
1673-2065(2011)02-0061-04
2010-07-10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8CYY026) ; 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基金项目(W2007B3)
王 华(1975-),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副教授,语言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