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佰锋,姚应水,陈 燕,康耀文,郑 丽
(皖南医学院 预防医学系,安徽 芜湖 241002)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因特网已成为整合信息、社交、娱乐为一体的工具。有研究显示大学生上网的时间一直在增加[1]。虽然上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过度上网确实存在一些危害,如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社交障碍等[2],严重者可发展为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为了解医学生的上网状况并探讨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笔者于2010年3~5月对某医学院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医学院校1 55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809人,女生741人;大一学生683人,大二学生534人,大三学生 333人;大学生年龄(20.34±1.25)岁。由于调查期间大四和大五学生在临床实习或在找工作,此次调查没有包括在内。
1.2 研究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匿名填写问卷,并当场收回。调查内容包括①一般情况:包括专业、年级、性别、家庭来源、学习成绩、性格爱好、与父母沟通情况等。②上网情况:包括上网史、每周上网时间、上网地点、上网目的、每月上网消费、是否网恋、是否登陆色情网站等。③网络成瘾情况:网络成瘾测验问卷采用美国匹兹堡大学K·S·Young编制的临床诊断问卷,根据测试结果,采用2分评分法,总分≥50分判定为网络成瘾。
1.3 统计分析 采用 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5.0进行 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1 网络成瘾发生情况 共发放调查问卷1 663份,获得有效问卷1 550份,有效应答率为93.21%。在被调查的1 550名医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有92人,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5.94%。其中男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8.65%,女生为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个年级网络成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表1 网络成瘾发生情况比较
2.2 不同上网目的网络成瘾率比较 调查显示,不同上网目的网络成瘾率不同,玩网络游戏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上网目的网络成瘾率比较
2.3 网络成瘾相关因素分析 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发生网络成瘾为因变量Y,将性别、玩网络游戏、父母文化程度、独生子女、与父母沟通、缺课上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身体健康状态、学习成绩、业余爱好、上网目的为查资料及学习共14个变量作为自变量并进行量化,见表3。采用逐步引入法将变量引入方程,以P≤0.05作为进入方程的标准,分析结果见表4。结果显示,玩网络游戏、与父母的沟通差、缺课上网、每周上网时间较长、学习成绩差,这五个因素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OR值均大于1,而业余爱好多、上网目的系学习或查资料是网络成瘾的保护因子,OR值均小于1。
表3 网络成瘾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赋值表
表4 医学生网络成瘾相关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医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5.94%,略低于国内对普通高校学生的研究[1,2],这可能是由于医学生学习任务重,课余上网时间较少,另外本次选择的研究对象为大一到大三的低年级学生,也可能会低估大学生总体成瘾水平。调查显示,男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高于女生,可能是由于男女生的性格差异导致,男生更富有冒险、追求新鲜事物、叛逆等性格,而女生自律性较强,更服从管教,且遇到困惑时较男生更原意找人倾诉。调查结果还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网络成瘾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能由于近几年互联网的普及使大学生的上网习惯早在高中就已形成,大学期间其上网行为改变较少,与王风清等[3]的研究结果类似。调查还显示不同上网目的其网络成瘾发生率不同,玩网络游戏的学生其网络成瘾的发生率最高。
对网络成瘾的相关因素分析发现,玩网络游戏、与父母的沟通差、缺课上网、每周上网时间较长、学习成绩差,这五个因素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玩网络游戏可以预测网络成瘾,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借助游戏获胜后的成就感,获得暂时的心理满足,脱离真实自我和现实环境,因此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大。学习成绩差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互为因果,与蔡春兰等[4]的报道结果相一致,学生可能因为学习差,缺乏自信而沉迷于网络游戏,也有可能是对游戏好奇,继而沉迷其中荒废学业。其次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缺乏沟通,使其更容易通过网络来寻求理解和支持,弥补现实家庭生活中与父母沟通的不足。另外网络成瘾学生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多于非成瘾学生,这与国内外许多研究结论一致[3,5]。学生还不惜以缺课为代价从事上网,网络成瘾者的突出特点就是对自己使用网络的控制能力减弱,必须逐渐增加上网时间和投入程度,才能获得满足感[6]。
业余爱好多、上网目的系查资料及学习是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大学生正确的上网目的,如上网查找学习资料等,是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因此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是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方法。业余爱好多的同学往往有更多的途径宣泄自我、实现自我,较少会采用上网这种方式去发泄不满或满足其成就感,这与国内其他的研究结论一致[7~9]。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认为要防止大学生网络成瘾,我们必须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入手。首先,可以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对网络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让他们知道网络在给大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其次,学校可以组织一系列的文艺、体育活动,使大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发展人际关系、学习沟通和交往的技能,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乐趣,使上网不再成为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要选择。最后,还需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为上网者提供合理心理宣泄的场所。
[1] 刘辉,方群,孙照平.江苏省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校医,2006,20(4):346 -348.
[2] 李吴,李晏,王长虹.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1):1341 -1342.
[3] 王风清,马迎华,宋逸,等.北京市575名大中学生网络使用现状及其心理社会能力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4424-4427.
[4] 蔡春兰,李晓驷,董毅,等.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危害性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2):157 -158.
[5] 王建国,张寒冰.山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1031 -1032.
[6] 林琴.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3):254-255.
[7] 敖晓妍,黄河浪.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健康[J].实用临床医学,2007,8(4):132 -134.
[8] 卢志铭,王国强.青少年网瘾倾向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的关系[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0,29(6):458 -461.
[9] 王伟,张建英,张娟,等.网络成瘾障碍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4,23(3):230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