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小土豆做成大产业——记甘肃省定西市法人科技特派员周爱兰

2011-08-27 00:27张文娟
中国农村科技 2011年8期
关键词:定西定西市种薯

文 | 本刊记者 张文娟

黄土高原西部的定西地区,“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十有九年旱,岁岁人发愁。”这首定西民谣,也是过去这里的真实写照,早在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曾上书朝廷称: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解放后,当地绝大多数农民仍然过着“全天两顿粥、三代一张被、草皮做燃料、洪水解饥渴”的日子。缺粮、缺水、缺衣、缺房……一道道难题,世世代代折磨着定西人民。

但是,随着1982年,中国的扶贫开发在甘肃定西拉开帷幕,30年来甘肃定西人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坚强毅力,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定西已经从过去的“苦甲天下”成为今天的“特色之城”,而小小的马铃薯,正是这个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之一,温家宝总理这样评价这里的马铃薯产业:“小土豆、大产业、管大用”。

在甘肃定西马铃薯产业界,有一个女人,可谓当地产业界的翘楚,这就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周爱兰,要问周爱兰的马铃薯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当别人的土豆论斤卖,周爱兰的土豆按粒卖;兰州农贸市场上1斤土豆最多卖1元5角,而周爱兰家里的土豆虽然只有鸽子蛋那么大,每粒却能卖5角钱。

周爱兰如何在小小土豆上作出了大文章?

从技术推广员到自己创业

现年43岁的周爱兰1992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是定西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一名技术干部,甘肃省定西市的首批法人科技特派员。

马铃薯是定西市着力推动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既解决了群众的“菜篮子”,又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但由于传统种植粗放,品种退化、杂化严重,制约了马铃薯产量和种植效益的提高。1999年,周爱兰的所在单位筹建马铃薯脱毒组培室,由于周爱兰在马铃薯脱毒技术方面有一定的专长,单位就任命她为组培室主任,从资金筹措到设备引进和技术研究开发,周爱兰全面参与。

为了能够胜任工作,周爱兰先后多次到中科院、甘农大、省农科院请教专家,学习技术,掌握先进的组织培养快繁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和植物脱毒技术等生物工程技术。同时还学习有关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以适应农技推广的新形势、新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农业,服务于农民,这些工作为周爱兰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多年的农技推广中,周爱兰常年奋斗在农业科技第一线,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新成果、新品种的试验、选育、示范推广工作,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把先进的农业科技传播到千家万户,为农村、为农民传播知识、传授技术。她的朴实和真诚打动了当地老百姓,老百姓亲切地称她为“周科技”。

但是,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已不再是原先的“教给农民干”就可以了,周爱兰在农技推广的过程中意识到,科技人员要帮助农民致富,首先要用自己的技术先富起来,以真实、鲜活、典型的事例,示范、带动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使农技推广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服务,而是帮助农民提供信息和技术,帮助农民使产品增值,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这就要从原先的‘教给农民干’,转型成为‘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周爱兰说道。为了适应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形势,2001年,周爱兰在多方考证的基础上,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100万元,注册成立了“定西市爱兰马铃薯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全市第一家由农业科技人员创办的民营科技企业,专门从事专用型马铃薯优良品种的脱毒选育和推广工作,以推动定西市马铃薯产业的优化升级。

宝剑锋从磨砺出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周爱兰的公司刚刚创建时,资金紧张,人才缺乏,工作头绪多,肩上的担子可想而知,不仅要从技术上再学习、再钻研、再突破,而且公司的管理、市场的开发都需要不断改进和加强。周爱兰提起这段时期的经历时,感慨非常深。

创业之路到底有多难?周爱兰讲述了创业之初的一个小故事。

那是当时公司争取银行第一笔贷款的故事,当时,由于企业本身实力小,加之当时银行工作人员对马铃薯脱毒技术及其产业化开发认识不到位,考察人员一到组培室看见在玻璃瓶里栽马铃薯苗子,怎么看也不像是能赚钱的东西,虽经政府出面协调,银行虽不说不放贷,但一直拖着迟迟不办手续,周爱兰几乎是半年在银行“上班”,真是“磨破了嘴皮子,跑断了腿”,有几次委屈的回到家里掉眼泪,最后终于说服和打动了他们,同意贷款50万元,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有了第一次的合作,周爱兰十分珍惜这次机会,按时付息还本,积极配合。由于公司经营业绩突出,信用良好,公司连续三年被甘肃省农行评定为“AA级信用企业”和“AA+级信用企业”;连续两年被甘肃省农发行评定为“AA级信用企业”。

为开发市场,寻求合作伙伴,周爱兰多次到北京、上海、云南、内蒙古、河北等地考察开发市场。周爱兰记得第一次拿到“上好佳”企业生产订单的情景,十分不容易。当时,周爱兰只身押了两车公司生产的专用炸薯片的马铃薯“大西洋”到上海,去拜访“上好佳”公司。“上好佳”的一位副总接待了周爱兰,但是,由于厂家都是上一年签订单,当年是很难签新订单的,这位副总也很为难,但是,他被周爱兰的诚意所打动,他看见一个女同志从2000公里以外的地方坐车两天两夜送货到上海的确不易,就答应验货卸车,经检验,周爱兰送的马铃薯质量完全符合炸原味薯片(原味薯片对原料的要求最高)的要求,这是厂家最喜欢的,这次艰辛的努力,让周爱兰的企业从此拿到了“上好佳”常年供货合同,成为了“上好佳”优秀原料的供应商,同时经“上好佳”介绍,他们许多生产商都采购周爱兰的种薯。

创业是艰辛的,特别是作为女性,周爱兰付出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2003年“非典”那年,由于当时定西发现非典病例,周爱兰的马铃薯种薯调运受到严重影响,原先订好的基地都不来拉货,送去有些都不接受,近500吨种薯(当时几乎是周爱兰的全部的资产)眼看到了播种期还在库里放着,周爱兰心急如焚。

怎么办?坐以待毙吗?显然这不符合周爱兰不服输的性格,为此,周爱兰四处奔走,整天坐车奔波在定西、平凉、庆阳的乡镇,苦口婆心地劝说、动员、推广,希望将种薯推销出去,一个月下来周爱兰的体重减了近10公斤,由于着急上火,嘴唇上结了不知多少层干痂,最后,通过部分赊欠的手段,周爱兰还是将种薯全部落实到户。

一心扑在工作上,周爱兰觉得最愧对的是孩子。有一次由于工作繁忙,周爱兰的孩子感冒发烧住院,她偶然听到孩子给别人说:“我妈妈只记着她的洋芋冻没冻着,不记得我冻不冻”,周爱兰觉得心里酸酸的……

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八年来,通过积极努力,周爱兰的公司引进繁育8个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种,生产专用型马铃薯脱毒苗5000万株,生产微型种薯近8000万粒,生产马铃薯原种1.5万吨,一级种15万吨。累计推广马铃薯良种面积120万亩,经测算,使用马铃薯脱毒种薯技术亩增产30%~50%,累计增产马铃薯7.2万吨,新增纯收入4320万元。周爱兰的公司建立的基地每年安置下岗职工和农民工300人(其中90%为妇女),支付工资210万元,年培训农民3600人次以上,极大的支持了当地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周爱兰也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和专家同行的肯定。

由周爱兰主持完成的《专用型马铃薯脱毒种薯企业化研发与示范推广》项目,2007年获定西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周爱兰目前主持实施的项目有科技部立项的星火计划项目和甘肃省发改委立项的省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正在组织实施;同时,“爱兰马铃薯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还不断加强公司的研发工作,将公司的产品线不断拓宽,目前,公司还研究开发出葡萄、草莓、百合、药材等植物的脱毒培养和快繁技术,为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技术储备。

通过几年的发展,爱兰马铃薯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和增强。通过诚信经营,在全国同行业中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口碑,订单数量逐年增加。各级种薯和商品薯以“订单农业”模式,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吸收、鼓励引导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提高马铃薯种植的规模效益,共签定订单合同3万亩,带动了定西老百姓致富增收,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目前公司已成为北京“辛普劳”和上海“上好佳”从全国种薯生产企业筛选的种薯供应企业之一,种薯销往河北、内蒙古、新疆、山东、贵州、浙江、福建等省区和省内马铃薯主产区。公司被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守合同、重信用”单位;被中国科协评为2007年度全国先进科普示范基地。公司产品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产地标记认证”和国家商标总局商标注册。

周爱兰也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甘肃省十大巾帼女杰”、“定西市十大杰出青年”、“定西市科技创新人才”、“定西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个人”等称号,并担任市、区政协委员、市妇联第一、二届执委会常务委员和市民营科技企业协会理事。

周爱兰在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前,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大显身手,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新时代法人科技特派员中优秀的代表之一。

周爱兰的脚步没有停歇,如今,在甘肃定西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周爱兰仍在奋斗不止。

猜你喜欢
定西定西市种薯
亢蕾作品精选
亢蕾作品精选
相约定西
咱们定西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幼儿园
美国马铃薯种薯生产及认证
给马铃薯催壮芽可增产10%
我国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洋芋”成定西农民脱贫致富“金蛋蛋”
脱毒马铃薯技术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