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周/文
(作者系广西教育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英汉翻译、英语语言学、英语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商贸翻译人才指具有良好的汉外语言素质,了解汉外民族思维上的不同以及文化上的差异,有商贸专业知识,熟悉商贸活动规则,能进行跨文化交流,熟练地进行汉外互译的人才。人才是社会文明的原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简称)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急需各种类型的人才,包括商贸翻译人才。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潜力巨大,被认为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新一极。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2010年开始生效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北部湾经济区获得了千年一遇的发展机遇,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东盟国家之间的商贸往来日益增多,商贸活动更加频繁。但作为联系和接触桥梁的商贸翻译人才极为短缺,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探索商贸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商贸翻译人才,为经济区的发展提供动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部湾经济区位于我国沿海西南端,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接合部,与东部、中部、西部相连,沿海、沿江、沿边,既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又是中国通向东盟的陆路、水路要道,是促进中国—东盟全面合作的‘窗口’和‘桥梁’,区位优势日益明显,战略地位愈加突出”。 自2004年以来,国家一直给予北部湾经济区优惠政策,经济区的社会、经济、贸易及文化等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经济区的发展目标是: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建设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经济区将需求大量的各种专业人才,尤其是商贸翻译人才。据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到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全社会人才总量将达到115万人左右。到2015年,全社会人才总量将达到168万人左右。人才需求涉及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九大产业,从事这些产业的企业都与国外有密切的商贸往来。但经济区内精通汉外语言,了解汉外民族文化,具备商贸专业知识,能进行汉外翻译的人极少,尤其缺乏懂外贸、懂国际法、懂国际金融的复合型高级商贸翻译人才。
当今国内高校在培养商贸翻译人才模式上存在许多问题,对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等问题关注不够,没有调查研究和论证,盲目设置课程,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教师缺乏相应的商贸专业知识,所使用的教材与实际脱节。因此,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要求,无法为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服务,为经济区的腾飞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的五个方面。
(一)培养模式陈旧。国内许多高校对商贸翻译人才的培养大都采用“课程——人才——产业”的模式,先设置好课程,然后培养人才,最后让人才进入产业市场。这种未经市场调研论证就盲目设置课程和培养人才的模式往往造成课程设置的内容与实际要求不一致,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实际需求。其结果只能是,培养出的商贸翻译人才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用人单位又找不到合适的商贸翻译人才,造成人才和资源上的双重浪费。
(二)从事商贸翻译教学的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大多数从事商贸翻译教学的高校教师从大学毕业起就从事教学活动,很少在商贸行业兼职或任职,缺乏商贸方面的知识。在授课时,只能在语言形式上入手,教授一些翻译理论和技巧,无法深入传授商贸方面的知识。
(三)教材的内容与经济区实际情况脱节。各高校所使用的商贸翻译教材跟北部湾经济区的实际是不相符的,脱离实际严重。广西属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资金、人才等不足,无法组织本土人员独立开发与北部湾经济区内容有关的教材。教学中通常使用的是由外地出版社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编写基于外地的实际,鲜有涉及北部湾经济区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讲解,轻实践锻炼。在商贸翻译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宰,是课堂上的主人,忽视学生这个主体的存在。教学中往往侧重于理论讲解,理论说得天花乱坠,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极少。但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仅靠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经过实战的考验。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北部湾经济区很重视,加大了对经济区扶持的力度,把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学生可以以志愿者、联络官的身份参与有关商贸翻译活动,但一年中这样的机会仍然很少,而且受益的人数极为有限,并非每个人都有如此的机会。
(一)创新培养模式。改革当前国内高校对商贸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把原有的模式变为:“产业——课程——人才——产业”的模式,在设置商贸翻译课程前,先到经济区深入了解相关的产业商贸活动情况,尤其是九大重点发展产业的商贸活动情况及其对翻译人才需求,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得到可靠数据和结论后再设置课程,并据此培养人才。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有针对性,才能符合产业商贸活动的要求,不至于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浪费。
(二)加强商贸翻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商贸翻译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教师缺乏专业知识是商贸翻译人才培养的一大不利因素,弱化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1. 设立专项资金,以科研立项的形式提高商贸翻译教师的综合素质。商贸翻译教师可以通过立项发现教学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最终解决问题。
2.参加相关的翻译教学和学术研讨会。教学及学术研讨会上通常会出现一些知名翻译理论家、实践家,这些理论家和实践家在理论上的建树和实践上的丰富经验通常能给人以启迪和引领,使人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翻译教师经常参加这样的会议会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翻译教学质量。
3. 商贸翻译教师“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就是送培一些素质高、可塑性强的翻译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攻读翻译硕士或博士学位,提高他们的翻译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鼓励他们到一些商贸行业里兼职,了解这些行业的本质,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请进来”就是邀请一些资深译员、翻译家、商贸行业专家等兼职担当翻译教师,充实师资队伍。让教师走出去,使教师对现代商贸翻译整体面貌和具体操作有更加细致的了解,把资深译员、翻译家、商贸专家请进来充当教师则解决和弥补翻译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缺陷。
(三)编写适合经济区发展需求的商贸翻译教材。长期以来,受制于经济发展,经济区无法独立编写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教材。为了满足经济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应组织本地专家组成商贸翻译教材编写委员会,努力探索,深入实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编撰出有北部湾经济区特色的商贸翻译教材。或采取合作的方式,与国内著名的出版社合作,组织国内商贸翻译界知名专家学者编写,本地有关专家参与,教材的内容以经济区的元素为主。
(四)建构商贸翻译人才实训基地,增加学生实践机会。现行的商贸翻译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上的教学,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实战翻译的机会更少。商贸翻译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课堂上的教学,更需要实践锻炼。实训是商贸翻译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主要做法是:与商贸单位,尤其是涉外的商贸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实习或实训基地,让学生到合作单位进行实习或实训。实训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实现商贸业务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实训,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增强对专业及其行业背景的认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全面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训练,形成解决专业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以后做好商贸翻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北部湾经济区的商贸发展越来越快,对英汉商贸翻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如何快速而有效地培养出高质量的适合经济区商贸活动发展需求的翻译人才是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各高校都有责任和有义务承担起为经济区培养商贸翻译人才的任务,认真分析经济区商贸翻译人才需求现状,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培养模式,为经济区的腾飞提供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