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县特色经济专业化的发展历程
——以丝网业为考察对象

2011-08-15 00:45王洪伟李丽芳
衡水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安平县安平马尾

王洪伟,李丽芳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安平县特色经济专业化的发展历程
——以丝网业为考察对象

王洪伟,李丽芳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安平县丝网生产已有 2 000年历史,在安平县人民长期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博弈中,丝网生产工艺,规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最终形成了以丝网为主的工业产业化道路。通过对安平丝网业特有发展轨迹的考查,对当今社会的经济结构调整也不无裨益。

安平县;丝网业;经济专业化

一、安平县概况

安平,因“官民安居乐业且地势平坦”而得名,自“秦政封建为郡县,置安平县,属上古郡,此县名所由始也”①,至今已有 2 200多年的历史了,是衡水地区建置最早的县。她是位于华北冀中平原核心地带的一个不算大的县,同时也处于石家庄、保定、衡水所围成的三角方阵的中心。若以现在的眼光来审视安平县的经济,那她的区位发展优势是很明显的:平坦肥沃的土地、多样快捷的交通、称最全国的丝网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灌溉设施、平静而遍布作物的滹沱河河床……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其历史上,尤其是近代史上,安平县却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土地盐碱化严重、河床反复南北滚动、农业经济极其脆弱、没有现代交通的内陆型穷县。幸运的是,在中国近代大变革的过渡时期,安平县依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在大动荡环境中进行了社会经济近代化的痛苦转型,虽然过程坎坷并屡遭社会与自然的重击,但终究走上了经济近代化的正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个曾经多灾少安的农业县得到了长足的全面发展,现如今拥有着“中国丝网之乡”“中国丝网产业基地”“中国丝网产销基地”“国家生猪活体储备基地”“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1]等一系列强势的荣誉称号。作为河北省首批 22个扩权县之一,安平县现已形成了以丝网及深加工、生猪养殖两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县域经济步入了快速、健康的专业发展轨道,并获得全国性影响。

安平在长期的王朝统治中,虽“地势平坦”属实,但“官民安居乐业”则大不尽然。“古之安平,南有滹沱、滏、漳之险,北有沙、唐、滋河之卫,势为历代用兵者攻防所关”①。安平自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因陈希反于赵地而陷于战乱起,战事迭起,历代不绝,至近代以来就有同治时捻军的入境作战、庚子年八国联军的侵扰、抗战中日军的践踏等大规模战事,农工商各业均遭到了严重破坏。其实,除了战祸,对安平影响更为深远的则是连绵不绝的自然灾害。以滹沱河为中心的自然环境中,旱、涝、蝗、雹灾频频爆发,瘟疫亦随之频频流行,加之统治阶级的层层盘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多流亡”“民大饥”“路有饿莩”“人相食”[2]88等惨剧时有发生。所以说,“安居乐业”只能是历代人民一种美好的愿望,在安平真实的历史中,更多的是多灾多难的困境。

二、以丝网业为主的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安平县的传统工业即是一些历史悠久的私营手工业,是在安平2 000多年的发展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深州风土记》有载:安平农村手工业制品有绸、绢罗、棉絮、巾帨、背囊、苇箔、水胶、土盐、土布、炮竹、豆酱、花生油、麦芽糖、绿豆粉等等②。我们可以看出,安平传统工业的种类是很多的,然而真正在安平近代转型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并完成专业化生产的,就只有绢罗业及其后的金属丝网了,这又不得不与安平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精神传统相联系起来。

罗是安平古老的传统产品,至今已有 500多年的历史了。据《深州风土记》载“明显宗在位时(1465),安平就开始生产绢罗和马尾罗,到神宗万历时(1573),绢罗就发展起来了”,到了晚清时更是“安平之绢,远贩海外,利既倍徙,居人行贾天津,与五州商谈交游。近年来,外国颇喜用之”②。可见,在明中期到晚清的400年里,安平绢罗已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成为了一种富有竞争力的区域特色产品,驰名海内外。安平绢罗制作精细,优质耐用。后来发展起来的金属丝网更以其精湛的技艺和质量,受到市场和顾客的青睐,并一跃成为安平经济的支柱产业。当然,安平绢罗业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最早的绢罗(以绢为原料)。接着在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发展出了马尾罗、头发罗等应用更广原料也更广的产品,“康熙时,王哥庄、会涡、傅各庄、大良等村有马尾屋(马尾作坊、梳货庄)21家”[2]174,至清末时,“安平故以绢利著闻,绢行欧洲矣。近则外国远商入市,马尾、牛猪毛物四面而至县城,要其冲贾商人,以毛绢(马尾罗、头发罗),故不穷农田”②,自此,罗业在安平的兴盛,除本地大量的销售点外,更有大批外地客商来安平建立收购点,仅天津客商设立的收购站就多达 30余家,此外,东北、蒙古等地的客商也不断运马尾来安平,或销售或加工,从而使安平罗业原料充盈,生产猛增(1912年马尾罗加工村25个,1917年35个,1922年骤增至 147个村子,遍布全县[2]174),可以看出此时的罗业已成为了安平经济的“品牌”。

而单就“专业化”来讲,真正引领起安平近代经济专业化生产的是金属罗业、金属丝网的引进、消化、创新。1925年“安平西满正村宋老延从奉天罗厂(建于 1918,在辽宁营口,是我国第一个金属罗厂)学习织罗技艺并请来武宝泉等3名师傅(安平境内的罗业名手),在香管出创办了第一个铜锣工厂,安平始有金属丝网生产”[2]159,此后,金属罗业如雨后春笋,迅速遍及全县。这使安平罗业无论在原料材质、产品用途,还是在生产技术上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一方面,原料由农畜产品升为近代工业品(铁、铜细丝,1933年安平开始引进拔丝机,自己生产原料),使生产突破了季节性限制;另一方面,罗网的生产技术取得突破,不但织机得到了大幅改进,而且生产品种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大大提升了罗业的生存能力。这些都为安平近代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安平“传统工业的专业化”过程主要经历了:绢罗;绢罗、马尾罗;绢罗、马尾罗、金属罗;绢罗、马尾罗、金属罗、金属丝网;金属丝网,这 5个阶段。当然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简单,但主体趋势确是如此,绢罗生产在 1960s已衰落;马尾罗在 1970s被金属罗基本取代;作为安平金属丝网发展起点的金属罗,进入 1980s即被丰富的其他类丝网产品所淹没,而仅作为金属丝网的一个小品种。在 1980s农业安全问题解决之后,安平的“经济转型”就是在丝网业的跨越式发展中推进的。

三、以丝网业为主的产业在社会中的博弈

当然,安平罗业、丝网业的发展并不是线性的,亦深受自然灾害及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而其产品架构也有着此起彼伏的转换。黄宗智曾说:“鼻子快被水淹没的人,会用尽一切方法,以求冒出水面[3]。”如,1920年的华北五省大旱灾中,安平亦未能幸免“大旱,百货昂贵,民不聊生”[2]9,而周边地区亦“寸草不生、举目望原,唯见赤地千里而已”[4],这不但使当时安平罗业生产的原料无着(内蒙的马尾已大减),更使产品的销售市场顿失。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百业凋敝,罗业网业亦然,每况愈下,原料中断,产品滞销。抗战胜利后,安平作为老根据地一直控制在党的手里,在党的政策的指导下,罗业又开始了复苏,并进一步推进了金属罗业的专业化,除了铜铁罗,又发展出了“铅网、铜网”[2]162等纯丝网类产品。建国后,安平境内的一切绢罗、马尾罗、头发罗、金属罗、金属丝网生产一律受到国家计划管理,计划生产,统配统销,经营渠道单一,这些都大大限制了本大有作为的安平丝网业,使“传统工业的专业化”步伐迟滞了近 30年。进入 1980s以后,安平的丝网业在本县经济中迅速崛起,超过农业一跃成为支柱产业,生产技术得到大提升,基本实现了全行业的机器化生产(半自动、全自动化),产品种类、产量呈爆炸式增长,个体丝网业者大量涌现,县、乡、村的丝网企业纷纷建立,并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大量丝网门市部,从而形成了全国范围的销售网络。这股经济的春潮深入到了安平乡村中的每家每户,也使“传统工业的专业化”伴随着滹沱河的干涸及自然环境的重组得到了实现,成为安平近代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经济转型、政治转型、环境转型)。

四、关于安平丝网业始终得以发展的思考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解释,那就是丝网业缘何成为安平人民在近代灾害型社会中的“生存技巧”之一,其有何独特性?这个问题很复杂,笔者思考的也很不全面,在此仅就几点想到的谈谈。1)丝网业的发生发展与安平极为不稳的农业联系不太大。这从安平丝网业所需原料的演变中很容易看出,由于丝网生产相当程度上摆脱了频繁遭灾的农业的钳制,进而在以滹沱河为中心的自然环境中持续发展存活下来,所以其发展比同样是安平“传统工业”的土盐、土布、花生油等更具稳定性和拓展性。但反过来看,在农业安全问题未解决以前,丝网业就是再发展也不会逃出“糊口经济”的范畴,更没有单独完成安平近代经济转型的可能,因为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安全化正是经济转型的首要要求。2)精神与技术的传承。安平丝网业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几百年来不但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传统工艺技术,讲究精工细作、信誉第一。更为重要的是安平人民传承并发扬了一种创新精神,“他们从不满足,总是精益求精,不断改进,历来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是不断创新,善于取他人之长”[5]。所以,丝网业在作为安平人民在险境中的生存技巧的同时,更成为进行“安平精神”传承的载体。3)安平丝网业早期产品的生活必需性。众所周知,筛面、米、谷子的“罗”是当时任何正常家庭所必备的重要炊具,有不可替代性。纵然有重大灾害发生,每年对“罗网”的刚性需求仍相当大,所以,尽管有时因原料上的原因安平丝网业有所起伏,但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这是推动安平丝网业不断前进的重要外因。

可以看出,在近代历史的巨大变迁中,安平县作为华北区域经济链条中的一环,完成了其自身角色的定位并加快了转型,相当成功地跨入了现代化专业经济县的行列。这一过程有着众多的推动因素,涉及到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地理区位、农业生产水平、商业化水平、人口状况、政治环境等一系列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素。在这一过程的解释上,笔者不赞同现在流行的“多因合力决定论”方法。因为这种将各类相关因素杂陈并列而无中心的解释,实际回避了问题的实质,并消解了问题分析的深度,从而给人一种过于简单的“万能模板”印象。本文仅从传统工业专业化的角度,来审视这一转变如何成为了安平人民应对频繁自然灾害的“最终出路”的。

笔者赞同黄宗智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论”者所提出的“没有发展的商品化的悖论现象”的疑问[6],至少在安平近代发展的历史上没有出现“封建经济”或“外国资本主义”对安平丝网业的遏杀。而李伯重所反对的“资本主义萌芽情结”[7]亦是对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一种警示。总之,丝网业成为安平人民在近代灾害型社会中的“生存技巧”之一,并不是因为环境好或自产原料,相反,是在以滹沱河为中心的自然环境的压迫下,凭借自身所传承的精神和技术,通过巧妙的行业选择实现的。这里所讲的经济转型并不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而是农业安全化基础上的特色经济“专业化”。

注释:

① 陈宗石编《安平县志》,1687年刻本,卷一《舆地志》。

② 吴汝纶编《深州风土记》,1900年刻本,卷二十一《物产》。

[1]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北经济年鉴:第22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24.

[2] 王建斌.安平县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3]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1985:199.

[4] 复旦大学历史系.近代中国的乡村社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8.

[5] 王建斌.罗业之乡——安平县[M]//河北文史资料研究会.河北文史资料:第 26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71-74.

[6] 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社会经济史的悖论现象[J].史学理论,1993(1):43-60.

[7] 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9.

Abstract:Anping wire mesh has a long history of 2,000 years. During the long fighting of Anping people against the social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echnology and size of wire mesh production, and eventually an industrialized way has formed that takes wire mesh as the main industry.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pecial development of Anping wire mesh industry may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restructuring of our economy todays.

Key words:Anping county; wire mesh industry; economy specialization

(责任编校:卫立冬英文校对:吴秀兰)

The Development of Anping Economy Specialization——Taking Wire Mesh Industry as the Subject of Investigation

WANG Hong-wei, LI Li-fang

(School of History,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F061.5

A

1673-2065(2011)02-0038-03

2010-12-10

王洪伟(1985-),男,山东德州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安平县安平马尾
上海安平静电科技有限公司
田安平:讲好乡村振兴的吕梁故事
安平县人大常委会 联动监督直击问题破堵点
生的希望
宋水仙:巧手生花马尾绣
安平县新档案馆投入使用
扎马尾
司法助力共创和谐——安平县“六五”普法工作综述
安平县人民法院:知行合一践行“两学一做”
第一次学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