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瑾
(幸福苑小学,浙江 宁波 315000)
合唱是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它越来越被人们所喜爱。它能使人得到感情的满足,获得美的熏陶,进而培养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还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演唱形式,无论从音色、音准、节奏、声部、情绪、表演等各个方面对参加合唱的孩子都有较好的训练。尤为重要的是,合唱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但如何更好地开展合唱教学,却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下面进行具体论述。
目前,很多人认为学校的合唱队可以代表一个学校学生的合唱水平,事实并非如此,学校合唱队只能代表一个学校最高的合唱水平,而不是学校整体的合唱水平。为了能在各级比赛中取得成绩,音乐教师们把合唱教学的重点放在学校合唱队的教学上,而忽视了平常的课堂教学,导致合唱成为学校极少部分同学的专长,大多数学生因为“音乐素质太差”、“教材太难”等诸如此类的理由被合唱教学“拒之门外”。
音乐教师们往往会有高年级的学生无法很好地进行教学的经验,究其原因,就在于低年级时没有为学生奠定扎实的音乐基础。若没有在节奏、听音等领域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要想在高年级让学生唱两声部的合唱歌曲,对学生来说就等于让他们建造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实在是太有难度。因此,教师只有课堂教学实践中稳扎稳打地进行合唱教学工作,循序渐进地合唱教学普及到每位学生当中,才能真正提高学校整体的合唱水平。
这是在低年级就应该做好的基础工作。可选择适于入门的节奏训练开始。
2.1.1 节奏组合。这种节奏练习形式是教学中常见的一种,但却十分有效。例如,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第一组的节奏是:2/4 XX X |XX X ||
第二组的节奏是:2/4 X O |X O ||
学生分组各自将自己的节奏练好后两组一起将节奏拍出,这样的练习也可以由两个同学担任,甚至可以一个同学用两种不同的声势表现。这样的节奏练习要求教师一定要给一个稳定的预备拍,以防止学生因速度的不统一而发生错位。
2.1.2 参与音乐。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聆听音乐时仅使用一种小单位的节奏为歌曲伴奏。这样运用几种不同的乐器为歌曲伴奏,既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仔细聆听音乐,起到熟悉音乐的效果,又让学生在合作中减少了技巧的难度,使多声部教学简单化,以极小的成本获得较高层次的声部合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耳朵的训练永远是声音训练的第一步。”确实,要想有一个较完美的声音,必须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楚而正确的声音概念。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听”的资源,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听辨的能力。
2.2.1 听辨和声音程。在和声音程的听辨中,可首先训练学生听辨并能区分出单音与双音。如:教师弹出和声音程,让学生听这是几个音发响,并与单音的旋律音程相对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双音与单音的声响效果的区别,随后让学生听辨并唱出双音中的每个音高。在听辨和听唱双音时,应先听唱根音。为了让学生容易听辨出根音,教师弹奏时,根音可比冠音强一些,以突出根音;待学生听唱好根音后,再听唱冠音,然后分两个声部将两个音同时唱出来。这样经过几次训练,学生就能容易听辨出根音与冠音。学生有了听辨单个和声音程的能力之后,就可将二至三个和声音程连接起来进行分声部听辨、听唱训练。
2.2.2 欣赏合唱歌曲。当学生有了一定听辨和声音程的能力以后,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简单而又比较熟悉的二声部合唱曲。二声部合唱歌曲的第一声部通常是主旋律,曲调比较顺畅,音区又较高,学生易听、易唱、易记,而第二声部往往正好与此相反,这就使学生在欣赏时往往听不出第二声部,为此,可采用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的方法,或者先把第二声部弹给学生听再欣赏合唱,这样学生在欣赏中逐渐建立起和声的概念和合唱的意识,萌发了想试试看的想法。
2.3.1 传声音游戏。让学生站成一排,教师在第一个同学的耳边轻轻唱出一个音高,第一个学生将这个音高传递给第二个,以此类推,注意在没有听到新的音高前学生用循环呼吸法继续唱这个音高,当传递到队伍中间时教师在第一个学生的耳边唱出第二个音高,学生按照刚才的方法再次传递声音,这样就形成了前半部分同学唱而后半部分同学仍旧唱的状态,在游戏的过程中形成了声部的层次。
2.3.2 声音接龙。这种方法就是用卡农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声部层次,因为重点是训练学生模仿音高所以游戏要选择简单的节奏,在训练的初级阶段我选择四分音符的节奏,用四个相同的音高作为一个单位,如谱例所示:
教师以四分音符为单位唱出相同的四个音高,要求在四拍后学生模仿老师唱出音高,并在模仿的同时倾听老师给出的第二个音高,这样的方法不但训练学生模唱音高的能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学生的音量以及在演唱时能够认真倾听其他的声部,对合唱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3.3 人声键盘。这种练习要学生有一定音准基础后再进行比较好,游戏的方法是先请班级里音准比较好的同学分七组分别来当键盘中从do到si七个音,教师作为“演奏者”,先从单音开始,逐渐过渡到让两组同学同时发声的音程。其他的同学在观看游戏的过程中如果自己也能够掌握某一组的音高便可以参与到那一组去,这样学生的参与面也得到了提高。
当然,诸如此类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只注重游戏的形式而忽略了对学生演唱姿势、声音位置、发声方法、呼吸以及咬字吐字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各个方面都严格的要求学生就一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均认为无伴奏合唱是高层次表演形式,要具备一定的演唱水平才可以涉足,也就是说从有伴奏“循序渐进”至无伴奏。其实不然,长期以伴奏形式训练,会太多的锻炼歌者惰性,相反无伴奏训练形式,则会更多的锻炼歌者的“主动性”,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无法担任伴奏和指挥两种角色。但 “无伴奏训练”不等于完全脱离“伴奏”(琴声):可先以“琴声”带“人声”——脱离“琴声”——以“人声”单独演唱——再以琴声检验人声的音高准确与否等。随着能力的提高,适当延长“人声演唱”的时间,逐渐缩短和减少“琴声检测”的时间与次数,直至可以较长时间地准确进行“无伴奏演唱”。这期间,教师可开动脑筋,有创意地各种训练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唱二声部合唱时,学生往往不能全部准确地掌握音准,教师如果一直采取单一的听、练方法,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厌倦,这时就可使用器乐。而在遇到比较简单的合唱曲,如《小白船》、《如今家乡山连山》等二声部歌曲时,还可以先让学生分声部演奏旋律,互相聆听,接着合奏,然后要求他们把合奏时的音准和音程感觉转移到合唱中去。在合唱过程中,每个声部还可以指定几个同学伴奏,轮流交替进行。通过这样多元化的教学,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保持最高点,而且合唱教学中的音准问题,也能比较好地得到解决。
在新课改的今天,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寻求自己的教学特色,合唱生于群体,依赖于群体,最能体现协作精神,是一种智慧的行为,它所体现的一个“真”字,是音乐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教师最有发掘价值的一片土壤。